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位博客向地震后的通信行业提建议
灾情来临时,不管是营救还是善后,通信肯定是最需要考虑的方面之一。因此刘兴亮特联合“50位博客向通信行业提建议”。作为一名博客,一名IT博客,也算是我们的一点小小贡献吧。
辛鹏骏(通信产业报总编):迅速恢复通信畅通是抗震救灾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如卫星通信、集群调度等多种应急通信手段,保证抗震救灾指挥畅通;另一方面,积极修复被毁通信设施,尽可能快迅速恢复普遍通信,稳定社会。在危急时刻,也应注意话务流量引导,避免引发因流量拥塞引起的移动通信、固定通信、互联网等业务中断、不畅。
付亮(万方咨询研究总监):奔赴一线救灾的六大运营商一把手及公司所有员工,大家面对地震灾害,抢修线路,保障通信,辛苦了。希望以后在防灾方面做更多的准备,并加强演练。
古永锵(优酷网CEO):希望未来在无线互联网领域有革命性的突破,以便于更具有视听冲击力和现场即时感的网络视频在救灾援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项方伟(万蝶社区CEO):在地面通讯受到严重破坏时,卫星电话等依赖空中卫星通讯系统发挥了作用,建议给地方基层救灾机构配置一定量的卫星电话等通讯工具。
毛启盈(通信产业报记者):四川汶川5.12地震给通信业的预警机制再次提了个醒,雪灾的通信保障可圈可点,而这次灾后的表现就差强人意了,如没有统一的部署,王晓初王建宙张春江赵吉斌常小兵等运营商高官全部奔赴第一现场,看起来非常重视,但是运营商之间缺乏配合,缺乏统一部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建议重组后,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上应该有完善的体系.
张向东(3G门户总裁):无线互联网要发挥随时随地的特点,为减灾救助发挥作用。3G门户的全面报道,呼吁救助已在第一时间进入,并发挥作用。
祝志军(TechWeb执行董事):在边远地区,在危急时刻,通信是人命关天的事情,衷心希望国家、运营商加强投入。
邓永强(品味网CEO):希望扩容和尽量确保网络覆盖的稳定。
陈格雷(营销2.0倡导者和张小盒创始人之一):面对大灾,通信断线,极大影响了救灾。但有一个事实极为引人注目,就是阿坝州在全部传统通讯手段中断后,依靠一条奇迹般留下的互联网专线,和发电机,于是,阿坝州的官网,成为地震后第一天,外界了解灾区的唯一的、神奇的通道。互联网相比于其他通讯手段,有着更不可比拟的优势。因为,建议电信公司,应该认真考虑和评估这一情况,并将之推广至全国。
程京生(中国电信博物馆馆员):这次四川地震对各个行业的触动都非常大。特别是对通信行业,因为通信行业是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实现信息化强国的基础之一。从电信运营商来讲,我们要搞好网络建设,尤其是移动网络更要防止破坏性的灾害给通信造成的严重后果,这方面要加强与中国卫星通信集团的联系,使卫星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络得到有效补充,起到互补作用。对通信终端厂商来说,我认为,对讲机在特殊的时候还是能起作用的,厂商要加大研制的力度,提供各种类型的对讲机投放市场,满足人们的需要。
于贤文(3G门户市场部):我觉得首先最基本的应当让运营商在基站建设上再强化一些,不只是覆盖,而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避灾;另外的话,我觉得在整个灾情面前,整个通信行业应当负起更多的责任,各方面,包括硬件建设、人力财力投入、抢修援助等等,这样才能与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对等起来。
胡狼狼-郭强(世纪互联 VP,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地震带要建立多方位的应急通信手段,首选卫星、短波,然后还要坚固的蜂窝通信基站。
何直群:通信行业应该建立起面临重大灾害的时候,跨地区、跨网络、跨企业的综合应急预案。而不是现在这样,电信、移动、联通、铁通、卫通等等,都忙活自己的应急方案。跨网络的应急方案,可以更有效的综合利用各方现存的零散资源,快速的恢复灾区的通讯服务。建立应急通信的跨网络联动机制。
张治民(华信怡和运营总监):通过汶川地震灾害不难看出通信基础建设需要很大的改善,比如基站的抗震性和通信信息的带宽问题都需要提高和拓展,这个不但有利于国家建设而且更能利用于军事等领域的发展。
赵江(胜天互联):强呼建议中国移动取消捐款手续费。
吕欣欣(feedsky CEO):增加临时基站,扩大通信能力,另外建议增加无线电设备,利用无线电建立临时通信网络。
与G共舞-邹超:震中不停机,震后降资费,让灾民不为钱的事心慌,让国民可以把昂贵的移动资费捐给灾民。
詹鹏:建议从北京、上海等地派出员工迅速赶往灾区抢修通信设备,不要像去年雪灾那样,住进了我们县领导开的最大最豪华的宾馆,拿着高薪只帮政府机关发电,百姓砸发电机。要深入山区,深入灾区最前线,保证最危险地带的抢救通信畅通。
大陈(315TS):众所周知,通信信号的畅通可以在很大程序上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很不幸,在这次灾难中,我们不止一次听到了各方救援人员在描述救援工作时对通信信号的不畅通表示了极大的忧虑,那么作为通信产业的监管部门,是否在前期的建设中预留了这些救命通道呢??
赵福军(势能咨询高级策划经理):当今社会任何天灾人祸降临时,固话或移动通信方式成为核心途径,但由于灾难的不可预见性,电信基础设施可能被摧毁,因此希望通信公司能够在和平时期、在赚钱的同时,多思考一些灾难应急预案,甚至一些技术创新应用。
王本锐(瑞星互联网部总经理):通信业作为高利润的垄断型企业,在灾情来临之时,回报社会义不容辞。
王英雄:建议公众不散布不明消息,没有事情不要向灾区打电话,长话短说,空出线路让给真正有通信需求的人。
姜汉忠(新世界出版社版权部主任):保持通讯的畅通毋庸置疑是最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步先进而合格的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商人在商言商自不待言,不过要看看时间,也要看看状况。商人们如何来做,用温总理的话讲就是“你们看着办吧”!
秦尘(科技中国主编):建议电信运营商赶快修好线路,顺便给灾民捐点钱。最好电信运营商能在灾区设立公用电话点,让受灾的群众和他们在异地的亲人通个电话。
郭俊明:三大运营商减免灾区用户的通信费用,并在未来一月内提供免费通信支援汶川、都江堰等灾区!
陈佼(《现代计算机》执行副总编):建议运营商往灾区用户直接充值若干。这段时间阿坝、绵阳、德阳等地区的灾情十分严重,即便在搜救结束,灾区通信恢复后,人们的联络(报平安、寻亲人、指挥等)也存在很大问题。建议中移动为往灾情比较重的地区集体充值,让大家免于手机话费的之困。
张琦(天津大学):1 开通专用求救号码.2 增加信号强度. 3 用短信告知灾情和预报. 4 监听所有灾区通话。
李礼(国际航空报总编辑):保持通信联系此时此刻不仅是救援需要,更是一种给受难者带来希望和力量的互动.
张书乐:如果能够有更好的信号,只要一点点,一句话,就能够让远方的人知道家人的安全,无论是冰灾还是地震都在拷问着通讯行业,或许通讯行业面对质疑会说:“我们已经尽了全力,做到最好了”,但我想说:“如果可能,能不能做的更好些。”
汪海天(IPTV俱乐部创始人):大家都在倡议少往灾区打电话,为灾区空出救命线,但是联络到家人、朋友是在灾区人民最需要解决的个人问题。这对非常矛盾问题如何解决?通讯公司是否可能联合电脑厂商共同在避难场所是否有可能捐助建设一些临时的网吧?或者架设一些WiFi热点?网络聊天工具可以向家人朋友报声平安,网上丰富的娱乐内容也可以为避难的人们提供一些精神慰籍,打发无可事事的空虚无聊时间。
黄华(沃华传媒网创始人、总编辑):5.17时发起一次通讯业赈灾爱心业务。
吴斌(激动资本高级投资顾问):1、建议移动运营商在基站建设上多采用绿色太阳能能源,以避免电力缺损造成的通讯中断;2、建议电信运营商(固网及移动)加大软件开发力度,做好负载均衡,保证以合理的投入解决通讯高低峰之间不同的需求;3、电信运营商应肩负更多社会责任,增强透明度,满足公众知情权。
施伟萍(IT业高级工程师):目前短信捐款已经开展,建议对灾区提供免费通信援助,给灾区人民、以及救灾部队和英雄提供援助!如减免四川当地话费,提供免费手机或免费通信手段等。
牛津(通信产业网产品技术频道主编):有力保证通信的快速恢复是每个人通信人目前最重要的工作!
周新宁(IT评论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在灾难面前永远团结一致,从不低头!四川汶川地区发生7.8级地震,供水、供电、交通以及通信出现中断,直接影响到灾区的救援工作!通信的恢复似乎略显迟缓,此次灾害卫星通信服务未能发挥应有的便捷,建议紧急生产卫星通讯相关设备投入赈灾,通讯就是呼叫的声音,生命的希望!
王彬(飞象网):通信为何老是如此脆弱?建议尽快建立通信灾害预警及应急机制。
柳绪纲(迈视传媒副总编辑):电信部门第一时间恢复基站工作,全力保证灾区通讯畅通也是救人!通讯信号,已经不再仅仅是救灾人员互通信息、漂泊异乡的游子们急盼故乡声音的需求,或许,建筑物倒塌形成的空洞间还有幸存者,如果他们能够和外界取得联系,就会有更多的生命能幸免于难。
张鑫焱(ChinaDaily手机报总经理):雪灾和地震暴露出移动通讯的软肋,最需要的时候反而靠不住了。无论通讯发展到3G还是4G,通讯基础设施的正常运作极其重要。未来还可能有无法预料到的天灾人祸,亡羊补牢未为晚亦。
张忠国(草根网站长):希望建wifi,实现低成本,大范围提供高宽带的无线通信服务。
张毅(艾媒市场咨询高级顾问、移动书城副总裁)灾难再次考验着人类对信息流通的依赖,在传统通信工具遭遇可怕的破坏和中断以后,海事卫星、“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发挥着生死攸关的生命线作用,利用太空平台发挥新型通信技术长处,中国,加油!
胡向明(中国视觉环保网CEO):建议灾区往外发的短信免费,通话半价或者免费更好,毕竟也算是一种支援.
王赟明(清华大学互联网协会会长):你的一秒钟=别人的一生。
冀勇庆(IT经理世界杂志社主任记者):这次地震对移动通信最大的影响就是基站大量受损导致通信中断,建议移动运营商制定完备的重大灾难应急预案,各地方公司应配置足够数量的移动通信应急车。
岳凤龙(架势网渠道总监):地震过去两天都没有现场图像,加大卫星全国监控系统迫在眉睫。
祖腾(寻医问药网产品&社区总监):通讯行业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平时大肆揽财的同时做好基础建设,如多余留出通信流量、形成多套的自然灾害紧急应对方案等。通信行业做到基础网络报灾情,不要像那些大牌运营商平时发些平台促销的广告(包月啊,音乐盒之类的),关键时刻却哑火了。另希望受灾地区所有通话免费,如外地的亲友问询平安的通话费。
艾艾提:建议运营商的基站设备等可以互联互通。
梁钦(CNET科技资讯网副主编):平日里我们习惯了手机、互联网等无时不在线的状态,可是在灾害来临时,通信的畅通对我们来说无比重要!四川地震时,我的一位朋友在四川出差,我联系不上他,很焦急,还好,后来他回了短信,我觉得那条短信就是定心丸,“我还完好,请放心。”失去联系,对我们来说是多么恐怖。在交通被阻隔的时候,如果我们能第一时间通过电话联系灾区人民,听他们哪怕是最简单的一句话语,都让人感觉踏实,如果没有手机、电话等通信方式,感觉这个社会就陷入了瘫痪。可是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平常熟知的通信手段却又如此脆弱,移动、联通、网通、电信等线路都不通时,卫星电话、海事电话派上了用场。平日里,我们的手机在不装SIM卡时,也可以拨打紧急电话,但是功能能否在扩大一下,比如在一些特殊时刻增加卫星电话连接功能?或者覆盖面更广的通信方式,而不局限于半空中架的和地下埋的光缆?
陈冬村(随锐科技集团公司高级副总编辑):灾情来临,通信为之中断和堵塞!建议通信运营部门在尽快恢复通讯的同时,进一步调用卫星通信资源,开通赈灾免费专线,和电视、网络、气象、民政等相关部门配合,除捐款捐物之外,提供更多的资讯和其他服务!
刘东明(奥美内容经理):地震无情人有情,愿灾区真情移动,无限联通。1、通讯行业紧急调配通讯设备,支援灾区;2、尽快修复震中受损的通讯电缆、机站等;3、对灾区通讯费用实行减免,灾区的当地通话免费;4、制作一些赈灾灾彩铃广告或者歌曲,供用户下载使用。
瞬雨-姚浩(MirrorCity.net CTO):作为成都的一名用户,从地震发生之后很短一段时间的通信状况来看,信道立即饱和,几乎没有余度。任何的电话都打不通。所以虽然有成本上的压力,但我还是建议各大通信服务商应当保留50%的信道余度。比如1千门的容量,只应该放出小于5百个号,以此类推。这样才有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这是我最切身的体会。
张瑞斌(蛙扑网产品总监):全国人民都应该节省通话时间,通话尽量言简意赅,为灾区正常通讯节省宝贵时间。运营商应确保救援人员、部队、政府间的正常通信,保证救援命令的下达和执行。运营商应及时合理部署好便捷的手机捐款通道,比如现在的1元或者2元的捐赠,虽然可以重复发送,但还是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如果就想捐更多金额呢,现在我是有这个需求。
火凤凰菩提:当前最重要的是,为灾区人民留出救命通道线。营救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善后工作已经开始了,而我们要思考的不仅仅是这些。更应该思考,事前通信行业做了什么。我们是否留有足够的余量应对灾害带来的突变,对待大灾是否有足够应急措施。希望这些能够得到高度重视。
杨霞清(《计算机世界》新闻部副主编):1。现有的通信行业的应急预案单一化,仅基于现有的网络的抢修,备用网络干线缺位,建议各通信公司像很多IT公司准备备份数据中心一样,加强与现行网络线路环境完全不一样的备用的网络干线的建设。2。建议各大运营商之间加强沟通和协助,不要每个电信运营商都孤家作战。
戴志康(Comsenz CEO):希望互联网不仅仅在奥运、在爱国上体现出积极的作用,更能在包括抢险救灾在内的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愿与各位同仁一道努力,建立领先的立体化通信网络!
刘兴亮(互联网实验室常务副总裁):运营商必须尽快建立应急机制,一个快速有效的机制。
这50位博客的建议算是抛砖引玉,感兴趣的博客可以继续与我联系,我会继续补充上去,然后修订一起,送交有关部门。作为IT评论圈的圈主和创始人,我呼吁我们圈子的几千名成员尽量都都提提建议。我的邮箱:lxl@ChinaLab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