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2-05-23

曾经有这样一个冷笑话,你敢和你的另一半交换使用手机1天吗?相信说“敢”的人少之又少。手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通话联络工具。在更多时候,手机已经因为多样的应用和强大的功能成为使用者另一个可鉴别身份DNA了。作为等同于DNA的存在,手机隐私的保障何等重要不言而喻。最近,哥们小刀马在微博中讲述的亲身经历,引发众多网友讨论,也生动的说明手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为没有手机信息安全意识的普罗大众们敲响了警钟:

“说出来都能拍成电影了,路边等朋友,背手拿着手机,有人直接从我手里把手机拽走,回头的时候,有4个人离我都很近,分不清是谁。瞬间头脑一片空白,等回过神,4人都走远了。不是心疼机器,手机里面太多重要的信息!”

虽然小刀马最终利用之前安装的网秦,通过云端服务成功地删除并备份了手机的资料,但比起事件本身,引发网友对手机安全的思考却更值得关注。

冯小刚的电影《手机》,从独特的角度折射了手机隐私的重要,而在那个时代,多数人还没有智能手机,手机里最多保存的也仅仅是联系人和短信而已。但现在情况安全发生了变化,随着智能手机的盛行,现在手机上除了保存有联系人和短信外,多数的会议记录、上司的邮件,甚至还会有和MM的亲密照片等也在手机上。一旦手机丢失,这些资料将完全暴露在别人的眼下,并很容易被他人掌握,甚至会有敲诈勒索等事件发生。

的确,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每天接受、传递着这样那样的信息,手机成为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信息载体,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高端智能手机普及,大众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已无可附加,这一方面说明科技带来的移动娱乐移动办公等便捷体验逐渐成为主流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种便利,正是由于这种高度依赖,当手机丢失时,对我们造成的伤害也就自然而然成倍加大。可悲的是,只有当私密信息受到伤害时,人们才能体会到个中滋味,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没有安全感,而安全感,也正是小刀马事件折射的最重要的关键词。

亡羊后而知补牢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引用网秦林宇的一句话:软件再好,也只是辅助,根本是需要我们提高手机信息安全的意识。不管是否像好友在评论中说到的那样,小刀马的手机里有多少行业内幕,多少风口浪尖的是是非非,万幸的是他没有看到自己不想看到的一幕发生,但多少明星们、各种2代们、甚至很多无名又无辜的普通人,已经或者正在因为手机私密信息泄露而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呢。 大众对于信息安全的认知和理解就好比买保险。 20年前买保险的人寥寥无几, 却深刻明白没钱不行,赚钱才是根本的道理; 20年后的今天,知道信息安全重要性懂得如何保护自身信息安全的人寥寥无几,却深刻明白信息所带来的巨大价值。 我们没时间也没必要再花另一个20年去明白,手机,我们也一样需要上个保险。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吧,不管你们怎么想,我反正要去给手机装个安全软件去了。

2012-05-18

关于Facebook上市这点事,今上午做了场微访谈,回答了一些网友的问题,部分摘录如下:

1、FB的背后,是否酝酿这新一轮的网络泡沫?

【答】现在,几乎所有的Facebook用户都想买入该股,连扫地的大妈都准备出手了。每一个准备出手的人都是这么感觉的:已经我已经错过了苹果这个村,难道还要错过Facebook这个店吗?那么,泡沫真的可能要来了。

2、你觉得中国哪个网站可以算是web2.0的典范?我提一个,豆瓣不错。

【答】豆瓣必须算。当然还有微博。

3、Facebook和其他网站相比优势在哪里?为什么它可以在互联网网站里另辟蹊径?

【答】优势主要有这么几点:1、更好地维护好友关系并结交新朋友;2、基于关系链更好的整合信息;3、以“人”为核心重新定义了互联网的世界。

4、Facebook 今日将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互联网公司IPO. 大家一定会想为什么美国会不断创造Yahoo(1996),Google(2004),Facebook(2012)的奇迹?而中国为什么无法创造互联网IPO的奇迹呢?

【答】这玩意,谁领先,创造奇迹和记录的事情就会落到谁头上。比如乒乓球,创造奇迹和记录的总是中国人,如是而已。但是,相信未来中国也一定会创造互联网IPO的奇迹。

5、Facebook入华最重要的是本地化,有消息显示 Facebook 进入中国后不仅会推出普通话版本,还将推出粵语、吴语、川话、河南话、东北话等多种方言版本,展开差异化的市场竞争。请问如何看待Facebook通过方言版本来拓展中国市场,实现本地化的优势?

【答】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好的创意,另辟蹊径。但这个创意需要实践来检验。由于微博的火爆,短期来看,Facebook入华很难实现在别的国家的辉煌。

6、为什么SNS会这么火?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必然关系?

【答】从社会角度来说,社交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刚性需求,而互联网的发展,让社交更多元化、立体化。从互联网的发展角度来说,SNS的火爆也符合了发展潮流,互联网的核心是信息整合,之前的典型代表是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门户靠编辑整合为主,搜索引擎靠技术整合为主。而SNS是:技术+全体网民的努力。

7、中国什么时候能出现个本土的facebook?

【答】本土的Facebook已经有了,那就是——微博。

8、Facebook对中国市场怎么布局的?好像目前提的很少?

【答】这个问题,必须果断转移到谈论天气话题。

9、Facebook的上市,是否标志着它的成熟期已经到来,同时也意味着一些新的社交网络的形式将要出现?

【答】从风水学角度来看,应该是这样的,呵呵。移动社交已经千树万树梨花开。

10、刚看了视频介绍,Facebook把他们的最初的梦想,价值观,极其他们的财务报告都毫不保留地与我们分享,很欣赏他们的做法, Facebook确实很给力,想问下现在在中国能上Facebook吗?如果Facebook进驻中国,发展会怎样呢?

【答】如果你掌握了一门特殊的技术手段,那就可以上。这门技术叫做“翻墙”。别人爬在墙头等红杏,我们爬在墙头上FB。

11、扎克伯格有没有考虑过减少广告份额,增加增值收费比例,以分摊经济因素带来的风险?

【答】这个,他真地考虑了。他正在向一个人学习这方面的做法。这个人是个中国人,但圈内习惯叫他的英文名Pony,他的中文名是马化腾。

12、虽然Facebook在启动IPO前,市场对股票的认购需求强劲,但许多人对其前景看淡,认为不是一项好的长期投资,请问您怎么看?

【答】以上市首日的价格买入的话,对长期基本面投资者来说,上涨空间应该不会太大。

13、Facebook把搜索这块儿交给微软的必应, 又和微软达成了多项合作。怎么看待Facebook和微软、谷歌、苹果等巨头的关系?似乎他偏爱微软?

【答】貌似Facebook的确偏爱微软,或许他们认为,在互联网领域,微软就是三国时候的袁绍,总是慢半拍。所以,他们不怕。而其他人,则都是可怕的竞争对手。

2012-05-17

做还是不做?这是个问题。这样做,还是那样做?更是个问题。无论是对于准备创业的年轻人,或是闯荡已久的老江湖,产业的风云际会固然澎湃成就事业的热血,而关键时刻的取舍则如同生死与爱情一般的永恒话题,考验着企业家的志向与心力。

回溯12年前,李彦宏放弃美国绿卡高薪,回国创立百度,彼时国内搜索引擎市场强敌林立,Google、雅虎等巨头也刚刚开始占领中国市场。

百度让搜索引擎行业从无人问津到炙手可热,如今保持中国搜索引擎80%上下的市场份额,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和掌舵人,李彦宏的每一次抉择总看来波澜不惊,却常常一语成鉴。”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判断力”,在为数不多的对外讲话中,李彦宏提到了这句话,或许从以下几个方面,能对李彦宏”判断的艺术”一窥究竟。

第一,足够的了解与热爱。”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爱因斯坦曾如是说。扎实的行业知识和经年不变的热爱,是下判断的基础。李彦宏自考入北大至今25年,从未减少对搜索引擎的热情。大学期间,图书情报学专业的李彦宏自学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同时,却依然把图书馆里面所有关于本专业的书籍读了一遍。28岁时,正是受图书情报学中科技论文索引方法的启发,李彦宏反复论证出了”超链分析技术”并成功申请专利,自此奠定了全球搜索引擎技术的基础,”我天天都在琢磨百度,因此,于我来说判断便并不难下,我的信息,我的兴趣,我做的分析全部都在朝一个方向努力”。

第二,每一个行业的信息都值得留意。1991年,刚刚从北大毕业的李彦宏留学签证被拒,但他依然不改变出国攻读计算机专业硕士的想法,临时做了半年为企业追踪广告效果的问卷调查员,挨家挨户分发问卷,并进一步帮助企业分析广告效果。很多年以后,李彦宏回想,这段看上去和搜索引擎不搭边的工作,却启发了他对企业营销效果的理解,甚至对后来创立百度,创立搜索引擎营销模式起到了很大帮助。李彦宏认为,碰到不熟悉的行业领域,认真听,认真体会,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兴许当时不觉得,但后来可能成为一笔意外的收获,”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大脑和身体一样需要不断锻炼”。

第三,追逐短期利益最可能导致判断失误。”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细细看来,李彦宏对百度发展的很多判断,在当时都显得很反传统、非主流。1999-2003年,门户网站、网络游戏、SP公司等各种互联网增值业务十分火热,很多互联网公司纷纷投身进入这股快速捞钱的潮流中,曾有人给李彦宏投资让百度做无线增值业务却遭拒绝。几年过后,中国互联网用户猛然增加到3亿,百度成功超越了谷歌成为中文搜索第一品牌,而那些在无线增值业务叱咤风云时蜂拥而上的人们,早已偃旗息鼓。

第四,判断并非一成不变,同一问题隔两年反复自问。李彦宏要做”云”了,成为近两个月互联网的关注焦点。其中也不乏挖出李彦宏2年前或更久前的相关言论表示质疑者。”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在不停变化的,要养成习惯,同样的问题,每隔两年再问自己一遍”,李彦宏其实早就给出了解答。移动互联网在十年前就有发展,但当时用手机上网是很痛苦的体验,”但是近一两年,形势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从3G牌照的发放,到三家运营商非常激烈的竞争,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这都使得用户通过手机获得真正互联网的体验成为可能”,反观之,百度搜索其实天然就是”云”,12年来,百度支撑大数据量、大访问量、实时更新、非结构化的数据的技术,实际早已为百度云平台做好了准备。

“幽雅之于体态,犹如判断力之于智慧”,17世纪法国古典作家拉罗什富科曾如此以判断力打比方。在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创业潮中,成功者必经大浪淘沙,但不断打磨的判断力兴许会成为一盏指引梦想者的明灯,让更多的创业者们如李彦宏般成长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