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0-11-29
天CCTV2《今日观察》栏目播出对我的采访,话题是基于移动和联通对苹果iPhone4的争夺来分析背后的竞争。

(用手机拍摄的电视画面)

苹果iPhone是一个美丽的新娘子,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这两个壮汉正在上演抢亲好戏。这场肥皂剧的高潮来自于中国联通昨天做出的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昨天,中国联通宣布推出iPhone 4合约新版协议,明确规定用户必须将USIM卡、号码与iPhone手机绑定使用,否则联通将对号码停机、对手机锁定。该新政将从12月1日起执行。 

对于此事,我在《今日观察》中谈了一些看法,但由于节目时间所限,并没有全部播出,在这里多说几句:

1、移动联通抢亲苹果iPhone4,从热闹程度来说,堪比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互联网行业的3Q大战;从用户受伤害程度来说,同样也是逼着用户做出二选一,也堪比3Q大战。所以说,这就是通信行业的3Q大战。

2、在这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之前,还有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联通部分分公司向客户广发过这样一打油诗:“iPhone装上移动卡,无疑当今一大傻。奔驰开上机耕道,牛粪上面缀鲜花。宝马配上骡子鞍,貂蝉睡上老朽榻。劝您珍惜苹果机,勿把至尊来糟蹋。” 

3、此举会给用户带来很多麻烦。试举一例:联通iPhone4用户如果机卡分离,比如手机丢失或损坏,联通的新合约用户会蒙受经济损失。再举一例:如果手机没电了,你想临时换个手机,抱歉,不可以。

4、不管是中国移动,还是中国联通,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并不在iPhone4,而在于3G也。表面上看,移动和联通这两个壮汉抢的是iPhone4这个新娘子,而实际上呢,抢的却是那一张很大的饼。饼的名字叫3G。在所有人的眼中,这张饼又大又香又甜。而iPhone4,只是这张饼上的芝麻,引诱你去吃饼的。节目中的资料显示,联通最近新增3G用户中,五分之一是直奔iPhone4去的。

5、在我们以前的设想中,在3G的推动过程中,最大的推力应该是来自三大运营商。现在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最大推力不是运营商,而是iPhone和Android。这是一个悲哀。

6、采访中,发生这样的事,记者问我这到底是谁的错?我回答谁都没错。对于iPhone4来说,如果你用了移动的号,就好像一个武林高手中了对手暗中下的毒,只能发挥出三四成的功力,情何以堪啊。对于移动来说,他推出的剪卡服务并不仅仅是针对联通,因为市场上还有大量的iPhone4的裸机。

7、中国的天字号的两大运营商竟然为了一个终端大打出手,这到底是谁的悲哀?巴掌是别人打的,脸面是自己丢的。

8、联通以前给人什么印象?低端的印象,为了花费便宜才选择联通。而现在呢?一夜之间,186号段竟然莫名成了高端人士的选择。不可否认,移动和联通的差距在缩小,这是最好的一个消息。很庆幸有关部门的伟大光荣正确,试想想,如果移动获得的是W网,联通获得是T网,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9、现在移动会淡化其3G通讯技术方面的劣势,借助其原有的通讯用户关系以及相对更好的服务来挽回已经转向联通的用户,并耐心等待4G时代的机会。反观联通当前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强网络覆盖,尤其要改善服务,将新增用户稳定并转移过来。对于用户来说,两者的竞争会带来更多话费降价等方面的实惠。

10、不管怎么说,一款明星终端的影响总是有限的,并不能影响竞争大格局。在未来,最大恐怖来自于携号转网,一个完全自由的携号转网。比如我,用了多年的139万万不能放弃,可是又想体验iPhone,体验3G,只好又配了个186,成为双枪老太婆。如果北京也开始自由携号转网,我第一个冲过去。(刘兴亮)
2010-11-24

【TechWeb消息】互联网专家刘兴亮近日在接受TechWeb独家专访时候表示,虽然从今年开始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开始开放互联网,但大家仍很小心翼翼,只是半开放状态。开放状态并不是太好。以下为采访全文:

TechWeb:国内的互联网是否会真开放?

刘兴亮:我觉得目前应该算半开放,还没有实现彻底开放。包括互联、互通,大家共享用户数据,现在还没有完全做到。只是说第三方开发者可以用他们一些平台去做推广,开放部分API接口,所以说只能说是半开放平台。

TechWeb:最近百度、腾讯、人人、新浪微博等都在宣称开放平台,为什么国内互联网到今年才开始掀起开放的潮流?

刘兴亮:像搜狐、人人是从去年就开始开放的。开放是一个趋势,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产物。这个一定阶段包括很多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Web2.0。第二个方面就是这些平台足够大,达到一定的平台效应以后。为什么要去开放平台呢?就是说他们都明白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联合第三方开发者一块去让你的用户获得更多的体验。所以说他也需要一个阶段才能实现这个事情。

TechWeb:您认为未来成功的开放平台会有哪些?

刘兴亮:未来人人网和新浪微博应该不错。腾讯跟百度这就不好说了。差异大的差异也不好说,大家都开放其实都是针对于twitter。一个是跟你的合作伙伴的开放,一个就是说针对第三方APP这样的一个开放。更多的是自己要获益,关于自己数据输出方面,他们还是比较谨慎的。不管人人啊,新浪微博啊,这方面他们相当谨慎,对待自己的合作伙伴也好,APP也好。

TechWeb:国内开发者能从中获利多少?专家是否有建议?

刘兴亮:至少说绝大部分人获不多少利,有很多因素,主要还是版权,知识产权意识比较薄弱。出来一个好的东西,大家都去破解了,国内用户长久形成一种免费意识。不愿意花费,不用说其他人了,我自己的iPhone我都去越狱不愿意花费,越狱也很方便啊。

TechWeb:您怎么看国内开放平台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开放平台在国外的趋势。

刘兴亮:劣势是国内的开放状态不太好,大家都在自己发展,都想唯我独尊。都想说让你们都来依附我。或者说大家去开放有时候也是被迫去开放的,开放潮流不可阻挡。国内开放平台没太多的优势,反正目前还看不到有太多的优势。

国外的第三方开放平台首先说大家都还能赚到钱,都是冲着盈利目的去的。国内很多的第三方,开放的,其实他不是为了盈利目的,他是为了品牌宣传,他是为了通过这个来带动一些别的。你像国外的APP他都是几个人十几个人小团队,专门做这个也能赚不少钱。国内更多的是一些品牌企业也好,大公司也好,他做这个来获得一些品牌效应、宣传效应。从而带来其他方面的收益。包括我们红麦软件也做过一些第三方的APP,根本赚不到钱,大家只能做着玩。目前还停留在这个阶段。国外和平台分成,会直接获益。国内的版税啊、知识产权这种情况比较糟糕,很难赚到钱。

TechWeb:请您针对国内外的开放平台的产品进行点评。

刘兴亮:国外五花八门。尤其是一些生活应用类的都还挺多的。像国内的它主要集中在游戏娱乐而且单一,工具这类开发得比较少,开发出来也赚不到钱,国内的这种趋势不太好。  (孟梦)

源链接

2010-11-22

(有意思的是,目前美国和中国各有两家非常著名的 “未上市”视频网站。美国是YouTube和Hulu,中国是优酷和土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单说国内的这两家非常著名的 “未上市”视频网站。现在到了上市的节骨眼上,说说他们的爱恨情仇。下文的“我”指的就是国内这两家非常著名的 “未上市”视频网站,“你”指的就是上市这码子事。)

我是一个成熟健康的男人,生活中没别的嗜好,就是偶尔侵侵权、盗盗版,偶尔放点涉黄涉暴力的歪录相。如今我浑浑噩噩,生活颠三倒四。只因为有一种情缘,剪不断、理还乱,那就是一直让我魂牵梦绕的你。

爱你没商量

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 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吗?——需要

我敢去爱你,一是因为我有着骄傲的市场占有率。除了个别研究咨询机构,一般来说,都认为我应该是头牌,而且是头牌中的头牌。作为一个男人,混江湖,最后靠的还是江湖地位。

我敢去爱你,二是因为在追求你的道路上,已经先后得到五笔经费资助。累计一亿多美元啊,请注意,是美元,不是人民币,更不是日元。我是富二代,我可以挥金如土。

我敢去爱你,三是因为我自个儿也能大把大把的赚钱,要知道,我现在一个季度的收入上亿啊,上亿啊,单位不是日元,不是越南盾,是坚挺的人民币啊。

自打从娘胎里出来,第一次看到你时,我就格外地留意你了。实话实话,爱上你,首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仅是我父母,而且包括七大姑八大姨九大舅十大爷,他们都逼着我去爱你,这么多年下来,我也认为和你的结合是我的唯一选择。

每次想到你,都让我呼吸急促。你的端庄与静谧,处处体现你的“贵气”;你的肌肤冰清玉洁,晶莹剔透;你的身材丰满圆润而不失骨感;胸、腰、臀部凹凸玲珑、清晰可见;你的着装设计独特,质料精良,剪裁得体。这一切的一切,使得你是那么的高洁、超俗。

每每读你,总是那么的让人景仰、沉思、感慨。由是,我领悟了王侯将相为何舍弃九鼎之尊,领了雕栏玉砌,领悟了香如故。你是我的紫霞仙子。

MM,叫我怎能不爱你?爱你,无怨无悔,拥有你,一生何求。没有你,我将命不久矣。

恨你没商量

我徘徊在灯火澜珊的街头,车如流,人如织。我思你而不得,竟有一种“日幕乡关何处去”的惆怅,正好,街对面有一家“恨滔滔”,何不去喝我的“跟斗酒”。

喝第一杯酒,苦涩,我想起了该死的版权问题。否则,我和你早就嘿咻嘿咻了。该死的版权,我恨就要先恨你。有朝一日,如我们狭路相逢,我要和你决斗,我第一招“黑虎掏心”,第二招“泰山压顶”,第三招“转身便逃”。

喝第二杯酒,苦涩,我恨起了那该死的带宽成本。带宽成本之痛,是我与生俱来的痛,而且,随着我的江湖地位越高,这个成本也就越高,我的痛也就越深。

喝第三杯酒,苦涩,我恨起了高昂的版权购买费用。一集电视剧的费用就要几万元?还让不让人活了。更恨那些动不动独家购买的傻冒,把价格抬那么高。版权费用水涨船高,不是存心要让天下大乱吗?即使遇到了好的版权内容,也只能落的满腔惆怅。

喝第四杯酒,苦涩,我恨世道不公。小弟弟酷6竟然能够曲线救国、捷足先登。连我们从来没有看上眼的小小小小小小弟弟乐视,竟然也把那个叫做创业板的黑胖MM狠狠的搂在怀中,其行为不堪入目啊!

喝第五杯酒,苦涩,我直接恨到了你,就是你让我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于是我常常“南柯一梦见紫光,醒来竹篮无一液”,最近我有点烦,皆因你而起!如果有一天,我在相思湖畔遇到你,我一定伸出我的禄山之抓,一把将你揽将过来,紧紧抱在怀……
喝第六杯酒,苦涩,我恨……

我醉倒在对你的暇想中。 (刘兴亮)

点击阅读上篇
 
5、三星 vs 索尼

世界上没听过这两个名字的人,应该少之又少。在消费类电子领域,这对冤家最近10多年的竞争,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恐怕没几个人可以搞清楚,他们到底在多少个领域对决,从数码相机到手机,从笔记本到显示器,再到电视……

2005年世界品牌排名上三星第一次超过索尼三个位次,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 
1997年三星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岌岌可危,咬牙坚持过来的韩国人发奋图强,卧薪尝胆,裁员30%,出售100个非核心业务(韩国兄弟思密达,你们早先也太贪婪了)。老天有眼,三星的崛起,正好踩在平板显示器普及的浪尖上。

2004年度,索尼的销售额为690亿美元,利润为10亿美元;三星销售额560亿美元,利润100亿美元。索尼的销售额比三星多出100亿美元,利润却只是三星的十分之一。三星赢了,赢得很漂亮。

顺便说下,三星有很多自己的工厂,这是索尼的弱点。这也是INTEL和AMD的区别,自己有生产厂,腰杆子就是硬。

2009年,索尼迎来14年来首个亏损年报。那个生产了特丽珑、Walkman、PlayStation、Vaio、PSP等一系列殿堂级产品的超级创新公司,亏损了。

顺带提一句,2004年,三星与索尼达成协议共享90%专利,在美国他们分别注册有超过1万项专利,双方合作之后,在开发市场产品时就无需担心产生纠纷。

这就叫竞争的风度,这就是三星和索尼。

6、索尼 vs 任天堂(以及后来的微软,视频游戏争霸)

这是一个进行了30年而且注定要持续的竞争故事,这几乎是我们这一代人童年梦想的发生地。

1983年,任天堂发布FC(family computer的缩写),就是我们说的红白8位机,开启了视频游戏黄金时代。

1988年进入16位机器时代。这个时代是以老牌游戏大腕世嘉(SEGA) 推出MD主机为起点的,世嘉赢得主战场。不过两年后,任天堂再次发布SFC,就是超级任天堂,夺回市场领袖地位。

这是早期,是任天堂跟世嘉竞争的时代。

90年代初,我们熟悉的索尼看见了这块肥肉。因为在1991年,任天堂销售额只有索尼的10分之一,利润却超过了索尼。太不象话了,索尼必须要吃这块肥肉。

索尼虽然大腕,身段却柔软。在SFC开发过程中,索尼就潜伏了,任天堂为了抗衡世嘉的竞争不得已联手索尼,取得部分技术支持,没成想养虎为患。

1992年任天堂突然中断与索尼的协议,索尼内部一片矛盾,最后决定背水一战,自己开发游戏主机。这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最终成为一个力挽狂澜的战略决策。

历史也站在了索尼一边。这时候恰好CD作为数字媒体开始流行,索尼推出借助光盘媒体的游戏主机PS(playstation),采用更开放式的游戏软件开发模式,联合日本和美国的大型游戏开发商,一战功成。

1994年,PS发售。首发当天上午,10万台PS在12点前全部卖光,索尼社长大贺典雄的孙子居然没有买到。PlayStation一举确立了索尼在全球电视游戏市场的地位,累计销售超过一亿台。同时代的任天堂N64与世嘉SS都沦落为配角。

这之后,世嘉渐渐体力不支,索尼有条不紊推出PS2、PSP、PS3,并且在PS一亿台销量的基础上,PS2也超过一亿台。

那些年,索尼的派头很像这几年的苹果,每有新产品发出,必有人彻夜排队。

2000年后,世嘉退出硬件平台,专心开发游戏软件。旧版三国演义结束了,新版三国演义接着开始上映。

新版三国演义中出现了一个狠角色、一个全民公敌——微软。Xbox在2001年上市,迅速成为PS2有力的竞争者。

2005年,微软后来居上发布新一代游戏机Xbox360。一年后,任天堂携WII再战江湖。一周后,索尼发布PS3。

新版三国演义更加精彩,更有看点。

这次,微软赢了。WII也不可小觑,且后劲十足。索尼再次落后, PS3销售很不理想。列位看官别急,这还是只是故事的开始。从2010年7月美国的销量看,WII有25万台,Xbox360有44万台,PS3有21万台。

三国演义还在继续,下一集的剧情看点是索尼的PSP2和微软的Kinect会带来什么。最终鹿死谁手谁也不能确定,可以确定的是, 好游戏正在排队等下线,作为玩家的你会很忙。

7、NVIDIA vs ATI(显卡大战,华人IT界的骄傲)

喜欢硬件攒机器的发烧友应该对这两个公司都是非常熟悉的,而且这两个公司的创始人都是华人。

1984年,何国源与另外两位也来自香港的移民创立了ATI。差不多10年后,年龄也差不多小他们10岁的台湾移民黄仁勋创立NVidia。黄仁勋生于1963年2月17日,碰巧与NBA 巨星乔丹同一天,美国《财富》杂志2001年全美40岁以下青年富豪榜中,黄仁勋以5.08亿美元的身价排名第12位,恰好排在乔丹前面。

起初,他们都不起眼。90年代之前,由于门槛比CPU之类的公司低很多,所以声卡显卡公司遍地皆是。直到3D游戏技术出现,大浪淘沙开始。接着,领袖出现了,以voodoo显卡成名的3DFX公司和NVIDIA是市场的翘楚,ATI通过OEM方式巧妙的避开了市场竞争。

显卡厂商对技术的追求是疯狂的。RIVA128,这是VOODOO之后让用户疯掉的第二款显卡,之后NVIDIA连续推出TNT和TNT2,3DFX败下阵来。

让用户疯狂的显卡依然持续推出,NVIDIA更有一个让人疯狂的战略:每6个月推出一个新产品。

DIY狂人多少有点精神病征兆,跟显卡的疯狂竞争有一定直接关系。

这时候,ATI已经无处可藏,只能直面NVIDIA,大打出手。来吧,不是冤家不聚首,狭路相逢勇者胜。rage 128,readon 256……ATI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

两家公司的老板也开始打嘴仗,用很“华人特色”的方式攻击。不过也无所谓啦,打嘴仗是闲解闷,竞争还得看真功夫,显卡好才是真的好。

2000年12月15日美东时间下午4点59分,NVIDIA公司宣布收购3DFX,女妖下嫁TNT炸药库,业界一片哗然。

这边厢,英特尔面无表情,默默推广自己的低端集成显卡。ATI咬牙死抗,渐渐力不从心。

2006年,AMD公司54亿美金收购ATI。有了大款撑腰,ATI转危为安。英特尔依然表示情绪稳定。

NVIDIA傲视群雄,2008年传出了收购CPU世界老三台湾威盛的消息。这次英特尔突然蛋疼,一跃而起,阻挠了这次交易。

今天,在AMD卵翼之下,ATI与NVIDIA在高端市场PK, 低端集成市场英特尔已经大局在握,并觊觎着上面的市场。

硝烟持续弥漫着,用户始终幸福着,一会被TNT搞的头发爆炸,一会被女妖玩到鼻血横飞,游戏视频3D电影神马的都成了两家华人公司的免费广告,用户什么都能免费下载,只有显卡,必须屁颠屁颠掏钱。

这就是显卡的竞争故事。疯狂的竞争结果就是,很多DIY机器内部,最贵的部件是显卡。你的机器里如果没有一块ATI或者NVIDIA,就不要说你是DIY。

8、谷歌 vs 苹果(移动平台大PK)

苹果推出的iPhone,与其说是一部移动电话,不如说是一颗原子弹。从诺基亚、三星、索爱到东莞的山寨小厂,谈笑间迅速统统沦为“低端企业”,好像亿万年未开化的原始野人突然发现了上帝。

这一切发生在2007年。老奸巨猾的谷歌,2006年底就悄悄收购了Android,所以,这个竞争的故事,是从头开始的。

到2010年三季度,美国市场Android手机的出货量首次超过了iPhone。这,并不出乎意料。

哥俩竞争的差别就是:苹果永远是封闭的,谷歌是开放的;谷歌卖的是技术,苹果卖的是型,北京话叫“范儿”,就是style。

你什么都不懂,要想酷,就用苹果;你什么都懂,不在乎别人怎么说,用Android,可以说,这也很酷。

苹果的用户,只有唯一的选择。Android的用户,则有很多选择,可以是三星,可以是摩托罗拉,也可以是NCKIA、sumsung等山寨货。

苹果坚持我行我素,我的用户我做主。从硬件到软件,一包到底,用APP STORE来联合开发者。谷歌秉承互联网开放精神,操作系统来自linux内核,硬件常识随便用,软件开发也走开放的market。

环肥燕瘦,两种方式任你选。目前为止,还没有分出胜负。作为一个用户,我希望永远不要。

用户是赢家,原来手机可以如此炫酷;诺基亚、三星、索爱、摩托罗拉等内牛满面,原来真相是如此残酷。

后记:

这些故事一路陪伴我们这代IT人一起成长。我们看他们的故事,做自己的事情,他们是我们的榜样,他们告诉我们如何创业、如何推广,以及什么是趋势等。当然也教会我们,什么是竞争,怎么竞争。

与之相比,国内的那些企业,神马都是浮云。

对于今天的IT行业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我们无意苛求所有的IT企业都来学雷锋,只是想与大家一起讨论,到底是否还记得“君子爱才,取之有道”的古训,IT市场的竞争必须有序合法,应该有礼有道。

IT企业,请尊重用户,请尊重你的对手,请学会从容礼貌的竞争。(刘兴亮  志恒)

2010-11-18
言说的好,看一个人的深度就看他选择的朋友,看一个人的魅力就看选择的爱人,而看一个人的能力则要看他选择的对手。把自己作为对手,可以超越自己;把强者作为对手,则可以激励自己。

在IT世界里,作为一家有竞争力的公司,你如何竞争,如何面对竞争对手,都体现了着一个公司的水平。

当然,本文并不想说国内那些只知道蝇营狗苟的企业,忘了他们吧,让我们一起抬头仰望星空,看看世界大牌们是如何竞争的。冤家总路窄,这里具体说说IT世界里的八大竞争对手的故事。这些故事,可启迪,可深思。

1、苹果 vs 微软

不是冤家不聚首,微软与苹果,这两家公司的竞争贯穿了几十年的IT发展史。小孩子都可以预见,比尔盖茨与斯蒂夫乔布斯先生都将会被长篇累牍的写在历史上。

2010年5月31日,微软股票暴跌4%。这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没什么大事发生,当天是股票普跌,苹果也跌了,只是跌的少了一点。

就因为微软股价暴跌,苹果微跌,让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最终变成了一个被历史重重铭记的日子。因为这一天,让苹果公司最终以2213.6亿美元的市值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

历史,就是这么诞生的。

几十年如一日,微软和苹果的竞争一直都没有停下来的迹象。我想也没这个必要,就这样吧,挺好的。这个时代,如果只有盖茨,或者只有乔布斯,那他一定是孤独的。放在金庸小说,他就是那个寂寥落寞的孤独求败。

顺带提一下,1955年2月,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出生,八个月零四天后,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出生。同岁的这俩哥们,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没有把大学念完,比如都选择比自己年长的伙伴一起创立公司。一个攒硬件,一个开发软件,然后鼓捣出今天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两家高科技公司。

2、英特尔 vs AMD

如果说英特尔和AMD这哥俩是一对传奇,没有人会觉得夸张。

两家公司都在1969年前后成立。当日历翻到1975年的时候(请注意,这一年比尔盖茨还在读书),AMD通过逆向工程开始生产英特尔8080处理器的竞争产品,这是一个悲剧试的马拉松比赛的起跑点。

从此,AMD就成为英特尔的千年长跑伙伴,像影子一样跟随英特尔推出一个又一个的CPU产品。35年如一日的跟随着,像老黄牛一样亦步亦趋,直到今天……

有趣的是,1982年,AMD取得了英特尔的授权,可以根据英特尔的设计和代码开发兼容产品,直到1986年授权被取消,双方开始走上法庭。这一战,就是8年。

还好,领先者没有跑远、没有绝尘,落后者也没有掉队、没有倒下。就像一部肥皂剧,剧情一直波澜不惊,领先的英特尔依然领先,落后的AMD紧紧跟随。

今天,CPU市场份额始终是两部分,一边是英特尔,占用绝对优势;另一边是AMD,也是可以画得出来的一块饼,大约介于10%~30%之间。

用现在时髦的话说,英特尔一直在领先,从未被超越;AMD始终在紧追,从未被放弃。

这就叫“冤家路窄”,这就叫宿命。

这个故事的最大好处就在于,你去中关村攒机器,CPU永远有两个选择。有选择就是一种自由,也是一种幸福。

3、IBM vs ORACLE

IBM在大型机领域是垄断的,没有对手。唯一不爽的就是经常被小公司告,这个现状短期也没法改变。在企业级计算领域,IBM与ORACLE则是激烈的竞争对手,特别是在ORACLE收购SUN之后。

这码子事说起来很悬,如果IBM收购了SUN,这日子,还能过吗?

IBM这个蓝色巨人几乎跟所有的IT企业都在竞争,没办法,他的身躯太大了。

同时,他也是IT企业的楷模。请注意,IBM的企业计算平台与ORACLE是互相兼容的,虽然IBM也推广自己的大型数据库DB2,但是你同样有选择,有ORACLE。没错,企业计算的WebSphere+Oracle方案就是企业计算标准配置,从方案到开发,维护销售都是成熟的,没有人怀疑你的选择。

多么和谐的竞争,就这样吧,直到地老天荒。

4.IBM vs 微软

这组竞争对手最终分出了胜负,输的是蓝色巨人IBM。当是时,这是一个难以想象得到的结果。

众所周知,微软是靠IBM的订单一手养大的企业,在字符操作系统时代,IBM的PC-DOS是微软“代工”的。1995年微软推出WINDOWS 95,这后来被认为是IT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图形界面让计算机成为所有用户的信息工具,而不再是工程师专属。

WINDOWS的巨大成功,让IBM无法视而不见,于是推出了著名的OS2/warp图形操作系统。

今天已经很少有人记得这个优秀的产品了,早期它也是IBM与微软联合开发的,后来IBM独自开发。没人说OS/2有什么不好,但事实却是它输了。一直到2005年IBM最终彻底认输,放弃开发OS/2。

蓝色巨人默默退出。输给自己养大的孩子,微软。用一句中国成语来描述,那就是“养虎为患”。

从此,从IBM PC到笔记本,跑的都是微软的windows。但好像IBM无怨无悔,淡定从容。

换个角度看,这就是风度,蓝色巨人的风度,竞争的风度。

IBM不止输了这一次,后来收购的LOTUS 1-2-3也输给了微软的Excel,总之在桌面系统,IBM产品虽然都很好,但在市场上却屡次败下阵来。另一边,竞争中胜出的产品——Office套件和Windows操作系统,都成为了微软的金矿。

今天,OS/2和Lotus已经少有人提起,但是每每提到总被赞许,这也许是另外一种失败的美感。

我们高声赞美胜利者的同时,也需要向IBM这样的失败者致敬。(刘兴亮 志恒)

注:此为《IT世界里的对手们》一文的上篇,请继续关注下篇,还有另外四组竞争对手的故事。不要走开,广告之后更精彩。
2010-11-17
统互联网时代的站长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发者,二者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也就是说,传统互联网时代的站长=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发者。这句话经典吧?当然经典了,因为这不是我说的,是蔡文胜先生在中国首届微博开发者大会上说的。

昨天参加了一整天由新浪微博主办的中国首届微博开发者大会,这是国内微博行业的首场技术盛宴。下面分享一些见闻和感受:

1、新浪微博事业部总经理彭少彬透露了新浪微博的几个数字:
(1)2009.8.28,新浪微博正式对外公测;
(2)公测后第66天,即11月2日,新浪微博的用户数突破了100万大关;
(3)2010.4.28,新浪微博的用户数突破了1000万大关;
(4)2010年8月28日,也就是新浪微博周年庆的时候,达到了3000万用户;
(5)10月20日,达到了5000万用户;
(6)现在每天发2500多万条微博。

2、农业学大寨,微博学Twitter。对于一个第三方开发者来说,要想在新浪微博混,首先应该了解基于Twitter有哪些火爆应用:

(1)Slandr:除了很好地移植了Twitter网页版,还提供了一些客户端式的应用能轻松实现@朋友、加星标、发送 Direct Message、Summize搜索、地理位置编辑和好友地理位置查看、Public Timeline、回复查看、好友列表…(跨平台)

(2)Tinytwitter:功能有删除所有的或单一Tweets信息,一键回复信息,直接进入嵌入在Tweets中的链接,隐藏好友功能,可设置的更新间隔和UI外观。(跨平台)

(3)Tweetie:一款iPhone的客户端,被Twitter收购;
Gravity- S60最流行软件,界面漂亮,支持SSL,能够实时监测,记住搜索标签。

(4)Twitula:可自动刷新,直接回复,更新地理位置。

(5)Topsy:事实搜索引擎。

(6)iTwtr:可以将twitter的更新内容下载到iPhone上,在不能通过Wifi、3G等连接网络的时候也可以查看历史存档的更新。

(7)Jott:在手机平台上录音,然后把录音的链接发送到twitter上。适合于iPhone

(8)Ad.ly:博主媒体广告联盟。

(9)TweetDeck:机构博主的统筹管理工具。

(10)Locly:追踪用户的位置并展示附近的其它twitter用户的额更新。

(11)Twitvid:提供视频上载服务。

(12)Flipboard:社交杂志,提供整合阅读服务。

(13)Twitterlator:可以同时登陆几个twitter账户。

(14)Twittervision:一个可以查看世界各地的twitter用户都在说什么的twitter扩展。

(15)GPSTwit:添加了方位定位的Windows Mobile平台twitter客户端(同样有iPhone版本)。

3、通过研究Twitter的发展曲线可以看出,2000万用户规模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引爆点。记得去年有过一个讨论,多数人认为中国社区网站引爆点大约是5000万用户规模。现在,新浪微博已经突破了5000万,想下手的同学们需要抓紧机会了。

4、基于新浪微博的可能的创业机会:
(1)用户、品牌、产品数据分析
(2)实时搜索
(3)榴莲其插件
(4)社交游戏
(5)支付
(6)电子商务、团购
(7)信息聚合
(8)客户关系管理
(9)实时广告

先分享这么多吧,争取还有后续。总而言之,新浪微博的影响力和规模效应已经形成,有足够的吸引力来吸引众多的开发者。新浪微博对于新浪公司来说,同样意义重大,可谓毕其功于一役。新浪未来是否还能够在互联网江湖占据一席之地,微博这步棋将至关重要。这,是新浪的机会,同样也是第三方开发者的机会。(刘兴亮)
2010-11-10
分享雷军的泡微博绝招:“1.内容通俗,大家喜欢;2.少写点个人小事,没人关心;3.每天三五条,太多太少都不好;4.把握好发微博时间点,人多的时候发;5.朋友们多互混,团结力量大;6.多配图;7.少做广告;8.最后,该出手就出手:送点东西,大家都喜欢,呵呵。”

向雷总学习,我也经常在微博里送点东西出去,但总是僧多粥少,那就不能免俗了,于是,就有了微博抽奖活动。

其实,在微博里,各路神仙已经有了很多抽奖活动,效果不一。就以最近的“答3G话题抽诺基亚X5手机”的活动为例,谈谈我对微博抽奖活动的几点感想,供后来者参考:

1、奖品的选择。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必须是自己认为的好东西,才可以送人。这个“好”的标准,可以分为很多方面,不一定是价格很高的产品,比如一份互联网行业的分析报告,你可以说它一文不值,也可以说它价值连城。

但这个“好”奖品,一定是要你自己用过的、熟悉的,一定要先过自己这一关。

拿这次活动的奖品“诺基亚X5-00”来说,是诺基亚今年新上市的Symbian娱乐手机,也是一款TD-SCDMA的终端,其娱乐功能和时尚属性,吸引了很多年轻消费者。

诺基亚X5-00是诺基亚首款基于Symbian系统的TD-SCDMA娱乐终端,专为音乐爱好者和年轻消费者设计,以其专用音乐键,用户可轻松访问中国移动音乐随身听等强劲音乐功能。另外,这款手机具备500万像素照相机和宽大的2.4英寸QVGA并支持最大色数1600万色的TFT显示屏。

再拿我在微博上举行的“好书送送送”活动来举例,第一期选择的图书是《Facebook效应》,此书我很早就读过试读本,并且也了推荐语:“Facebook堪称本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从改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入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庞然大物。其影响力已经跨越互联网,跨越商业世界,影响到社会、法律、政治等方方面面。众多的SNS网站中,必将诞生继雅虎、Google之后的第三代互联网霸主。”。

2、互动话题的设置。

选择好了合适的奖品,接着就需要设置和奖品相关的话题,这个环节应该是整个抽奖环节的灵魂。一定程度上,设置互动话题的重要性要超过奖品本身的好坏。

要想让互动话题很给力的话,应该具备这么几个要素:

A、互动话题和奖品本身的吻合程度越高越好;
B、互动话题还必须达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境界,必须通俗易懂,不能太高深,太专业,太生僻。就是说尽量不要给博友设置参与门槛;
C、互动话题最好能和博友们的工作、生活等密切相关;
D、要让博友们一看到就有参与的冲动、表达的欲望、转发的快感,不能让博友们仅仅为了奖品而去参与。

此活动中,最后设置的话题是:“3G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做个有奖小调查:如果拥有一部TD手机,你最想使用的是什么功能?视频通话、高速下载…………”

3、参与方法的设置。

由于微博里只能集中展示某条微博的评论,而转发没有一个地方可以集中展示,所以一定要要求“以转发+评论的形式参与(只转发或者只评论无效)”。最后的抽奖,只能从评论条目中抽取,而转发则是为了扩大影响。

4、活动时间的设置。

这个相对要随意一些,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宜太短,也不宜太长。一般来说,以1-2周为佳。

5、如何公平抽奖。

由于诸多原因,国内的各种抽奖总是被人诟病。微博抽奖也要格外注意,否则费力不讨好。像“好书送送送”这样的活动,因为一本书的价值只有几十元,可能还不是那么受人关注。但如果像手机这样的奖品,因为动辄价值几千元,而且又涉及到一些品牌企业,就要更加保证公平透明。

这次活动,我选择一个国家的抽奖网站http://www.random.org进行抽奖。为什么选择国外网站而不选择国内网站,这个,你懂的。

因为要送三个手机出去,所以抽三次。如中奖的号码为37号,即为第37个转发的网友,以此类推。同时,我也将抽奖的过程录制下来并发到网上,如果网友对此有疑问,可以随时让他们参考抽奖视频。(刘兴亮)
2010-11-08
人云:“君子慎独”。这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境界,人如斯,企业亦然。

IT市场竞争激烈,每一个夺取垄断地位的公司无不身经百战,历尽坎坷。这是一个充满各种传奇和故事的市场,这些故事另人神往。
    
垄断之后怎么办,对于每一个企业,都是严峻的考验,梦魇与纠结中苦苦寻觅,这绝不轻松。“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巅峰不是故事的结尾,而是一个开始。垄断企业在孤独的市场中,需要战胜的是自己。而往往打败垄断企业的,恰恰是自己。

前几年有个著名的公司——安然,就被自己打败了。一个垄断美国能源市场交易的庞然大物,短短时间内轰然倒下。为什么?因为贪婪,因为不再满足老老实实的利润,用所谓“金融手段”戏弄投资者,就这么被自己打败了。
   
除了安然这样的企业之外,IT企业中,被垄断折磨着的也大有人在。

IBM,这个蓝色巨人,从确立市场地位开始,就一直被“反垄断”着。IBM几十年如一日的耕耘在所有的技术领域,从CPU到办公软件,为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
IBM也无法克制自身对利益的追求,而数次被反垄断刀砍火烧。

反垄断的最早教材案例,就来自IBM。1969年政府诉讼IBM垄断,结果IBM被迫把软件与硬件分开计费。这也成为IT行业遭遇垄断屠刀的开始。

从此以后,IT垄断企业的噩梦就开始了。

最震撼的案例是1984年,市值1500亿美元的著名电信公司AT&T被大卸八块,一分为八家公司,罪名只有一个:垄断。政府反垄断的理由也非常简单:为了用户的利益。

请注意,AT&T是那个发明了电话的家伙创立的公司,1500亿美金啊,这可是1984年的价格。现在都已成为历史,情何以堪?今天的AT&T是一家规模小得多的电话公司,正在美国独家代理iPhone的销售捆版电信业务,不过据说这个小小的“垄断”也被打破了。

在上一篇博客中,我还列举了微软被反垄断的遭遇。

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比如WINTEL联盟不仅仅是产业联盟,也是反垄断的难兄难弟,就在去年,欧盟宣布证实INTEL的垄断行为,判处罚款10.6亿,超过了他哥们微软的4.97亿欧元。

抱头痛哭吧,难兄难弟!这可是两家市值几千亿的大腕,情何以堪。

今天,在我们的互联网行业,部分企业已经慢慢的成长了起来,动辄几亿用户的企业有了,市值超百亿美元的企业也有了,垄断自然也跟着来了。

其实,反垄断法反的不是支配地位,而是垄断行为。无论你有多大,只要你是合法存在的,就没事。反垄断法反的是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反的是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反垄断法尚未真正在国内龙腾虎跃,部分互联网企业就已经在折腾用户了。中国网民情何以堪!

一个企业,无论你做到多大,面对用户时,都要谦卑,要真诚的去面对你的用户,礼貌的去尊重你的竞争对手,要慎重的选择企业战略和竞争路径。

善意的提醒这些企业:请记住,垄断不是自由的开始,前车之鉴历历在目。何去何从,千万不要大意。君子,必慎其独也。请珍惜你的今天!(刘兴亮  志恒)
2010-11-07

言道: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市场从来不是只有企业,作为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必备的基础条件。作为市场的培育者和管理者,政府自然是普通用户的权益代理人,对市场中的企业有监管和指导的责任。

一个绝对自由的市场是不可能健康发展的,无序竞争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面对这次3Q大战(360和QQ的客户端战争),目前只有零星消息,还没有看到任何相关部门的公开表态,这是不正常的。

政府相关部门不应该坐视事态恶化,该出手时就出手。虽然这次面对的是两个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互联网行业的明星企业,但在法律和用户面前,他们都是平等的,而且必须是谦卑。

这样的例子国外俯拾皆是,试拿IT大鳄微软举例说明。

微软作为桌面系统的垄断企业,从成为市场霸主地位开始,就在被世界各国政府不断的“骚扰着”。请看关于微软“被”反垄断的记录:

-1997年10月,美国司法部指控微软垄断操作系统,将浏览器软件与视窗操作系统软件非法捆绑销售。

-1998年10月,经过美国司法部指控微软垄断操作系统,将浏览器软件与视窗操作系统软件非法捆绑销售,反垄断案正式立案。

-2000年4月,联邦法官托马斯·杰克逊称,根据搜集到的证据证明微软公司的确存在垄断行为。

-2000年6月,上诉法庭推翻托马斯·杰克逊法官对浏览器案件的裁决,微软躲过被拆分的命运。

-2000年8月,杰克逊法官因违反司法程序、向媒体泄漏案件审理内情而被解职,库雷科特琳被任命接替杰克逊,全权负责对微软反垄断案的审理。

-2000年11月上旬,在库雷科特琳法官力促下,微软和美国司法部达成妥协。妥协条件是微软同意个人电脑制造商可以自由选择视窗桌面、公开视窗软件部分源代码,使微软的竞争者也能够在操作系统上编写应用程序。

-在19个起诉微软的州中,有9个州决定反对司法部与微软的协议条件,明确表示继续进行这桩旷日持久的官司。

-在欧盟,反垄断案调查最初集中在Win98以及后来的Win2000服务器市场垄断上。现在的调查主要针对Windows多媒体播放器以及Windows XP的不正当竞争。

-2002年4月22日,比尔·盖茨亲自出庭为微软辩护,试图使公司免于9个州的司法部长提出的严厉的反垄断制裁方案。这是盖茨在长达4年的微软反垄断案审理过程中首次出庭作证。这9个州要求微软把网络浏览器和媒体播放器应用功能从视窗操作系统中剥离掉,为个人用户提供一套视窗基础版。

-2002年4月23日,比尔·盖茨在反垄断案听证会上表示,微软公司无法允许PC制造商和消费者选择视窗操作系统应该捆绑哪些软件。

-2002年4月24日,比尔·盖茨首次承认,微软有可能会为个人计算机用户提供一套视窗简装版本。

-2004年12月22日,欧洲法院勒令微软立即执行欧盟委员会于3月份做出的反垄断处罚,改变其商业操作模式,剥离视窗操作系统中捆绑的媒体播放器软件,向竞争对手开放一些软件的源代码。

看到了吧,全部都是政府在跟微软较劲。类似的情况还有蓝色巨人IBM,这个深奥的标杆企业,他的软件和硬件被责令必须分开计价销售,而且,PC与大型机也要分开销售。

这就是规则,这就是法律,这就是政府存在的意义。

在拥有众多用户的垄断公司面前,用户和竞争对手都面临不公平的对待,成为弱势用户和弱势竞争对手。

这时候市场秩序和道德底线的维护,必须有强有力的代理出面解决问题,拨乱反正。

我国政府在这点上也不是没有先例:

1998年开始,石油部分拆为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所以今天你可以选择加油站。

1994年联通成立,1999年中移动从电信剥离,2008年电信重组,所以今天你可以选择G3、天翼或者沃。

不仅仅是反垄断,政府也数次出手控制电信石油等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我们能够体谅一些政府的苦衷:这些民营互联网企业,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本就不容易,又是敏感的互联网行业,政府行为必须慎重。可是,越过底线的混乱竞争,只能把辛苦培养起来的互联网市场毁掉,伤害广大网民的利益,这种趋势和恶劣影响必须及时遏制。

这本就应该是政府的作用,该出手就出手,拨乱反正,越早越好。(刘兴亮 志恒)

2010-11-03
仙打架,凡人遭殃。

关于最近国内IT大腕儿们吵架一事,我接受各种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总是上面这八个字。客户端屏幕上吵架,这是中国IT公司最新发明。

3亿用户无奈的对着不断弹出的窗口,你一句我一句的,满脑袋问号,满眼冒金星。这、这、这,到底是我的电脑还是你的下水道?

算了,谁让自己是中国人呢。先不说口水仗,说说企业斗争和企业道德底线。

神仙打架这事,在IT业界不算嘛事,但凡事都有个底线吧。

国内的泼妇式骂街争吵,算是开了世界先例了。苹果跟谷歌竞争到如此这般,谷歌搜素苹果还是正常的,苹果上的搜索缺省还是谷歌。

公司为了自身利益,难免与其他公司有冲突,这在商业社会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不同的是,你怎样面对这样的冲突。

在我看来,企业采用什么样的竞争战略都是对的,作为公众企业,如果想持久的赢得用户,在处理这些事情上,你必须有个底线,那就是:尊重你的用户。即使,你是以所谓免费的方式提供服务。

苹果iPhone4传出信号门,这是一次重大的产品失误,苹果反映慢了一点,被骂个狗血喷头。不过苹果还是接受了批评并提出了解决方法。最后这样的问题没有影响iPhone4的销量,大家都知道,苹果最大的问题是产能。但是这至少体现了苹果对用户的尊重。这是一种企业道德,一种礼貌。

再说到杀毒。杀毒软件存在了几十年了,卡巴斯基、诺顿等等这么多年了相安无事,到了中国没几年,打起来了。于是就开始了这个杀了那个,那个杀了这个的故事。

这次客户端更热闹,直接在用户的屏幕上吵架了。这Desktop是我的还是你的?在作出这些技术决策之前,有没有考虑过用户的感受,哪怕是一点点?

企业逐利无可厚非,尊重用户是你行为的一个道德底线。否则,无论市场多大,都不是你的。事情发展今天这个局面,把用户惹毛了,统统卸载掉。

当然,这件事也不完全是坏事,至少可以让网民变得越来越成熟。希望通过这次机会,让能够赢得用户信任和尊重的企业涌现出来赢得竞争。这,也是市场的需要。(刘兴亮  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