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调查,对于男人和女人分别来说,一生中最大困难或挑战是什么。入选百分比分最大的别是“创业”和“生孩子”。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陈毅将军的这句诗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创业的艰难程度。创业和生孩子都是辛苦事,细细琢磨,二者有很多相通之处。走上创业路,就如女人怀孕,那就是选择了厌食呕吐和步履蹒跚。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是一样一样的:
1、要有优质的“精子”
种地要有优质的“种子”,生孩子则要有优质的“精子”。对于创业者来说,这种“精子”有两个层面,分别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的准备包括启动资金等,精神层面则包括公司的战略等。
2、要有身体健康的“妈妈”
生孩子的时候是否会有危险,宝宝未来的身体如何,都和“妈妈”的健康状况会有极大的关系。创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记得@经纬张颖 曾经发过一条微博,说的是一个优秀的创业者必须具备的条件,其中一条就是“身体好,能长期拼命工作”。
3、要有团结和气的“家庭”
牙好,胃口就好;心情好,肚里的宝宝就好。孕妇的好心情,来自于一个家和万事兴的家庭。对于创业来说,这个“家庭”就是一个和睦团结的团队。团队之间处理好各种关系,才可能成为一个彪悍的团队。
4、要有软硬件一流的“医院”
生孩子时,选择一家软硬件一流的“医院”非常重要。如果在北京,则最好选择北医三院、海淀妇幼等。对于创业来说,“医院”就是创业环境。当然,环境包括大环境、中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是指整个经济形势,中环境是指行业形势,小环境则是自己的资源环境。
5、要有专业的“医生”
从怀孕前,到怀孕中,到孩子出生,“医生”在其中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创业过程中,顾问团队就是我们的“医生”,要时时帮我们把脉、诊断、下药。
6、要有足够的“耐心”
生孩子的过程,要符合自然规律,万万急不得,人再多,钱再多,也没用。比方说,9个女人往一起使劲也无法在一个月内就生下孩子。创业也是如此,要有足够的耐心,很多创业者容易着急上火,建议多喝王老吉。
导读:亚马逊将与作家直接签约出书,出版产业链可能被改变。抛开出版社与作家直接签约,亚马逊目的何在?相比传统出版业,为何作家更青睐亚马逊?亚马逊是否会取代传统出版商,称霸出版业?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最大的一家网络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公司将在这个秋季出版各种题材的书籍122本,包括印刷版和电子版两个版本,从而加速拓展出版项目。这样一来,亚马逊就有希望取代传统的出版商,称霸出版行业。这一消息令不少出版商大惊失色。
曾经鼓动读者抛弃书店的亚马逊,如今又开始鼓动作家摒弃出版商了。目前,亚马逊已经雇佣出版业老手基尔希鲍姆帮助负责出版一批著名的小说以及非小说类图书。亚马逊的第一笔交易是与自由作家菲利斯签署了合作协议,而且还在上周宣布,将以80万美元的高价出版演员兼导演潘妮·马歇尔的回忆录。
不仅如此,亚马逊还允许所有作家直接查看书籍在各地区销售情况,而且鼓励作家和读者进行互动交流,不用借助任何专业书评员,就可以把一本默默无闻的小说轻松打造成畅销书。
这是亚马逊在出版行业进行的重大尝试,不可避免地会与各大出版公司发生正面冲突,使它成为各大出版社的竞争对手,而这些出版商都曾是它最重要的供应商。
出版商们对此忿忿不平,认为亚马逊正在破坏了出版商、书评家以及经销商长久以来建立的传统出版模式。比如电子书出版商理查德·柯蒂斯认为,亚马逊采取的是各个击破的经典策略。亚马逊一直在与书店竞争,如今又要涉及出版行业,还直接为作者提供出版机会,使得经理人都担心会失业。
那么抛开出版社与作家直接签约,亚马逊究竟有什么目的?亚马逊是不是会取代传统出版商,称霸出版业呢?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互联网专家刘兴亮对此作出点评。
刘兴亮:从有了互联网行业、有了互联网公司各种业态以后,传统的这种生态体系都在发生着改变。出版行业不可或缺的未来只有作者和读者,鉴于两者之间都很危险,互联网行业缩短了以前的产业链上的很多环节,包括电子商务可能会畅想面向消费者,要经过更多的中间环节。中间环节能够缩短的尽量缩短,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改变了这样的业态或者生态体系。
缩短了产业链的环节,改变了整个出版界的生态体系。可大家还是有疑问,出版的书籍质量还能保证吗?会有像传统出版业的规范性吗?针对产业链缩短的问题,刘兴亮认为不需要过多忧虑。
刘兴亮:亚马逊是市场化的公司,会有市场化的优胜劣汰。包括以前的出版社也是,慢慢形成优胜劣汰的过程,什么是畅销书、什么是自销书。读者方面不用担心,更多的忧虑在于出版社这个行当里面去。
那么,对于作家来说,选择抛弃传统的出版商,转而选择亚马逊,作家的考虑角度是什么呢?刘兴亮认为对于每一个环节来说,作家都是源头,更多在意利益角度。
刘兴亮:现在亚马逊给作者的利益分成比例不太清楚,但是应该比以前出版社要高。对于传统的生产体系里面,出版社会给一个版税的比例,这个比例很低的,普通人是10%,高的10%几。但是书到底印了多少、卖了多少,是什么样的环节,多少成本是不太清楚的,大量的利润被中间环节拿走了。
现在,中间环节被简化了之后,可能会把利润更多的集中在付给作家当报酬了。在这样情况下,刘兴亮认为,亚马逊很有可能会取代传统的出版商来独霸出版业。
刘兴亮:未来肯定是这样的趋势,传统出版行业这个行当肯定会萎缩,传统的媒体会萎缩一样,这样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对此,刘兴亮解释实体出版这个行当不会消亡,但会作为市场份额不断的萎缩,不会完全消亡。
刘兴亮:传统的出版商、经销商肯定会慢慢的变小,可以参照新媒体的做法参与进去。
“有人漏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
就在众多企业削尖脑袋想要赴美IPO的时候,传来了陈天桥寻求私有化盛大网络的消息。
北京时间10月17日晚间消息,盛大网络(Nasdaq:SNDA)宣布,公司董事会已收到CEO陈天桥提交的初步非约束性建议函,以每股美国存托股41.35美元(相当于每股普通股20.675美元)的现金收购陈天桥、陈天桥妻子雒芊芊(盛大网络非执行董事)、及陈天桥弟弟陈大年(盛大网络COO兼董事)目前尚未持有的盛大网络的剩余全部流通股。
截至2011年9月30日,上述三人持有盛大网络68.4%的流通股。按照建议函内容,陈天桥家族需以每股美国存托股41.35美元价格收购剩余31.6%股份,这一价格较盛大网络上周五33.48美元的收盘价溢价24%。以此计算,陈天桥家族需支付7.36亿美元。
陈天桥的这一步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股价被低估,所得益处与付出成本不相称。
最近一两年以来,由于市场金融产品大量供给、信息不对称和商业文化差异等原因,以及一些中国概念股自身造假,受到空头的猎杀等,导致相当一批中国概念上市公司的市值被低估。
在成交低迷、股价低估的背景下,上市公司无法得到足够的融资,为维持上市每年还需支付一定的服务费,并面临美国各界的严密监管和审查,所得益处与付出成本不相称,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主动退市。
国内的很多知名互联网大佬,诸如张朝阳、丁磊等,都曾经先后表示过股价被低估的不满。
在美上市的几家非概念股企业中,已经有几家私有化退市成功。
2、回国上市。
“桥哥那么精明的人,肯定是搞得差不多了,回国上市卖高价”,今晚,谈到此事,一位互联网大佬在MSN上如是说。
今非昔比,国内资本市场已经成为香饽饽,成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除了盛大,百度、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们都先后吞咽过“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唾沫。
先私有化,再回归国内资本市场,这本来不是一条路,但走的人多了,就将成为一条康庄大道。
这一条大道上的急先锋们,将是那些现金流充裕的主们,比如排头兵网游。
3、响应政府号召。
亲们,还记得政府的号召吗?
亲们,还记得唯一的政协委员陈天桥同志在今年两会上的提案吗?
如果都记得,那就做恍然大悟状吧。
4、那个叫做“VIE”的世纪难题。
曾经,有一道叫做“VIE”的世纪难题,摆在大家面前。所有人,都傻眼了。
桥哥轻轻的挥了挥衣袖,把难题翻了个个儿……
5、盛大是旗下公司最多的互联网企业。
有一次,盛大某个高管跟我笑称,盛大应该是旗下公司最多的互联网企业吧。我追问具体数字。他让我猜,大胆的猜。我大着胆儿猜,“有大几十家?”
你猜测的数字呢?具体数字不能说,大概有100多家。
盛大就好比一只老母鸡,十年来,不停的下蛋,不停的孵小鸡,甚至有几只小鸡也变成了母鸡。现在,那个叫做陈天桥的主人要赋予这只老母鸡更大的战略,至少不能让这只老母鸡再经受洋枪洋炮了。
这个主人,曾经楞生生凿出一个产业,不,是一个产业链。他的战略眼光,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国内团购市场开始洗牌,一些团购网站合纵联合谋求发展新模式,团购行业寒意阵阵,市场格局将会如何分化,跨境联合能否成为团购网站走出困境的有效手段?请出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互联网专家刘星亮先生带来分析和评论。
主持人:现在有观点认为团购网站已经进入到了寒冬,您是不是认同这样的判断?
刘兴亮:我认同这样的判断,但是我觉得目前应该还在深秋,深秋往寒冬过渡的阶段,所以他包括团购网站的这种淘汰率、死亡率,没有我们想象当中的那么快。
主持人:回过头来看,很多团购网站从开始的生机勃勃、激情四射到现在的倒闭裁员人困马乏,您觉得这是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吗?
刘兴亮:是必然趋势,因为在任何一个行业我觉得都不太可能容纳这么多家企业,目前官方统计已经有5000多家这样的团购网站,在这样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存在这么多家企业是不太正常的。由于他起初的时候技术门槛、资金门槛运营门槛都比较低,大家一哄而上,造就了今天这样一个局面,他的洗牌是必然的。
主持人:您觉得随着一些团购网站的倒闭,团购市场的这块大蛋糕会怎样来重新分配?
刘兴亮:到最后这种全国性质全品类性质的团购网站应该是由少数几家来瓜分,更多的团购网站要么死去,要么就是转向垂直领域,或者是细分领域来得到他们自己的发展。
主持人:如果要是在提的细一点,您预测的话团购网站最后经过洗牌,您觉得可能大概会剩下多少是比较合适的数字?
刘兴亮:我觉得到明年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是剩下5家左右,我说的5家就是在全行业全品类这样全国性质比较大的东西,大的团购网站。
主持人:我们看到这次F团和开心网、腾讯合作而且还走出网络在现实当中的经营平台您怎么样评价这个举动,能不能够成为团购网站走出困境的一个有效的手段?
刘兴亮:我觉得目前只能算是一个尝试,目前团购网站竞争非常激烈,而且说团购网站的大洗盘在即,所有人都能够看到是必然趋势,怎么样才能让这个企业在洗牌的过程中不被洗掉,大家都是在使各种各样的招数,包括你刚才提到的这家团购网站也是在洗牌在即的过程中,他能够起到一点积极的因素帮助自己来进行渡过这样的寒冬也好,能够存活下来。我觉得他的这种方式目前看来还看不好,但是颇有点像那种春秋战国末期的合纵连横那样的一种意味,得联合起来进行求生存共发展。
主持人:接下来如果做一道选择题,一个选项是苦练内功,另一个选项是下F团这样的合纵联合,对团购网站的发展哪一招更重要?
刘兴亮:要是我选的话我更愿意选择苦练内功,什么时候我们内功都是最必然的因素,不管是作为一个企业还是作为一个个人,只有练好内功我们才能够得到一些应该得到的东西,其他的东西都是一些相当于锦上添花的。如果说你自己实力很大的话,你去联盟,联盟也不把你放在眼里,练好内功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阿里巴巴收购雅虎?这个天方夜谭式的构想或许真的要成为现实。
要想到,仅仅在6年前,雅虎曾一举向阿里巴巴投资超过10亿美元,成为阿里巴巴最大股东。而现在,雅虎却成为了阿里巴巴的收购目标,让人不由得产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感叹。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日前再次肯定了收购雅虎的意向,他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称对整体收购雅虎“非常非常有兴趣,因为阿里巴巴集团对于雅虎非常重要,雅虎对于我们也是如此。”
现在看来,马云的这个表态不仅仅是个姿态。各个渠道的消息都在显示,有一些事情要发生了,真的要发生了。
身在美国高校,马云丝毫不掩饰“收虎”意图,并间接令后者股票上涨超过5%——资本市场中的逐利法则从来不会掩饰与欺骗。从雅虎目前的困境和股票当日的涨幅来看,马云收购信号的放出,被华尔街视为利好。
众多华尔街投资人士和法律界人士都觉得美国不应该阻挠阿里巴巴对雅虎的收购,甚至杰克韦尔奇都觉得应该由阿里巴巴来出面收购雅虎。大家都明白,阿里巴巴具备将雅虎巨大流量变现的能力,阿里巴巴了解雅虎业务,能够形成一个横跨中美市场的联盟或者集团。
至少,这个事件也是一个巨大的信号——资本再也不能忽视来自新兴市场的声音。
从近6年来阿里巴巴和雅虎这对“情侣”之间的关系来看,有甜蜜,也有交恶,从先前后者欲吞前者,直至此次马云“收虎”计划,倒也应了那句江湖行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所以,对于这个事件,其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更是值得回味。
曾几何时,我们曾经风光一时的互联网公司们,经常“沦陷”于外资之手——其中我们自身不够强大是原因,当然,我们也一直欢迎外资的进入,因为跨国巨头的资本介入,对于正在创业或者成长过程中的本土业者却是利好消息,无论是从市场,还是从管理——双赢是个理想结局,但是因为处在成长期,我们的企业吃亏也是在所难免。
拿阿里巴巴和雅虎的合作来看,尽管这些年双方屡有口舌之争,但合作还是主流,而且双方都获益颇多。而随着形势逆转,利益和市场再分配也是必然之选。
毫无疑问的是,在国际互联网的天枰中,砝码正在向新兴力量倾斜。
当然,有必要提醒的是,从入世至今,我们一直在喊“狼来了”,不是因为狼现在没来,就真的不会来,而是因为先前的羊不够肥。从目前来看,仅拿新浪微博注册超过2亿用户说事,就远非10余年前中国全部网民只有800多万的时代同日而语了。其中可转化为资本的,都是国外巨头所看好的,从长远意义来看,防狼甚至是御狼之术,不再是单单的战术问题,更是个战略问题。
因此,马云此次走出去“收虎”,决非坏事。若能驯服成功,拔得头筹,暂时撇开自身利益不说,倒是对自身又是一次严格的检验,无论是从信用体系的重评,或是接轨国际的大道理,都将是一次开端;对国内同行来说,打气一说可能过于矫情,但也不失提供了一个由羊成虎的范本。
当然,对于马云此次的“收虎”意向之举,我们也完全没必要逼其“不成功,便成仁”,毕竟,第一个吃螃蟹者的勇气和所积累的经验,远比结果来得重要。
大江东去,浪淘尽,科技风流人物。
硅谷那边,人道是,苹果乔郎赤壁。
爱疯穿空,爱拍拍岸,卷起千堆雪。
苹果如画,迷死多少豪杰。
今天,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走了。
我用计算器反复的敲打着一个减法,2011-1955,答案都只有一个:56。
如果非要另一个答案,那就是:天妒英才。
电话铃声响起时,我还在梦中。挂完电话,我拿出iPhone 4,发出了这样一条微博:“惊闻乔布斯去世,脑袋里嗡的一声!用所有的词汇都难以描述他的伟大,他的不可思议。只能用iPhone发条微博:教主,走好!”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又多少人会记住他,会感谢他。感谢的缘由,或许只是一个产品:iMac,iPod,iPhone,iPad……
不是每一个人都梦想者“改变世界”,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只能相信“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我们改变着自己,围观着乔布斯。他,负责改变世界。
我们都是乔布斯改变的一代。这是一个乔布斯的时代。
怀着特殊的心情,我发出了今天的第二条微博:“苹果,引诱了夏娃,启发了牛顿,成就了乔布斯。夏娃的苹果是传说,牛顿的苹果太久远,乔布斯的苹果却在当下牵动着亿万人的神经。苹果之惑,摄人心魄,全球粉丝甚众。乔布斯以一己之力,引领着全世界消费类电子的潮流;以一己之力,改写了移动互联网的玩法;以一己之力,开凿了APP开发者生态体系…”
乔布斯能且只能成就在过去30年的美国,苹果公司代表的是一种历史,一种硅谷创新的历史。
硅谷诞生一个IT领袖是一种必然,他有这样的土壤和气候。冷战以后,美国的国家战略从星球大战计划转变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完善的商业法律体系,高度发达的科技研发活动,大量普及的高等教育,活跃的社会创新氛围,以及大学-公司-政府在高科技领域融洽的合作与紧密的联系,等等等等,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锐意进取富有创造性的科技公司。人才辈出,创新活跃,硅谷像个魔术师一样不断的从口袋中拿出惊人的作品。
乔布斯和苹果公司正是其中的翘楚。乔布斯代表了这个时代,带领苹果超越了IBM微软英特尔摩托罗拉等等一系列的大公司,站在时代的排头,书写这段历史。
时光荏苒,三十年如白驹过隙,历史轰隆隆走过我们身边。这边吃着地沟油为GDP自豪的时候,那边苹果公司从车库干到世界第一大科技公司。乔布斯从来不仰望星空,不管你是否允许美国大使馆发布北京的空气指数,但我相信硅谷的星空比北京灿烂。我们仰望星空,我们低头庆幸,与苹果同在,同在这个历史瞬间。
高堂明镜悲白发,从30年前的苹果II,到今天的Mac,我们的人生被“苹果”了,我们的IT历史被“乔布斯”,原来我们都只是围观打酱油的路人甲,乔布斯才是主角。
今日大戏落幕,主角退场,围观者倍感苍茫。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只有苹果,只有乔布斯。
再见,乔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