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1-11-09

国资委近日公布的《中央企业2010年度总体以及分行业运行情况》显示,2010年国内电信运营业实现营业总收入9562.3亿元,比上年增长7.2%;但实现净利润1031.6亿元,比上年下降了13.2%。这是自2008年以来,我国电信运营业总利润连续第三年下滑,2009年较同期下滑6.4%,2008年下滑1.1%。

一方面是营收的不断增长,用户基数快速扩大,3G进一步普及使得新业务新应用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则是运营利润连年下滑;一方面通信资费不断下降成为拉低CPI的强力推手,另一方面用户对通信资费的抱怨依然不绝于耳,运营业这些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刘兴亮。

三大因素拉低运营业利润

2008年、2009年、2010年,国内通信企业已经连续三年利润下滑,且降幅递增。业界专家普遍认为这是电信业务在2G转向3G经营初期的必然现象。换句话说,这是3G初期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刘兴亮看来,通信运营商连续三年利润下滑,很大程度上是因3G基础网络建设耗费了巨大的成本。自2008年以来,3G的推进及市场竞争的升级给运营商的渠道管理带来了诸多变化,也耗用了运营商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在内的诸多资源。据工信部截至5月份的数据显示,国内3G投入累计将近三千亿元,截至目前,投入的资金显然已经超过了三千亿元。此外,运营商IP核心网的升级也消耗了很大的成本。

在基础网络投入之外,运营商3G业务营销,3G终端补贴的力度不断加大也在蚕食利润额。这一点在三大运营商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中国联通(5.63,0.00,0.00%)。中国联通今年上半年单单补贴3G终端销售的亏损就超过了30亿元。

对于通信运营商利润额的下滑,刘兴亮认为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近几年通信资费的不断下降,主要在语音业务方面,包括本地资费,长话资费,漫游资费,三大运营商近几年都有很大幅度的下调。当下虽说是3G时代,但是运营商的业务收入仍集中在传统的语音通信业务上,3G数据业务未能扛起大梁,这就形成了现在的尴尬局面:语音业务的收入被压缩,数据业务相对于前期的投入来讲还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运营商的利润收入可谓雪上加霜。此外,国内运营业竞争不断加剧,个别运营商为争取新用户不惜下血本,今年9月份,三大运营商的校园大战就是一个缩影。

运营业需要注入移动互联网思维

运营商连续三年的利润下滑,虽然有诸多客观因素以及一些必然趋势的影响,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和运营商固守传统的定势思维也有莫大的关系。

其实在外界看来,这些年通信资费的下降、终端补贴力度的加大和通信运营商本身利润的下滑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在通信业内的人看来,他们也觉得挺委屈,运营商资费一直在降,却吃力不讨好,客观地说,通信资费下降的空间已很低了,运营商仍得不到外界的谅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呢?

刘兴亮认为,从通信业本身的传统来讲,它就是一种规模经济。比如中移动,有六亿多的用户,平均每天的净利润就超过了三亿,给外界最直观的形象就是财大气粗,从这一点来说,只是单纯的降价依然难以改变运营商在用户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目前国内的经济环境总体呈现一种国富民穷的状态,对于用户而言,他们当然希望通信资费越低越好。这一点是没有底线的,甚至最好是免费,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此外,用户对运营商的误解不仅仅在于资费,还在于服务等方面。其实相对而言,在众多的国企中,通信运营商的服务不敢说是最好的,但是服务的性价比可以说是第一的。当然用户的抱怨总有其道理,运营商确实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

运营商过去“烟囱式”的业务结构,书写过电信运营商的辉煌业绩,而这之后,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这种孤立式的业务模式正阻碍着宽带移动通信时代的进步。要改变这种尴尬局面,运营商需从调整传统的电信定势思维开始,在移动互联网热潮的进一步冲击之下,运营商需更为开放的眼界来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借移动互联推动通信业转型

当下,拥抱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国内外各大通信运营商转型的具体指向。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的很多业务正面临互联网服务商、IT巨头等多方面的冲击,而从运营商自身来讲,电信业增长乏力,运营商利润下滑的局势该如何破解?其实国内外的各大运营商都已经给出了一致的答案,那就是转型移动互联网,借助移动互联网继续延伸电信业的辉煌。

刘兴亮认为,这也是当下运营商最为纠结的地方,换句话说,就是对沦为哑管道的担心。运营商虽提出了搭建智能管道的应对策略,但毕竟智能管道只是一个宽泛概念,而现在我们看到,通信运营商从即时通讯到手机电视等移动视频,从应用商城到移动支付等方面,运营商正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新模式全面参与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运营。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拥抱移动互联网并不是要运营商什么都亲自去做。

从另一方面讲,运营商开展的移动互联网业务相比互联网服务商,业界的IT巨头还有一定的距离,毕竟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运营商可以说是后进者,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拼显然差一大截。要知道运营商最大的优势在于管道,如何围绕着管道把文章做好才是运营商转型移动互联网所应该考虑的。

对于通信运营商而言,自身作为综合优势的拥有者,可以采取的方式就是实现平台化运营。运营商掌控着端到端,端到平台的链接,把聚合平台做好,就基本确立了产业链主导的优势。在业务层面上,运营商不需要面面俱到什么都跟进,而是应当采用平台化运营的策略,让产业链各方变成自己的合作伙伴,更好的为自己,为自己的用户服务。

2011-11-04

导读:雅虎2.7亿美元收购广告公司,昔日病猫是否能起死回生。自身难保的雅虎为什么还要收购广告公司?雅虎未来是要继续扩张发展还是该找一个好买家?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昨天雅虎发布消息说,公司已经同意以约两亿七千万美元收购广告公司interclick,折合每股9美元令不少人大跌眼镜。据了解这项交易已经获得interclick董事会的批准通过,而interclick的管理层也和雅虎签订了支持这项交易的协议,雅虎预计这一项收购交易将会在明年的年初完成。

根据协议,interclick会交出所有的数据,优化技术以及当前所有的库存,而interclick这家广告服务商以及优化软件开发商的员工都将会加入雅虎。据分析包括所持阿里巴巴集团和雅虎日本的股份在内,雅虎的亚洲资产价值已经达到每股10美元。在雅虎宣布解雇当时的CEO巴茨以后,外界曾经普遍认为雅虎可能会通过出 售公司来实现价值,基于这个预期雅虎的股价在巴茨被解雇以后已经上涨了接近三成,但是现在雅虎却突然宣布了收购interclick的决定让外界担心雅虎可能会计划选择独立发展。

另外还有消息说,雅虎最近也正在挑选一些合适的私募股权公司,计划向其中的一家出 售雅虎大约20%的股权。购买interclick是不是想抬高自己的身价待价而沽?这个被外界一直誉为病猫的雅虎又能不能够借此来起死回生呢?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互联网专家刘兴亮先生对此做出评论。

雅虎购买interclick表明有打算独立发展

前几天社会上还讨论马云是否能够将雅虎收入囊中,可是现在雅虎忽然从猎物变成了猎人,这个身份目标已经出现了转换。刘兴亮认为,雅虎出手来购买interclick表明有独立发展的打算。

刘兴亮:这个事情确实有一定的戏剧性,上次还在讨论雅虎被出 售的事,现在我们又开始讨论雅虎收购interclick,我觉得这个对于雅虎来说可能是在释放信号。雅虎会被人质疑是因为它的前景不明,外界对它的下一步也不看好,即使雅虎还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公司,且它这几年在美国的流量排名的业务居在前三位,但我们认为它流量变现的能力不太强。它收购了interclick公司以后,会是这方面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比方说一些控制的流量及闲置的资源可以得到变现,这是它的一个打算,所以说它这次收购interclick普遍有自己想独立发展的打算。

雅虎亚洲的资产价值现在折合每股10美元,而雅虎购买的interclick的股价是9美元,感觉其实这次雅虎是在大鱼吃小鱼,但还是有一些为难,这个小鱼实际上也不小。雅虎也正在寻找一些私募公司打算出 售股票,刘兴亮认为这次雅虎购买interclick目的为抬高自己身价的可能性比较小。

刘兴亮:我觉得这方面的目的应该还是比较小,因为虽然说interclick也是一个非常有经济实力的公司,但是现在它收购只有二点几亿美元,而现在雅虎虽然是说已经没落了,但是它现在每个季度的营收还能达到11亿美元左右,所以说收购这家公司对雅虎来说不是特别的为难。我觉得它应该是说它们董事会也有分歧,有的人希望能够出 售,但是也有很多董事希望雅虎能够独立发展,这也是说明了雅虎还在摇摆期,但是我觉得它可能倾向于想独立发展。

出 售或是雅虎的较好选择

其实在CEO巴茨被解雇了之后,外界普遍认为雅虎可能会通过出 售公司来实现价值,但是现在跟当初的预期出现了偏差,对于雅虎下一步,刘兴亮认为出 售也比较好的选择。

刘兴亮:从我的角度看,互联网这个行业发展的非常快,这个行业一直是由技术驱动、技术创新来推动其向前发展的。这几年雅虎在创新远远落后于苹果、谷歌、Facebook这样的一些新兴的公司,于是它在这方面增加了一些创新、一些经济的应用及新潮流的把握,雅虎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它现在这样的一个机会于这种架构也好以及市场布局都不会有太大作用,我个人觉得出 售是它目前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再发展下去就会陷入到比较尴尬的境界。

目前来看它又收购了一家公司,似乎让人感到它又要再开始重新谋划战略布局,如果它没有出 售而是选择重新发展的话,刘兴亮觉得制约它重新发展的最大的问题是它的战略定位不清晰。

刘兴亮:制约它重新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几年以来战略一直不太清晰,老在左右摇摆,一会儿决定要出 售,一会儿决定想独立发展,一会儿决定想上一个新项目,一会儿又没有,它的战略不太清晰,老在摇摆不定,包括它的管理层方面也应该付一个很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