偶然间看过这样的一个报道:在北京市某所中学一个班50多名学生调查中,无一人知道孔子字仲尼,只有极少数几人知道王阳明、朱熹是伟大的思想家。
不知孔子字仲尼,固然与学生的知识欠缺有关,但也与现代中国人有名无字有关。
其实,在中国大多数历史时期人们是有姓有名有字的,后两者合称名字。
中国人的姓大约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东郭西门,随寓而安;公孙王孙,庶系相传;太史司徒,以官为姓。也有其他方式,如封地为姓等。名则出现于姓之前。一个部落中,一个人可以无姓,但不能无名,至今中国的少数民族还有有名无姓的,前任中国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藏族人),名和姓都是多吉才让,也就无所谓名姓之分。
字的出现则是各种人文关系的需要。所谓字,则是”根据人名中的含义,另取的别名”(据《现代汉语词典》)。
字的出现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出现在很早以前。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我国最早也最伟大的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姓屈名平字原。这二人皆以字名,名却不大为人所知。你若说姜上渭水河畔钓鱼,则可能有人会笑话你;若说端午节是纪念屈平的,家长们多半会说孩子记错了。
比上述二位更有名的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但人们只称孔子但不称孔丘或孔仲尼,因为他是圣人。
名字的普遍流行是到了汉代以后。在此之前,字还只出现在士大夫阶层,是高贵的标志。汉以后,一般士民也是有名有字的。孔子后裔孔融字文举,曹植字子建,织履小儿刘备字玄德,杀猪屠户张飞字翼德,杀人远遁的关羽字云长。汉之初,字还不十分流行,汉初三杰中,张良字子房,萧何、韩信皆有名无字。
唐朝时,名字的基础又出现一新特点,复名多了起来,如李世民、郭子仪、柳宗元等。不过单名还是不少,如李渊、韩愈、贾岛等。唐以前,基本上都是单名,至少我们所知道的如此。复名的出现,是否与社会之日益发达、交往之日益频繁,为避免名字重复而有关呢?
宋朝时,也有一特点,便是号之产生。号,乃是有了一定生活经验后,自己有感而发而起的,代表了一种倾向或抱负。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其中尤以苏轼为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东坡流传千古,而苏轼或苏子瞻却不为妇孺所尽知。
直至清末民初,至少知识分子和上层人物还都是有姓有名有字的。孙中山姓孙名文字逸仙号中山,蒋介石字中正,毛泽东字润之,李宗仁字德邻。
字,乃名之升华,比号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政治倾向和人生信仰,毕竟号是不普遍的。字都有着一定很深的意义,张飞字翼德,以德为翼,其飞何远?岳飞字鹏举,若鹏般举翅,其飞何高?关羽起初字长生,与名无关系,后字云长变与羽有了联系。杨过字改之,重复是为了强调(杨过虽为虚构人物,但以金大侠深厚的古文化底蕴,想来其起名字是有根据的)。自古奉为神明的诸葛亮字孔明,况其亮不过一孔之明,何等的谦虚。苏辙字子由,既为辙,又何由子?玩弄一个人的名与字,可以获得一字的哲学意识,名与字,本来就是一首小诗。
正因为字是如此重要,因而在正式场合或表示对对方尊敬时,一般都是称字,很少直呼其名。尤其是三国时期,称呼对方一般都是称字。直至近代,还是称字,国民党要员程潜,左右一般都称颂公,程潜质颂由;至于张治中,不仅左右上下之人,即使蒋介石也称其为文白。许攸帮助曹操破袁绍后,仅因直呼其”阿瞒”,就招致杀身之祸。
现在社会,名之重复率如此高,假如都起上字,则重复率可大大减小。现代人们又崇尚单名,好像又回到了现代。但麻烦也来了,中国人口如此之众多,单名的重复率实在是居高不下。据悉,现在上户口时已不准再使用单名。
发展字,是不是也是一种尚古运动?笔者以为,重新起字,有一定必要。现代人没有个好称呼,没有字,直呼其姓名,显得不庄重,尤其对长辈;仅呼名,则过分亲昵。你看现在,”XX长”、”XX书记”、”XX总”等不离口,官气太浓,容易产生隔阂。而且”小姐”、”同志”等称呼又有了歧义(拙作《同志、小姐及农民》中曾有相关论述)。现代人的称呼已越来越成为一个大麻烦,因而,恢复字,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至少人们可多一丝人情味,社会可多一丝文明味。
2005-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