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1-08-30

欧美有句谚语:“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听到这样的话,每个中国人都不会高兴,但同样也指出了我们的问题所在。其实我们中国也有一句类似的谚语,叫做“三个臭皮匠,能抵一个诸葛亮”。这句名言同样说的是一种团队协作。

作为团队中的一员,任何人都不能满足于自己单打独斗所能取得的成就。“‘一’只是小数字,难为伟大。”《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作者、领导力专家约翰·C·马克斯韦尔博士如是说。考察世界上最成功的组织,你会发现其中成功的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效的团队管理。马克斯韦尔说:“所谓团队领导者的成功,可以定义为对周围人能力最大程度的使用。”

对于团队的英文“Team”,有一个新的解释:T——target,目标;E——educate,教育、培训;A——ability,能力;M——moral,士气。

从团队Team所衍生出来的这四个单词,其实就是团队管理中所必须注意到的,也是每一个团队领导和成员所必须意识到的六个“力”:

(一)驱动力

团队驱动力,其实就是给团队一个target,给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一个target。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肯定能增强团队精神,因为他们必须去依靠别人,也要准备好让别人依靠。有了这样一个目标,项目团队就可以对团队成员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另外,驱动力可以使组织目标与团队目标高度一致,因此可以使团队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比如在互联网行业运作,你得告诉团队中的成员发展的目标什么,愿景是什么,融资后将会的到什么,上市后将会得到什么。

除了建立共同的目标之外,在团队管理的过程中,团队leader应注意采取必要的措施满足项目组织成员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使其不断受到激励,从而增强团队对他们的吸引力。如:通过使成员承担的工作内容更有挑战性,授予他们在工作中更大的自主权,来满足他们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需要;通过为成员提供学习的机会,来满足他们希望不断提高自身价值、不断成长的需要;通过公平合理的工资和奖金的发放,来满足他们希望不断改善生活条件的需要;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的安排,如聚餐、郊游等,来满足他们希望与人交往、沟通的需要。

(二)学习能力

锻炼团队的学习能力,就要不断地给团队成员educate,给团队成员教育、培训。我们看到,组建一支高效运作的营销团队,必须要站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平台上面,来考虑这个团队是否具有学习的心态和深度的营销实战经验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具有指导性的营销理论知识。如果你的组织、你的团队偏离了学习平台的这个方向,我们就必须要审视这个组织、这个团队的病因出在哪里?它是否能够带领这个团队实现业绩的增长。这些问题要求管理当局必须要全面的体检你的组织。你的营销团队的智障已经对你的组织的学习成长构成了一个阻碍。这时,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和瓶颈是,如何建立高效的学习型的营销团队,如何用你的文化理念、用你的规范化的行动以及你的用心去管理你的团队。

(三)执行力

对于一个成功的团队,最重要的是它的执行力。可以说,执行力好坏的体现,直接关系到这个团队ability的体现。

对于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灌输执行力的概念的非常重要。更多的时候,这种执行力主要体现在结果成面上。关于执行的过程中,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但结果是硬道理。

另外,一个核心管理层在团队运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要。这个核心管理层的能力将直接决定了这个团队整体的执行能力。“兵随将领草随风”讲的是这个道理。它必须要有计划能力、分析能力、执行能力和控制能力,这四个能力缺一不可。此外,还要求这个核心同时具备统御能力,具备驾御营销队伍的能力;具备实战力,用经验来归纳总结理论,从而进一步指导营销战略、战术的规划和执行;具备营销理论力,营销理论在这个以市场、以顾客为导向,企化为营销的核心的时代里,理论已经成为营销活动的必要依据和准则。没有理论力的规引,你的企业、你的团队就不会在营销事业的道路上走的很远。

“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能够打败一头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我们在团队的建设中,特别应该注重核心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和选拔,同时也要建立一种储备机制,在队伍中注重选拔和培养一批帅才,以致不会因组织人力的变故而使团队陷于被动。

(四)活力

活力,也就是moral。团队成员的态度和活力决定着团队的命运。只有让成员改变工作态度,整个团队才会有活力。其实,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每天都在做一项重复的工作,总有一天会变得对这份工作十分厌烦。因此,作为团队的领导,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员工对他所做的工作充满热情,让他喜欢上这份工作,这比任何激励方式都更为有效。首先,要使全体员工认识到好工作和坏工作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就看你如何看待它,尤其在这个工作越来越少的时代里,其次,要让成员珍惜每一次工作机会,把工作完成好是最重要的。工作必有其不变及重复性,如果能乐在其中,则能给予自己及同仁无限的活力。再次,对待工作要全身心地投入,以一种专注的工作态度达到对内对外的要求,你的专注会使你的同仁或用户感到这是对他的尊重。

(五)凝聚力

凝聚力指团队对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团队的向心力,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也有人把凝聚力定义力:团队使成员积极从事团队活动,拒绝离开的吸引力。团队的凝聚力不仅是维持团队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且对团队潜能的发挥有重要作用。一个团体如果失去了凝聚力,就不可能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团队凝聚力与团队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有人作过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凝聚力的大小对生产效率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凝聚力强的团队比凝聚力弱的更有效率。

团队的凝聚力不仅是维持项目团队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且对团队潜能的发挥、团队生产效率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因此团队领导人应注意在工作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增强项目团队的凝聚力,并引导团队成员努力为实现项目目标而工作。

(六)杀伤力

所有的兵器,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特性——杀伤力,即使人致伤,如可能则使人毙命的能力。同样,一个成功的团队,也必须具备兵器的这种特性,具备这种杀伤力。战争的历史,就是一些集团的人们,通过比敌方更为有效地使用兵器,或换言之,充分发挥或者接近发挥兵器的最大杀伤力,力图将其意志强加于另一些集团的人们所采取的方法的回顾。同样,团队也是这样的,通过比对手更为有效地使用各种手段,充分发挥本团队的最大杀伤力,从而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2011-08-25

虽然知道这一天迟早要发生,但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依旧无比震惊、伤感、失落。是的,苹果CEO乔布斯辞职了。

我这辈子用过的第一台计算机是苹果II,说这话没有倚老卖老的意思。心目中真正偶像(今天我们还剩下几个偶像?)退休的时候,我们似乎总是难免有点伤感,似乎退休距离我们自己也不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那个时刻,不想再做任何事情,不想再做任何相关的工作,想退休。难道退休也是一种病,会传染?

时间过的太快了,而且有越来越快的趋势。仿佛昨天我们还在围着iMac流口水,今天地铁里,已经满是拿着iPad看书的大婶了。

早前当皮包骨头的老乔拿着iPad炫的时候,我曾经琢磨过,他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坚持下去,在iMac、iPod、iBook、iPhone之后,他为什么还要这样。iPad是一个答案,但是我相信那句话:“活着就要改变世界!”

不是每个人早上起床就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只有被人改变的份,之所以我们要感激老乔,因为是他改变了我们,而且让我们过的更好。

是苹果,第一个把计算机,或者确切说是微型计算机这种东西从实验室样品变成了大规模生产销售的产品,当然后来IBM及其跟随者做的更好,于是有了今天的IT产业。

是苹果,第一个把图形界面带给了大众用户,当然这个后来微软做的更好,于是有了今天的计算机大规模普及。

这之后老乔开始经历自己人生的10年低谷。等他回归的时候,苹果更华丽的下半场开始了。

苹果把PC机从冰冷的铁盒子变成了时尚IT家具,这个产品就是iMac。是的,我们都有抢着跟它合影的经历。

然后,苹果把一个在东莞论斤卖的小数码产品卖到3000块钱,这个产品就是iPod。他让人们重新定义了MP3,一夜之间所有其他的MP3都成了土鳖。

接下来,苹果收拾的是手机市场,用iPhone,本来已经被山寨打得满地找牙的各大厂商又被当头一棒。

但是亿万庶民惊奇的发现手机变的如此好用……所有的运营商都想卖iPhone……苹果成了唯一凭借一款产品而进入排行榜的手机厂商。

2011年第2季度,苹果的砖头卖了2000万块,排名第一。

最后,iPad登场了。到了这里,我也觉得老乔做完了所有要做的事情,下面是什么,我猜不到。

APPLE微机、iMac、iPod、iPhone、iPad、加上Mac OS操作系统和iTunes网络系统,老乔七种武器全部出鞘。上帝用七天创造了世界,乔布斯用七种武器改变了世界。就此,挂印封金,驾云而去。

我们要如何面对,一个没有乔布斯的苹果,和一个没有乔布斯的世界?

只恨余生冗赘,君生我未生,我未老君先休。我等IT庶民奈何?

去留肝胆两昆仑,

了却君王天下事;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乔布斯。

2011-08-23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百度旗下实名社区百度说吧今天正式关闭。其实在 8月8日百度说吧的页面上就贴出了通知,宣布百度说吧即将关闭。百度说吧号称是最真实的产品,但是从诞生到下线却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也标志着中国微博大战的互联网大鳄出现了第一个战败退出者,也就是百度。有媒体表示在国内微博的龙头新浪公司已经入股视频网站土豆网,资金总额为4千万美元,获得了4%的土豆股权。

号称是最真实的微博产品为什么夭折,而互联网领域的真实与现实的距离又到底有多元呢?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互联网专家刘兴亮认为,百度说吧关闭说明百度并不是特别适合这样的产品,任何一个产品开始前要考虑清楚,尤其像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更应该定好自己的战略。微博大战、微博江湖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未来会沿着这个格局进一步进行产业分化。

主持人:百度说吧初创的时候雄心勃勃、备受瞩目,可是从诞生到今天正式关闭,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您认为百度说吧失败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刘兴亮:从大的方面来说,任何一个新兴的互联网新的应用,各大巨头纷纷加入到这个领域,最后剩下的都是少数几家,一开始肯定要经历大浪淘沙的阶段,所以百度说吧的关闭正是大浪淘沙过程中的一个现象,没必要大惊小怪。但具体到百度来说,这说明了百度不是特别适合这样的产品,虽然百度很强大但是也不一定表示他做什么都行,比如说电子商务,后来也证明是失败的等等。目前来说,微博更多的是媒体属性,百度确实没有新浪、腾讯合适。

主持人:您觉得不合适的问题到底出在哪?比如说百度说吧当时从实名制还有绑定手机号等等条件来看,应该是中国实现实名制的急先锋,有人就认为发言不能畅所欲言,就要有所顾及了,好象不太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分享,您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刘兴亮:百度说吧提倡真实性的交友社区,出发点是没有错的,但是细节上来说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化。互联网发展到现在,更多的还是创造一种封闭简洁的生活方式,目前很多同类型的社区,做的都是提倡实名制,但是没有强迫实名制。百度则是强迫实名制,要绑定手机号和身份证号码,对用户来说可能会产生反感或者不方便,目前看来还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的产品,这个阶段做还不太合适。后来百度也纠正了自己的想法,前后矛盾,让用户有更多诟病的地方。所以任何一个产品开始前要考虑清楚,尤其像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更应该定好自己的战略。

主持人:刚刚我们提到了,几家欢乐几家愁,国内微博的龙头新浪公司已经入股视频网站土豆网,出资总额4千万美元获得土豆股权4%,从百度公司微博产品的败退到新浪微博多元化的一种布局,您觉得今后我国的微博市场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刘兴亮:把微博比喻成江湖的话,这个江湖的格局正在形成,这次百度的退出,包括新浪入股土豆都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以后微博江湖其他人的江湖地位或者施展空间可能都不会太大。目前我最看好的还是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他们两家已经把后面的人远远甩开了,所以新浪入户土豆这个事件,包括新浪发了财报,公布他的用户已经超过两个亿,现在不管在媒体业还是在其他行业,大家已经把微博当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了,这说明微博大战、微博江湖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未来会沿着这个格局进一步进行产业分化。

2011-08-18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小米科技昨天(16日)在北京发布了小米手机。小米科技CEO雷军表示,小米手机是全球主频最快的智能手机,售价也很便宜,只需要1999元。

除了强悍的硬件配置、犀利的定价以外,小米科技宣布,“小米手机将采取线上销售模式”,舍弃传统的销售模式。按照他的规划,本月29日,小米手机的电子商务网站将正式对外开放。

强大的配置、极具杀伤力的低价格,小米手机一公布就引起大家的关注。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互联网专家刘兴亮对此发表了评论。

靠服务不靠硬件盈利

主持人:小米手机有非常豪华的硬件配置,而且是全球主频最快的智能手机,价格还便宜,只有1999块钱。对于这样一款又好又便宜的手机,您有购买的计划吗?

刘兴亮:确实有这样的冲动,因为小米手机的配置确实很高。至少和现在高管的智能手机的配置差不了多少,甚至可能还要高,价格也非常具有竞争力。现在这样配置的手机,市面上一般都要卖到3、4千块钱,而这款手机只有1999元。第一眼看上去绝对有购买的冲动。

主持人:诱惑力还是挺大的,这跟我们很多的网友的观点挺一致的,大家都有这样一种购买的计划,虽然说商家不会做赔本的买卖,但是还是有人担心,这么低的价格这么好的配置,那最后会不会出现“卖一台亏一台”的情况?

刘兴亮:我大概算了一下,这个配置算下来,按这个价格卖应该不会赔。光硬件,1999元肯定够本了。但对于很多手机来说,很多成本,比如一台好一点的智能手机,推广一般需要七、八百块钱。小米手机主要是在自己的小米网站上卖,这块成本可以去掉了。所以如果只考虑硬件成本的话,1999元肯定是够了,但利润可能也不会太多。

主持人:赚不到什么钱那图什么呢?难道就是按照小米科技的说法,并不想靠硬件来盈利,而是贯彻“互联网的思维模式”?

刘兴亮:确实是。手机行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是硬件、软件、服务加这样的“铁人三项”,也就是三方面共同发展。我猜想小米可能是想构建类似于苹果的生态系统,就是有硬件、软件和服务。现在对互联网行业来说,硬件也好,外观也好,越来越不值钱,更多的是靠服务来赚钱,杀毒软件都是免费的,这已经是互联网的发展的趋势了。

学习苹果无出路

主持人:小米手机拥有的种种新特质,像高配置、低价格,“互联网思维”等等,会不会对传统手机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呢?

刘兴亮:前天晚上爆出谷歌收购摩托罗拉,抢了小米手机发布的很多风头。不管是谷歌收购摩托罗拉,还是小米手机的做法,都意味着传统做手机硬件的厂商如果只做手机硬件,企业的发展前途越来越不光明了,即使是诺基亚现在也是步履维艰。

现在中国天天爆出渠道崩盘的消息,所以传统的只想从硬件方面赚钱或者只生产硬件的手机厂商的日子是越来越难过了,将来一定是硬件、软件加服务三项并存驰骋的时代。

主持人:大家对小米手机提出了更高的希望,希望它不断成熟、进步,能够成长为我们自己的苹果手机,这样的可能性存在吗?

刘兴亮:这是所有人的朴素、善良的愿望,我自己也是这样。苹果是美国公司,现在美国谷歌又收购了摩托罗拉,微软也可能收购诺基亚,未来手机很可能掌握在美国人手里。以前很强势的欧洲人都靠边站了,亚洲人就更不用说了。

国产手机现在还不行,所以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愿望,希望也能出产一个苹果。目前来看,小米的势头最像苹果,但如果学习苹果,肯定没有多大出路。苹果现在主要的利润还是靠卖手机,而小米一出厂就以这么低的价格,显然赚不到多少,只有更多的靠互联网的服务来盈利,所以还是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路。

2011-08-11

昨天,百度CEO李彦宏在百度大厦旁边的一块草坪上颁出“百度最高奖”,十名基层员工的小团队获得了高达百万美金奖励。

                                     

据悉,“百度最高奖”是由李彦宏于2010年7月提出。这个百度公司最高级别的奖项,主要针对公司总监级别以下的基层员工。奖励对象为10个人以下的小团队,在公司重大项目工作中不断创新和突破,把事情做到极致,并对公司产生远远超出预期的贡献。而高达百万美金的股票奖金,也是迄今为止国内互联网企业中给予普通员工的最高奖励。今年百度内部最终获奖的是“智能优惠管理系统”团队,包括基层的技术和产品人员等共计十人。

百度副总裁朱光还在微博里透露,“其中一位80后的百度同学,刚来百度1年便获百度的最高荣誉,还会分得巨额奖金,太赞了。”

1、大众第一感觉:羡慕嫉妒恨

李彦宏、百度最高奖、百万美金、基层员工……

这一系列的关键词,重重敲击着大众的神经。大多数人看到这个新闻,估计是羡慕嫉妒恨,五味俱全。对内,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激励手段,也是一个信号,不管你职位高低,只要做出贡献,就可能获得重奖;对外,百度正在竭力打造一个互联网就业者梦想中的天堂,“百度最高奖”正是其中重要一环。

2、“小团队做大事业”的互联网精神

在百度这个庞大的平台上,小团队的一点创新,就可能影响数以万计的用户;百度产品的一点优化,就可以让亿万用户受益。比如,百度员工产品测试,轻易就可以上线50万用户。但对于创业公司而言,这个是无法想象的数字。百度公司鼓励员工小团队,作出对用户有益、对公司有价值的大事。

李彦宏自己也是本着这种精神,最初创业就是4-5个人的团队,小团队完全可以有无法想象的能量。百度创业史就是李彦宏带领4-5个人团队,2000年01月携风险资金从硅谷回到中关村,创建百度。2000年06月,百度正式推出全球最大、最快、最新的中文搜索引擎,并且宣布全面进入中国互联网技术领域。

3、更体现一种硅谷精神

硅谷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创业精神,一种这个样子的创业精神,比如美国的许多高科技公司可都是在自家的车库里创业。乔布斯在车库里面发明了苹果电脑,盖茨在车库里面搞成了微软,雅虎的创办人杨致远与大卫·费洛是在斯坦福大学共用一个拖车内的办公室,其实也无异是一个小车库。如今身价超过70亿美元的亚马孙书店的贝佐斯,当年带着4个工作伙伴在自家的车库里创业。

硅谷精神也就是一种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推动了创业公司的蓬勃发展。硅谷精神还在于培育这种精神生长的土壤。在李彦宏心中,想来希望百度能够有这种精神,若能培育好,那么百度就能成为一个“小硅谷”。

4、李彦宏为什么对普通员工如此重视

百度公司的员工数已经过万,已经是国内最大互联网平台之一。对于百度来说,早已进入大军团作战时代,为什么还要强调小团队?要强调这种小团队的精神呢?

想来应该是这么几种原因:A、激励每个基层员工的力量;B、物价飞涨的时代,给最好的员工最好的待遇;C、尊重员工,就是尊重用户和客户。

5、重在机制而不是奖金

这次李彦宏百万美金重奖基层员工,是互联网有史以来针对基层员工奖励的最大手笔,相信这次的激励力度会达到一个空前的效应,热度势必能够持续一阵子。这个好比彩票销售点售出一等奖喜欢悬挂一个条幅,写明“本彩票点售出一等奖XX万”之类的字样,然后能够迅速吸引更多的新彩民来买彩票,吸引老彩民买更多 投 注。

对于百度来说,怎么能够避免热闹一时、昙花一现,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重要的就是建立长效机制,而不是奖金的数量。

2011-08-10

你是IT行业的潮人吗?最新的判断标准之一,就是你知道SoLoMo吗?如果不知道,那你就OUT了。

那么,什么是SoLoMo呢?先按下不表。

各种场景中,我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如何判断一个互联网项目的好坏?

实话实说,一个项目的好坏,并没有一个标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除了时间,谁也无法百分之百的命中。比如说一家今天市值数百万美元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当年叫价百万都没有卖出去。

虽说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总是有些趋势的东西可以说说,还是有一些可参考的条件。去年,我曾经提出一个“四化”标准,分别是:本地化、移动化、社会化、即时化。

当下,一个互联网项目,只要符合这“四化”,则就具备了成功的先决条件。也可以说,这“四化”,是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

今年2月,著名风投、美国KPCB风险投资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合伙人约翰·杜尔(John Doerr)第一次提出了”SoLoMo”这个概念。他把最热的三个关键词整合到了一起: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

                              

很多潮人都喜欢混搭,SoLoMo真是一个混搭的产物。这个混搭,是个实实在在的宠儿。它混搭了三个最热门的关键词,混搭了大多数人的眼红耳热。

So肯定是毫无疑问的趋势,从Facebook到Twitter,再到近期的Google+,都在一遍遍的证实。这一点,无需赘述。

Lo是需要多费点笔墨的。

互联网横空出世之时,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它在时空领域的拓展,很多之前收到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业务都可以得到快速蓬勃的发展。比方说互联网的媒体领域,以前纸质媒体毫无疑问是有地域属性的,但互联网突破了;比如说互联网的网购领域,以前店铺毫无疑问也是有地域属性,但互联网也突破了。

但现在,互联网发展了一大圈之后,又绕回需要本地化这个概念了。从这个角度说,技术的发展真是一个很好玩的事儿。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放眼四周、放眼世界,但吃喝拉撒的那点需求,却永远是本地化的。我们的生活范围,总是有限的。本地化的各种服务,永远占去的是大头。

Mo的趋势也是值得玩味的。以前,我们以PC为中心,现在,这个中心正在向Mo转移。不管是So,还是Lo,落脚点的终端,未来一定主要在Mo,而以前占重头戏的PC,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沦为配角的命运。

有那么一部分人,永远是最敏锐的,他们已经意识到SoLoMo的趋势了,已经有一些商业演绎让SoLoMo正在变成现实。

Google之后,是Facebook。Facebook之后呢?应该是和SoLoMo相关的某个神秘物种了。

SoLoMo,毫无疑问,将开启一个大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2011-08-03

【亮观点】业界最近的热点,莫过于Google+和Facebook的这点事。

Google是全球互联网行业当下的霸主,虎踞龙蟠,称霸已有时日。而Facebook正是大伙儿心目中下一代霸主的最热门候选人——他们之间发生的事儿鄙视是焦点热点,围观是必须的。

为了抵御Facebook这类热门社交网站的侵袭,Google推出了一款新社交服务Google+。Google+有一个核心网页来展示朋友和联系人分享的评论、照片和链接等信息流。顶部工具栏囊括大部分谷歌服务:搜索、Gmail、地图,用户可以通过工具栏访问私人数据,并将信息分享到数据流中。Google+还将提供一个特殊的视频通话功能,最多支持10人的电话会议;并能自动将用户用手机拍摄的照片保存到服务器中,用户可以通过任何电脑访问这些照片并分享。

看点也来了。Google+发布一周内,Google市值激增200亿美元,这表明了市场对Google+的估值。尽管Google+仍然处于β测试阶段,市场已经对谷歌重视社交网络服务做出了反馈。

Google是全球互联网行业的第二代霸主,第一代霸主是雅虎。雅虎和Google做得工作都是信息整合。所不同的是:雅虎所代表的门户时代靠编辑整合为主;Google所代表的搜索时代靠技术来整合为主。

当信息杂乱无章时,雅虎们靠编辑整理好,让网民们不再无所适从。当信息越来越多时,编辑已经应付不过来,所以Google们靠搜索技术来实现整合。但是当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时,搜索技术也就不能满足网民们的需要了,这个时候就呼唤一种更加美妙的整合方法,这就是下一代霸主们的责任。下一代霸主整合信息的特点只能是:技术+全体网民自己的努力。

新的信息整合方法,再加上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第三代互联网霸主就将产生自这里,这也将是未来霸主最主要的两个特点。目前来说,Facebook具有了这样的雏形,所以普遍认为,其就是Google霸主地位的挑战者。

Google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因此才有了Google+的上马。Google自己也承认,Google+的推出有点仓促。虽然仓促,但还是高调推出,这说明Google坐不住了,随着时间的滴滴答答,眼睁睁看着对手在社交网站领域的优势一步步的扩大,就只能快马加鞭了。

那么,Google+能撼动Facebook的地位吗?外界有很多质疑,Google自己也不是信心满满。

Google+上线的时候,我接到很多记者的采访,核心问题是Google+撼动Facebook的理由是什么。实话实说,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当然,扯一扯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也能扯个上百条。

记得美国的一家杂志有一个有趣的专栏,叫“其实那不是理由”,其中有许多关于“理由”的有意思的事情。

一个男人约一个女人见面,女人说:“我不能和你见面,因为这几天我很忙。”其实,那并不是理由,不过是推辞罢了。一个员工请求老板加薪,老板对这个员工说:“很抱歉,我们这里的工资就是这么多。”其实,那并不是理由,只不过是老板认为不值得为这个员工破例加薪罢了。一个工作繁忙的中年男子,平时总是抽出时间去进行自己喜欢的音乐创作,而且做出了一些成绩,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他微笑着回答道:“只要是真的喜欢,就总会有时间的。平时,人家吃饭要一个小时,我吃饭只用十分钟,人家晚上九点睡觉,我晚上十一点才睡,我挤出时间进行音乐创作,仅此而已。”

其实,很多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如果爱得不够,就会找出理由来推辞;如果努力得不够,就会找出理由来开脱;如果用心得不够,就会找出理由来为自己打圆场,就此而已。

所以,非要说到Google+推出的理由,那就是——Google必须推出这么个产品。这是Google欲继续称霸的战略,至于能不能做好,那是战术层面的事情了。

这一个理由,就够了。这也是唯一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