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0-09-27
1、“乒乓球”和“搜索引擎”最大的相同点就是,二者都是汉字。

2、都是技术活,核心竞争力比拼的都是技术。

3、都是外国人干不过中国人,外来的和尚不会念经。

4、干好了,都能赚钱,而是,银子多多的。

5、都是排名越靠前,越值钱。

6、干好了,都要先感谢国家。

7、二者的结果,都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8、乒乓球和搜索引擎都讲究速度快。

9、都有退出的案例。乒乓球有过退赛的,搜索引擎有过退出中国大陆的。

10、中国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名叫邓亚萍,人民搜索的总经理也叫邓亚萍,你说巧不巧?更巧的是,二者还真是同一个人。这是最后一个相同点。(刘兴亮)
2010-09-25

  Wintel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单词,形象的说明了微软和英特尔的联盟关系。这种联盟是那么的自然、稳定、可靠,至少在过去30年是这样。

  任凭世界风吹雨打,Wintel联盟依然闲庭信步,直到2010年。

  在乔布斯刚回归的时候,一切都似乎都风平浪静。英特尔依然在按部就班的往芯片中塞入更多的晶体管,把纳米、线程、总线等技术名词孜孜不倦的普及到了千家万户;另一边的Windows,1234567,就这么数下来了。俩家公司各自发展紧密配合,数钱数到手抽筋。

  30年的婚姻,除了英国叫象牙婚之外,大多数国家都叫做珍珠婚,包括美国和中国。不管是象牙还是珍珠,都是极其珍贵的。在那些珍贵的日子里,Wintel比翼齐飞。30年前,媒婆IBM给让这对金童玉女进了PC教堂;30年后,英特尔市值1500亿,微软市值2700亿,媒婆IBM卖掉PC业务的时候,价格是17.5亿……沧海桑田啊,还记得潘美辰的那首歌吗?

  30年后,苹果一唱天下白,谷歌安卓百花开,Wintel垄断已经摇摇欲坠了。

  2010年,乔布斯大手一挥,祭出法宝iPad,一个扁扁的电子玻璃板,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个人计算领域变天了。

  苹果系统在各条战线上的主流化,对Wintel的挑战是最大的。更可怕,苹果之后还有一个更凶狠的家伙,他就是Google。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十年。Wintel落寞之后的IT主角,非苹果与谷歌莫属。不同的是,这俩大巨头都是自己发展起来的,没有媒婆,没有勾搭,有合作,也有竞争。

  这对用户是个好消息。

  iPad一不用intel,二不用windows,CPU厂商自己收购,软件自己开发。苹果和Android的App store模式 更是颠覆了微软的应用发布和捆绑模式,软件更加自由地被开发着,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

  苹果是第一个撼动Wintel垄断联盟的,但绝不是最后一个。

  如果说苹果是Wintel的一个强劲对手,那么谷歌就可以说是一个杀手。谷歌云计算的趋势和优势对于个人计算模式的颠覆是毋庸置疑的,Android系统的广泛使用,使得个人计算的硬件平台瞬间变成了百舸争流的竞争模式,三星、高通、TI、摩托罗拉等一帮半导体老面孔通过网络和开放的Android又一次站在了Wintel对面,眼红了20年啊,凭啥让Wintel垄断?

  世界需要开放和竞争,世界需要缤纷的色彩,苹果就是那个大闹天宫的孙猴子,是创新的急先锋,冲开了Wintel的垄断枷锁。接着,谷歌率领群狼跟随苹果掩杀而来……

  Wintel垄断联盟的末日,真的要到来了吗?(刘兴亮志恒)

2010-09-21
统外贸的环境恶化,却让电子商务的倒逼效益得以显现,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尝到了甜头。数据显示, 2010年上半年,我国电子商务整体交易规模为2.1万亿元,其中,中小企业B2B电子商务交易额为1.1万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承担着“世界工厂”的角色,在这里有成本最低的劳动力,有质量最优的产品。电子商务B2B平台让世界成了“地球村”,为买卖双方节省了时间,降低了成本。因此,优秀的电子商务平台也大受新一代商人——“网商”群体的欢迎。不过,当中国诚商网这样的“国家队”开始加入到电子商务平台大战中时,相比阿里巴巴这样的草根王者,已经足足晚了十年时间。

号称中国唯一一家“国家级”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国诚商网 www.trade2cn.com)的前身是在线广交会网站,其最早上线的时间是1996年。不过在1999年中国电子商务开始起步时,这个平台都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传播平台。到了2009年“后金融危机”时代,在中国B2B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了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10%的时候,相关部门终于忍不住了,中国诚商网也终于应运而生。

相比草根电子商务平台而言,电子商务“国家队”也有先天的优势。因为有各大政府部门的支持,所以能够有效的规避各种政策风险;因为有“国家队”的背书,其也能够在信誉上给平台上的客户更多的依托和保障;同时,由于长期掌握了中国海关的进出口贸易数据,这也能够给平台上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

中国诚商网把数据做为自己的“杀手锏”应用,推出了EC全球数据宝2.0服务。这个服务是通过分析全球各地的海关进出口提单、报关单数据,并通过这些一线数据内容的分析与挖掘,给企业形成最具价值的海外市场商业情报。无论是在传统商业时代还是在电子商务时代,客户是谁?客户在哪儿?客户想要什么?永远是对企业最具价值的情报。这个法宝牛就在于,让企业开拓更多眼界、知晓更多的信息。市场竞争态势下,谁的信息掌握得越多,谁手里的胜算就越大。

不过,有了政府部门的背书,有了政策上的支持,有了国际贸易数据的原始积累,并不意味着电子商务“国家队”就能轻易占领市场。其实对于电子商务企业而言,需要“跑在国家政策的前面”而不是“跟在政策的后面”。电子商务是个新兴行业,无论是政府还是相关的协会组织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寻,欧美等国的“拿来主义”也并不适用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这也是马云等来自民间的草根领袖能够成功的原因。

在电子商务时代,诚信、开放、透明是大原则。要赢得市场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模式与理念,如果不转变观念,等着“上传下达”,“指哪打哪”,即便有再多的优势也无法成功。除了观念以外,“国家队”无论在服务、反应速度上,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

十年之功,并非一蹴而就,“国家队”能否迅速补齐功课,经得起市场和客户的检验,我们可以拭目以待。(刘兴亮)
2010-09-17
   于地理位置的服务(LBS),从谷歌地球和谷歌地图的大力推广之后在国外就一直风起云涌。这两年,一方面是SNS的崛起,一方面是智能手机逐步走向主流,地理位置的应用也逐步走向社区化和手机化。2005年,谷歌收购了dodgeball,这是一家较早的提供好友间地理位置通知服务(通过短信)的网站。而dodgeball的两个创始人离开了谷歌之后,再次创业做了Foursquare,利用智能手机实现了LBS SNS的功能,成为近来移动互联网的大明星。  Foursquare的巨大成功,不仅令LBS领域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新热点,也催生了“Check in一族”,拿着手机随时随地Check in,走在时尚的前沿。Check in,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在中国,以前只是立方网、街旁、玩转四方、冒泡等一些创新型公司在玩;现在,巨头也杀了进来。上月底,盛大游玩网一款基于iPhone的LBS客户端也悄悄上线,在App Store里搜索游玩网既可下载。除了在一些热点POI实现Check in功能,还可以拍出来很有趣的增强实境的照片。据悉,腾讯、新浪的LBS产品也在紧锣密鼓动的开发之中。

  谁都不怀疑,类Foursquare的Check in模式将会火的一塌糊涂,Check in一族也将非常之时髦。

  这个时候,“Check in一族”的中文名称就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孔子他老人家曾经曰过,名不正则言不顺。尤其对于一个新生事物来说,起一个好名字也是至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名字起好了,大家喜欢,用户也容易记住,能够进一步促进整个新生事物的快速发展。所以说“名字也是生产力”实不为过。比如,把BLOG翻译为博客之后,博客才能够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

  那么,Check in到底应该怎么翻译?目前有直译成“签到”的,有意译成“踩点”,甚至还有翻译成“插旗”的。

  这几个名字都不好,要么是直接翻译,要么是像“阿猫阿狗”一样太直白。

  那应该翻译成什么呢?我们先换个角度说,这个翻译应该具有什么特征呢?

  首先,要有专属性。最好新造的词语。

  其次,可以是动词,可以名词,可以是形容词。但应该以名词为主,因为要代表那么一群人。

  最后,“Check in一族”是非常时髦的,很潮且很湿,所以这个词也不能显得太OUT了。

  综合以上因素,再加上互联网时代造词的一贯做法,那就把“Check in一族”翻译成“X客”吧,这样,就和博客、维客、播客、闪客、黑客、红客、骇客、飞客、威客、拍客等成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那啥,翻译成什么客呢?

  最直接的是“签客”,但也最土。且没有任何联想,也不好发音。

  接着想,叫“街客”?虽然意义很相关,但容易联想到站街女,只好算了。

  最后,我觉得最好的还是“切客”。理由如下:

  1、“切客”是check一词的音译,根正苗红;

  2、好发音;

  3、新造的词汇,符合互联网时代给人不断有新鲜血液的大趋势;

  4、X客的造词方法,用户容易接受;

  5、切客可以作为动词,名词,以及形容词等多种用途,但其主要是一个名词;

  6、这个词很有气势;

  7、切客,容易联想有江湖的范儿;

  8、汉语词典告诉我们:切,有契合的意思,这又回到英文的check in的意思了;

  9、汉语词典还告诉我们:切,还有切磋的意思,到了同一个地方check in之后,然后切磋切磋……

  10、有动感,到了一个地方,切一下,切出X,切出Y……

 

  最后,刘兴亮给出对切客的初步定义——

  切客:源自英文check in,他们是热衷于即时记录生活轨迹的都市潮人。他们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记录自己所在的位置,发现并探索身边的城市,并与他人分享此地的精彩。他们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潮流引领者,让互联网应用从虚拟走向现实,影响并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刘兴亮)

2010-09-09
果最新的发布会相比之前的要平淡一些,抑或是大众对苹果的花样有点审美疲劳了,抑或是由于没有“新”东西的缘故吧。

但是,当老乔掏出那个巴掌大的黑盒子的时候,三星、东芝、夏普们的菊花必定又是一紧。没错,苹果来搞TV了。

很多人开始怀疑苹果的战略,他到底是在搞什么?布局如此凌乱的产品,然而每次都成功。咱们先来看看苹果的创新战略和盈利模式。

是什么样的创新战略让苹果拳打少林,脚踢武当,拈花一笑,笑傲江湖?我的总结是——以体验创新为核心的产品战略

总所周知,在IT行业,创新是竞争中最重要的杀手锏。创新大概可以分类为三个类型: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

先说说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指的是在IT技术上不断钻研、不断开发新的技术,解决“不可能”的问题。技术创新的代表企业是英特尔,在CPU技术上的不断开拓,一直在引领大众计算领域的进步.

再说说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指在IT产品生产周期中,改革流程、创新管理手段,从而构筑竞争优势。管理创新的代表企业是德尔和富士康,他们在内部管理上的独到之处使得他们在IT产业链上处于不败之地。

最后说说产品创新。产品创新的概念比较宽泛一些,从广义来说就是基于先进的技术,把它整合在具体的应用中,成为产品,并为客户服务。

目前大部分的IT厂商日常的创新工作主要都集中在产品创新中,三星、索尼、诺基亚等等都是如此。特别是诺基亚。他们在IT产品上的研发能力是超前的,通常他们并不开发类似CPU这样的核心硬件,但他们的产品却很受大众欢迎。产品创新的代表企业中,还有软件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比如微软和谷歌。

产品创新的范畴里,有一个重要的分支,需要独立划出来。这个分支就叫做体验创新

这一类企业的创新,没有把焦点放在基础技术的使用和组合上,而是放在了用户的操作方式和体验上。这种创新通常没有开发新的产品,也没有特别强调产品的技术特性和指标,强调的是采取新的方式来使用产品。

体验创新的典型代表,就是苹果。相比对手,苹果更关注用户的感受,所以更加广泛的被用户所接受和欢迎,甚至是感激。

基于体验创新所形成的品牌号召力对用户的印象是最深刻的。用户终于不用再关心什么主频啊、像素啊、容量啊一类的专业词汇了。

体验创新,谷歌、索尼等也做的很成功,但苹果是成功他妈。回顾苹果的历史,发家产品Apple II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发明,组装机在那时候已经好多年了。苹果只是让它变成非专业工程师也能够使用的玩意。于是,牛顿的苹果从树上落下,乔布斯的苹果一飞冲天。

再看看近几年的产品。比如iPod,仅仅是个MP3而已。那时,MP3在东莞已经论斤卖了,但苹果却给MP3赋予了全新的用户体验,用户根本没有在意在技术上的容量、频率一类的鸟语花香。

还有之前的iMac,着实让PC机大厂商们尴尬了好一阵子。那时候,各大厂商还都崩着面子不肯学习,只有几个二线厂商推出了iMac类似的机型。还有iPhone,当手机厂商们被山寨机打到满地找牙的时候,iPhone大笑着,露出一嘴雪白的“高露洁”高调亮相了,凭借一款手机,一年就杀进手机厂商三甲。

iPad就更经典了。大抵是七八年前吧,或者更早,比尔盖茨拿着他倡导的TABLET,四处推广却无人问津。七八年后,iPad一出场就万众膜拜。一片喝彩声中,想来比尔盖茨老兄正躺在被窝里无语哽咽呢。

修炼葵花宝典的重点在于——自宫,而体验创新的重点在于——忘记技术

忘记技术?时刻想着用户?说简单很简单,说难的话,那是相当的难。体验创新的优点很明显,在用户的最前端把握用户。使用iPad的人们,再也不关心CPU来自INTEL还是AMD?主频是多少,32位还是64位?
这些鸟参数,与我何干?我要的是能上网,能玩游戏,能……

IT企业向来喜欢在高科技的光芒下,堆砌泛滥的技术指标给用户。又有多少用户真正能搞得懂哪些指标?

苹果给竞争对手上了一堂严肃的课,这堂课的中心思想就是——用户最终只在乎体验。他们其实并不关心主频、像素等参数,这些是厂商的事,用户需要的是好用能用喜欢用的产品。

体验创新的另外一个结果是,把传统的那种基于技术的定价策略给一棒子打碎了。对于用户来说,体验是最根本的“用处”,是最值钱的部分。体验创新带来了利润的最大化。

当然,体验创新也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也有弱点。

在这几种创新的模式中,技术创新是最稳定的,因为技术开发是最根本的进步,在技术开发中取得的优势是很难被取代的,INTEL在CPU领域、IBM在大型机领域、谷歌在搜索技术领域,都是如此。技术创新的最大弱点是距离用户最远,这个大家很容易明白。技术创新的另外一个弱点是要专注,比如英特尔,几十年如一日,只能做CPU。体验创新则没有疆界,苹果今天做MP3,明天鼓捣手机,后天去搞电视,苹果会武术,谁也拦不住。

体验创新的问题在于最不稳定,换句话说,苹果们就像是老师,吸引了用户的同时教会了竞争对手。他们的优势会迅速的被复制、被抄袭、被取代。

苹果会被复制者打败吗?今天来看,苹果似乎很难失败。苹果还会不断在新领域跟各大巨头死磕,他今天瞄准了电视,如果明天去搞冰箱、洗衣机、汽车等,你都不要惊讶。

苹果从来没有开发新的产品。如果非要说他开发了什么的话,开发的是体验创新。作为用户,你给苹果准备好银子就是了,苹果是上天派来帮助你花银子的,因为他永远为了你的体验着想。(刘兴亮  志恒)
2010-09-08
道难,难于上青天。中国互联网创新亦如是。

刘晓庆曾在N年前感叹:“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是难上加难”。套用一下:“创新难,互联网创新更难,中国互联网创新是难上加难。”

如果说美国互联网的状况是“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那么中国互联网的状况就是“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不管是一个行业,还是一个企业,在早期,模仿无可厚非。就好像我们学写作文一样,每个人都是从模仿范文开始的。但是当通过模仿的手段做大做强之后,创新就成为一种责任。如果做大做强之后仍一味模仿,不思创新,那可能就会招来骂名,带脏字的赤裸裸的骂。

即使有的企业做大做强真的想做些创新,但由于模仿的历史太久,帽子总是不那么容易摘掉。这个时候,争议就来了。比如最近颇受争议的百度应用开放平台。

一经昭告天下,就惊起一滩鸥鹭。有人在怀疑“百度是假开放”,有人说“百度你这是流量黑洞”,更有严重的,警告称“百度这是破坏互联网生态系统,会引发马太效应。”

江湖,终究是江湖。

乱局,迷人眼的乱局。

这就成为中国互联网生产创新的阵痛。

就事论事。仔细看看,嗓门最大的发言者多是网站有些规模的“既得利”者。比如说“百度是流量黑洞”这一条,首先前提就成立不了,百度即使想当流量黑洞,也当不了。试想想,如果所有游戏、下载、其他应用全在百度上面直接完成,百度自己的带宽就受不了,显然会牺牲用户体验的实际效果,这也是百度自己不愿意的看到的局面,也不是行业所有人愿意看到的局面。

其实作为百度来说,也不用纠缠于该如何进行应用排序的层面,因为一切还太初期。百度已经公布的数据是有400多个应用,而 Apple App store这么几年积累的app已经有25万多个了。因此,现在要想的是如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只有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才能更大程度上激发开发者的创新热情。目前最紧迫的是,百度应该让一部分开发者尽快富起来,成为典范,成为标兵,成为三八红旗手,成为五一劳模。

从这个层面上讲,李彦宏或许想要的并不是一个人去战斗,而是要把百度变成培养创新斗士的平台。

每个人都可以质疑最后是否能做到,但我们要承认,那是一种特别的步伐。

创新工厂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先生在接受国外媒体访问时表示,百度应用开放平台“也许在商业上未必成功,但仍给某些开发者提供了机会,是它启动‘大规模’创新的一个信号。”

开复说的好,它本身的成功或许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一个信号,一个积极的信号。希望这个信号,不仅是百度启动“大规模”创新的信号,更是中国互联网启动“大规模”创新的信号。

夜还很黑,墨一般的黑。但正因为很黑,才更加迫切地需要信号灯。一盏,两盏,三盏…………(刘兴亮)
2010-09-03

  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些年,IT江湖风云跌宕:有苹果教主乔布斯王者归来,大杀四方;有IBM贱卖PC,华丽转身黯然销魂;有谷歌披荆斩棘四面出击,高歌猛进。

  冤家总是路窄。谷歌与苹果从亲密伙伴到“大打出手”,也不过几个月的光景。神仙打架很精彩,但一定有不少人会觉得,这一幕怎么那么的熟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羽扇纶巾,谈笑间,又有多少英雄灰飞烟灭?把时钟拨回到30年前,那刀光剑影,恍若今日。

  1980年苹果公司上市,因为Apple II的巨大成功,乔布斯的苹果公司成为美国股市历史上融资最多的,有一亿多美金。苹果成为举世仰望的金苹果,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乔布斯让计算机成为一种时尚,就像30年后他在MP3、手机领域的成就。

  苹果没有发明电脑,甚至没有发明任何个人计算机,他做的是让计算机成为大众可接受而且喜欢用的工具和玩具,这也跟今天的iPhone和iPad一样,苹果一直以来只有一个战略:体验创新。这,也是苹果的核心竞争力。

  广东话里有句俗语叫“莫欺少年穷”,好像后来还有个电影也叫这个名字。

  1980年,苹果如日中天的时候,微软还是一个小作坊,刚搬到西雅图,因为原来的“大”客户MITS没了。其时,Intel刚推出8088处理器,他们的一个销售员推开了IBM的门。因为那时候刚好有消息说,IBM打算“认真”的进入Apple II的个人计算机市场。

  微软也得到了IBM的订单,这是他幸运的地方。这里我不想多说关于比尔盖茨母亲与IBM董事会的关系,也不想多讨论那个版本的IBM DOS中,有多少是微软的代码,有多少是来自5万美金从帕特森那买的。美国人常说“Business is Bussiness”,一句话有两个B,但真不是装的。那时候微软已经有32个人了,当然在IBM看来,还是没法签约的小公司。

  IBM不可思议的用两个小伙伴,跟苹果对掐上了——新产品IBM 5010对抗APPLE II。为了讨好大众用户,IBM给这个机型起了一个不那么“理工”的名字IBM PC。两年后COMPAQ也推出PC产品,从此PC成为一类产品的名词,而不再是由IBM独享。

  苹果的对手也不再是IBM,而是英特尔+微软。随后,这个对手越来越庞大:COMPAQ、DELL、HP、Digital、宏基、华硕,甚至到最后,北京中关村的柜台也能攒计算机了。那时候还没有山寨这个词,叫组装兼容机.

  苹果一败涂地,乔布斯在一次宫廷政变失败后,离开公司去画漫画了。这就是残酷的历史。莫欺少年穷。

  历史是混沌中持续轮回的宿命吗?

  今天,我们再次看见了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不同的是,苹果的对手换了,换成了互联网巨擘谷歌。

  Android在2005年被谷歌收购,其时Android公司成立只有22个月。三十年幻世浮沉的苹果遇到了一个婴儿对手。

  莫欺少年穷。

  Android系统基于Linux, Android的是开放的。

  三十年前的那次失败,苹果计算机在技术指标上没有任何一点是输给IBM PC。苹果失败的根源是系统架构中的致命弱点:封闭系统。苹果系统从硬件到软件界面都出自自己的公司开发,并且无法与其他系统兼容。

  三十年后,iPad、iPhone依然如此,苹果的软件与硬件忠贞不渝视死如归的紧密联系,不可拆分。

  但是谷歌的Android恰恰相反。今天,在深圳,所有的山寨PAD产品都在安装Android。从深圳的华强北到东京的秋叶原到阿姆斯特丹的货柜码头,到处是那个绿色的小机器人……

  谷歌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三十年前IBM也不是。在摩托罗拉抱谷歌大腿之前,索爱、三星和LG早就在添脚趾头了。另外,上淘宝看看,各种aPad、bPad……一直到zPad都在热卖,他们都是Android系统。

  多么相似的历史,只是从从Intel Inside换到了Android Inside。

  三十年,江山易改:苹果再次成为IT翘楚,IBM的PC已经卖了,COMPAQ现在只是HP的一个半死不活的品牌系列。

  三十年,本性难移:堂吉诃德老了,他虽然学会了一些妥协,比如苹果笔记本可以安装windows系统。可惜,仅此而已,苹果系统还是固执的封闭着,孤芳自赏。

  苹果,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吗?(刘兴亮滕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