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3-09-24

文/刘兴亮

央广直播连线时,主持人问我,“来往”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当时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最大优势就是“来往”是一个富二代。来往的爹,比李刚李双江之流来头更猛,叫阿里。有爹,就啥都有了,什么资金啊、资源啊、用户啊,都不在话下。

微信的小伙伴们,继易信之后,又多了个来往。这个圈子里剩下的这些小伙伴们,统统都是富二代,诸如米聊之类的非富二代们,已经被清场了。

来往不是横空出世的,已经运作一两年了,只是一直没有对外公布而已。很早之前,我就被某个阿里人强制安装了来往。那个时候,里面都是一票阿里人,除了没看到马云之外,大多数高管都在我的好友名单里,都很活跃。来往的动态里,陆兆禧在拼命转发,王帅不停地秀孩子照片,彭蕾则弱弱地问着关于来往的一个又一个问题。

来往在公司内部悄悄地搞了搞,就搞出了百万用户。这对于创业公司来说,真是羡慕嫉妒恨啊。当然,也用了些手段,比如陆兆禧10万悬赏,看哪个员工的来往好友最多。后来也不清楚,老陆的这10万兑现了没。不管如何,这招比新浪微博强,新浪当时给员工下达了开微博的指标任务。

现在,来往高调打枪了,向微信正式宣战了。就如同来往这个名字一样,战书也很有文艺范。换了新LOGO之后,来往发了条官方微博:“麻麻说,这人跟人呐,很多时候差的就是那么一点!”来往的新LOGO跟微信很像,差异之处在于,微信是两个点,来往是三个点,比微信多了一个点。

这种宣战,大家看看热闹就行了,千万别当真。估计来往还没疯狂到“赶英超美”的那种地步,想要一枪把微信干掉。所谓宣战,更多是市场行为,宣传需要,借借微信的东风罢了。

也不是说微信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千秋万载,一统江湖”了,但至少两三年之内,不仅不可能被干掉,超越也很难,甚至赶上也不易。

来往是阿里首个去电商化的尝试。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DNA,腾讯的DNA是社交,百度的DNA是搜索,新浪的DNA是媒体,阿里则是电商。之前阿里也有过一些社交产品,但不管是旺旺还是淘江湖,还都是基于电商的社交。这一次,则不是。甚至没有让用户导入在阿里的关系。

基于自己的DNA好好做就是了,为什么要尝试呢?这也是人之常情,NB之后,总是不满足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总是觊觎别人地里的庄稼,总幻想着,镰刀一挥,统统收割了。不让镰刀收割的,就动用斧头。

于是,腾讯除了社交之外,又做搜索又做电商;百度除了搜索之外,又做电商又做社交;阿里除了电商之外,又做社交又做搜索。中国互联网的BAT,玩的正欢。

说的冠冕堂皇点,对于用户和行业而言,有竞争总是好事,能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说的高瞻远瞩点,移动互联网是未来,APP为代表的“端”,是BAT必争之地。说的下里巴人点,玩玩,玩玩而已。顶多,是战略防御,防止自己被别人玩了。

2013-09-13

文/刘兴亮

说起电子商务,说起网上购物,说起B2C,绝大多数人的脑海里面展现出来的就是一个货架,一个网上的货架,一个长长的页面上的琳琅满目的货架。脑海里还会展现出别的什么吗?或许有,但很少很少。电商、网购、B2C,就是个纯货架,就是个卖货的。

即使NB如天猫,给人的感觉也是这个样子的。而实际上,天猫也就是这个样子的。

但是,从现在开始,天猫不想再仅仅是这个样子的,不想只是个货架,不想只是个卖货的。天猫的脸,要变了;天猫的天,也要变了。

天猫的这个想法,要从几个案例说起:

NBA,大名鼎鼎的NBA,其江湖地位正如其前两个字母一样。但NBA在天猫开店两年了,却一直没做起来。原因自然有很多,但天猫VP乔峰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价格太贵,比如NBA当家球星科比的一件球衣,大约要1000元。但NBA还是一直非常想和天猫合作,卖货不是NBA的主要目的,NBA也不是主要靠这个赚钱,况且有良好的渠道和代理,NBA看中的是天猫5000多万的消费人群。

第二个案例是百事可乐。百事也是个NB的主,饮料也卖的非常棒,渠道也非常健全。百事也想跟天猫合作,诉求也不是在天猫上卖可乐,而是想传播百事对于生活方式的引导。

于是,天猫推出了“品牌站”。

品牌站这个东东,看上去很小,但反映出来的天猫的野心,却很大。所谓“针尖捅破天”,说的就是这样的事。我的理解和猜测是:

1、所有的电商,都是品牌主的渠道之一。品牌主本来就有良好的线下渠道,现在又多了个线上渠道,仅此而已。即使是线上渠道,天猫也仅仅是之一。“品牌站”的推出,表明了天猫的一个强烈欲望,这个欲望就是不想成为渠道之一。这个,和天猫的江湖地位和远景目标不能完全吻合。

2、品牌站,不是个销售行为,而是品牌行为、宣传行为、市场行为。这些行为,乍一听,好像不是电商要干的事。其实细想也是,这些行为的最终,还是要导流到销售行为。

3、换个思维,天猫想把品牌站打造成品牌主的官网,或者是Mini官网。

4、想解决NBA和百事这样的品牌主的超越传统意义的对电商的需求。

5、大数据一定是绕不开的,品牌站还CRM的功能,还有统计分析功能。比如品牌主打的那些广告中,哪家是效果最好的,带来销售最多的,等等。未来有可能品牌主会在百度投放广告,然后引导到天猫。

6、从初期的晒图试用,到中期的销售,再到后期的CRM,天猫要通吃了。天猫,不想仅仅再把自己局限于中间那个环节。

天猫,不想只做个卖货的,想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电商。这厮,野心很大。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电商2.0?

2013-09-11

文/刘兴亮

我们没有选择,只能再次坚强面对这个现实:一个没有乔布斯的苹果。

很多珍贵的东西,都要在你失去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他的重要,在今天的发布会之后,我们更加深刻明白了乔布斯先生对于苹果,以及那个苹果对于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早年联想有句精彩的广告: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今天这句广告语在苹果的发布会上附体了。

发布会还没结束,段子就出来了:

“以后出门除了怕丢手机,还要小心被切手指”

“婚礼上除了交互戒指和QQ密码,双方还要互换指纹”

“iPhone 10c发布,配有调色板上256种颜色的后盖”

苹果的创新停止了,网友的创新还在。

近些年,很多科技公司通过抄袭大获成功,他们发明了一种叫“微创新”的理念,一方面讽刺自己低俗乃至枯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掩盖抄袭的痕迹。

今天苹果微创新了几手,看的真叫人忧伤:

1.像索爱一样开始炫耀镜头;

2.像诺基亚一样用了一堆彩壳;

3.指纹按键令人想起了IBM。

所以列位看官就不要再抱怨价格了,苹果特色已经所剩无几。

有时候会觉得,如果我们过于挖苦今天这个苹果,似乎对乔布斯以外的苹果人有点不公平,过于苛刻了,可是你那么一排花里胡哨的塑膜壳对得起乔神的在天之灵吗?

这个残酷的现实是,无论我们怎么嘲笑和发泄,也无法摆脱这种失望的情绪。苹果已经不是那个苹果,有人说一个公司的DNA不是一个人的离开能够改变的,于是我找到了去年夏天的一个报道,来自36kr:

* 在苹果工作8年后,苹果产品高级总监 Simon Prakash 于今年初加入 Google X 部门,负责 Google X 相关绝密项目

* 苹果硬件工程副总裁 David Tupman 于去年年底离开苹果,目前不知在何处就职,Tupman 之前一直负责 iPhone 和 iPod 的硬件工程部门

* 负责苹果产品安全的副总裁 John Theriault 于去年 11 月离开苹果,目前是一位自由职业者,提供咨询服务

*Siri 创始人兼 CEO Dag Kittlaus 在苹果 iPhone App 运营部门担任两年总监后,现在家带孩子陪家人

* 苹果零售店设计师 Ron Johnson 于去年 11 月份离开苹果,目前担任 JCPenney 的 CEO,他的离去被认为是苹果的一巨大损失

* 继 Ron Johnson 离开苹果去 JCPenney 后,另一位工作了 8 年的负责零售店设计的高级总监 Benjamin Fay 也离开苹果加入 JCPenney

* 苹果 iAd 部门负责人 Andy Miller 在乔布斯第二次病假后离开,目前以合伙人身份加入一家风险投资公司

* 去年 3 月份,负责 Mac 软件工程的高级副总裁 Bertrand Serlet 离开苹果,他同时是 Mac OS X 的灵魂人物,他与乔布斯在 NeXT 和苹果共事多年

* 负责苹果设计的总监 Sarah Brody 也在乔布斯第二次病假后离开苹果,目前担任 PayPal 全球设计副总裁,离开前在苹果工作了 7 年

* 担任苹果 iCloud 高级产品经理的 John Herbold 在去年 6 月份离开苹果,加入了一家健康领域的创业公司,他于 2006 年作为一位实习生,很快就担任了 iCloud 的高级产品经理

乔布斯的创新DNA剩下的确实不多了,建议把乔神的头像刻在后盖上,不见的比彩壳畅销,但至少让粉丝怀念。

(刘兴亮 志恒)

2013-09-09

文/刘兴亮

1、选择你所关心的,选择你所喜欢的。

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姓氏、血型等于生俱带的东西不可以选择,其他都可以进行选择。所谓生活,就是不停的在做选择题。

创业更是如此。既然是选择题,为何不让自己的心里阳光一点呢?

选择自己关心的、喜欢的并适合的创业方向才是真正有发展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是支持你走下去,发展壮大自己的事业,直到自己成功的最大动力和灵感。

“做自己喜欢和善于做的事,上帝也会助你走向成功。”这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过的一句话。比尔·盖茨是计算机方面的天才,早在他还没有成名的时候,他对计算机就十分痴迷,并且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但这种“工作”完全是出于一种本能的爱好,这种爱好在他在湖滨中学时期就已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时候,为了研究和电脑玩扑克的程序,他简直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扑克和计算机消耗了他的大部分时间。像其他所专注的事情一样,盖茨玩扑克很认真,但他第一次玩得糟透了,但他并不气馁,最后终于成了扑克高手,并研制成了这种计算机程序。

2、关心你所选择的,喜欢你所选择的。

在做选择题之前,我们可以去犹豫,去彷徨,一旦选定,就要关心你所选择的,喜欢你所选择的,就要一往无前。

就好像一支香烟,可以选择去博物馆,可以选择静静的躺在烟盒里。但是,只有她选择了火柴之后,她的生命、她的价值才可能充分燃烧。否则,即使她有纤细的外壳,有一根根柔韧的烟丝,也就是个摆设。

选择你所喜欢的,喜欢你所选择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运气能拥有自己喜欢的事业。所以,当很多条件决定了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真正喜欢的人的时候,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喜欢我们所选择的.不要羡慕别人的幸福和快乐,用心珍惜自己的所有,你也会和他一样地幸福快乐.

3、创业需要热情,但热情也要适度。

创业最需要的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热情。因为,创业初期,你可能一无所有。但最不缺少的,就是热情。只要有了热情,就可能燃起创业的那团火。星星之火,都可以燎原,更何况一团火呢。

但我要说的是,我们对创业的热情应该适度。人类应该留一些时间和空间给多样化的人性追求。你可以对每一样追求都抱有热情,但是稍做调整可以为你带来适度的热情。当你是一位创业人士的时候,你会对自己的梦想充满热情,但是你也可以很关心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或者说,百分百的工作狂是很难成功的。尤其当你是一个团队的老大,一个CEO的时候,更是如此。

4、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懂。

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别的,每个人都有优势,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东西,关键是要对自己有所认识。

这一点,在很多功成名就的职业经理人开始创业的时候,表现的最为明显。曾经的在很大的公司里做过CEO,做过高管,就以为自己吃嘛嘛香,干嘛嘛会了。

5、不要咬太大口,嘴巴会嚼不动。

做梦不罚款,不上税。做梦的时候,可以想做多大的创业梦就做多大,但是当你已经准备好要实现它的时候,你就要理智一些,把你的梦想与生活结合起来。这也许有点难,特别是第一次。但是不要让它阻住你的脚步。你知道你必须尝试,即使结果可能是失败。但不是说你要鲁莽,要增加你失败的可能性,所以要花时间评估一下自己,根据能力制订自己的梦想。

专注于市场中一个尽可能小的可能存在的难题,而你又能够帮助客户解决这个难题。不要想着什么都做,贪多嚼不烂。小可以变大,船小好调头,小可以带给你很多优势,缝隙市场可以变成一个大市场。不要试图把几亿上网用户都当成你的用户,没用,能真正解决一部分用户的一部分需求,就足够你玩儿的。

2013-09-04

文/刘兴亮

微软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的手机业务,当这个重磅消息正式公布后,我写了篇《微软诺基亚:有一种离婚叫做收购》,算是个正统的评论文章。但这个事件中,充满了太多的喜感,充满了太多的意外,充满了太多的悬疑,足可拍部好莱坞大片,一定会轰动业界,轰动全球。

把这起收购复盘下,剧本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四年前,面对苹果的咄咄逼人的攻势,微软坐不住了。

于是,微软召集了各方面的专家,经过详细论证、考证、验证,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个家伙之所以这么嚣张,就在于他是软硬兼施,能软能硬,软的地方特别软,硬的地方特别硬。

微软和这个家伙相比,软的地方也可以很软很软,但硬的地方却一点都硬不起来。怎么办?

于是,微软再次召集了各方面的专家,再经过详细论证、考证、验证,最后得出另一个结论:买一家手机厂商。专家们给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吃软饭的也要硬起来!

微软的头头脑脑们终于明白了,终于懂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原来很简单,只有一个字:买。咱兜里有的是钱,那就买一个硬东西回来,来迎合咱的这个软的。

买谁?这又是很大很贵的课题。还好,微软给课题经费一向很慷慨。于是,专家们又来了,又经过很长时间的论证,给出了答案——诺基亚。

怎么买呢?怎么买更划算呢?当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又准备召集专家时,斜刺里伸出一只手,摁住了鲍尔默。鲍尔默定睛一看,原来是手下埃洛普,鲍尔默正准备发怒时,埃洛普急忙开口:山人自有妙计,无需惊动专家们。

只见埃洛普把嘴凑到鲍尔默耳边:只需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必能低价把诺基亚收入囊中。鲍尔默听的连连点头,连连称善。就在此时,鲍尔默突然眼睛一斜:那你小子想要得到什么?

埃洛普拍了拍鲍尔默的椅背说:这件大事完成后,我只有一个小小的条件,我要坐你的这个位子。

埃洛普话音刚落,鲍尔默拍案而起,眼中精光暴闪,须臾之间,鲍尔默想明白了,这是件大事,自己在微软还有7%的股份呢。鲍尔默不愧为一世豪杰,识大体,很快也想通了利害得失,软软的陷在了椅子里,向埃洛普挥了挥手,“去放手干吧!”

当埃洛普正准备兴高采烈的挽袖子时,鲍尔默伸出了一个指头:“我也有一个小小的条件,你能让诺基亚的市值缩水到现在的三分之一吗?”

埃洛普眼睛转了两圈,恶狠狠的吐出四个字:“这有何难。”

于是,在一番运作下,埃洛普成为了诺基亚历史上首位非芬兰籍的CEO。三年来,诺基亚在埃洛普的带领下,放弃了Symbian、Meego,拒绝了Android,和微软结成了亲密伙伴。

埃洛普,成功的做空了诺基亚。

大约两个月前,鲍尔默催促埃洛普,诺基亚的市值跌得差不多了,已经远远超出微软董事会的预期了,赶快签协议卖了吧。

埃洛普回复鲍尔默:以我对你做事风格的了解,为了稳妥起见,你必须正式宣布退休,否则兄弟真的是信不过啊,兄弟为了这事可是背了满背的臭鸡蛋啊。

鲍尔默被逼无奈,只好于10天前正式全球通电将于一年后下野,卸任微软CEO。埃洛普喜出望外,仅仅用了10天时间,就把诺基亚送到了微软的怀里。

据知情人透露,埃洛普私下里已经订好了就任微软CEO以后的庆祝场地,这个场地就是北京鸟巢旁边的水立方,届时埃洛普将以一身007的装束来庆祝自己的浮出水面。

2013-09-03

文/刘兴亮

71.4亿美金,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不知道鲍尔默离职导致的微软股票暴涨,这次会不会跌下去。

诺基亚原本是个地名,来自雪花纷飞的北欧小国芬兰。1865年,诺基亚公司创立。没错,是1865年,那时候日本开始明治维新,美国内战结束。1898年,诺基亚转形做橡胶,也就是戊戌变法那年,我们叫光绪二十四年……

这个历史悠久的诺基亚公司,不知道投胎转型了多少圈,卖过纸张、电缆、显示器、防火墙,直到1992年转型通信领域,开始了辉煌的20年,这之后的故事,我们都太熟悉了,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诺基亚的股票在赫尔辛基、法兰克福、伦敦、纽约都上市了,曾经超过2000亿市值。2005年诺基亚卖出了2.6亿部手机,占市场32.1%,那时,他是无可争议的手机霸主。

天妒诺基亚,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诺基亚从此变成了配角。销售以及利润一落千丈,直到今天贱卖的地步。

大约在一年前还有传闻说三星要收购,大概100亿美金……想不到今天以71亿多草草收场,这还是在Lumia销售增长的情况下。官方的说法,二季度诺基亚卖Lumia买了700多万台。这个数字可惜只是苹果的一个零头,苹果一个季度差不多卖了5000万台。

罗马城不是一天垮掉的,诺基亚也不是一天变成这个样子的,简单说有两个原因:

1.根基不牢

手机公司里,诺基亚是个另类。比如摩托罗拉和爱立信,从座机就开始了,这是老牌通信企业,他们不止卖终端,还有通信设备,他们是通信全方案的供应商。还有谷歌苹果,这是IT新贵,带领科技潮流的,智能手机的潮流他们创造的。再有索尼三星,这些是做消费类电子的,手机是通信+科技潮流+消费类电子设备。无论从哪个方向来的对手,都敢说自己有底气。

诺基亚不是,他唯一一个从手机做起的厂家,他能做到第一是个奇迹。可惜的是,他维持领先的水平也差的离谱,病急乱投医,百般努力未果,无可奈何花落去。

2.转型不力

诺基亚不是没有挣扎过,都已失败告终,可能太习惯放弃,像放弃橡胶和电缆一样。塞班开发产业链局限,搞ovi市场,结果不行;放弃塞班做Meego,号称与英特尔合作;之后微软的艾洛普来了,又放弃Meego,用Windows。

这次放弃的更彻底,卖掉了手机业务。你说是彻底合作?我感觉是一拍两散啊,卖了未必是坏事,就是艾洛普的卧底嫌疑,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再看微软,诺基亚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诺基亚的手机业务太大了,从工厂到研发,微软怎么办?诺基亚现在每个季度手机出货量,依然是惊人的5、6千万台,差不多90%还是功能手机,也就是非智能手机。微软要这些干嘛呢?大裁员不可避免。

软实力方面,诺基亚专利巨多,这是好事,然而Nokia品牌怎么办?长远考虑,微软不太可能用Nokia这个品牌,因为Nokia公司并没有全盘出 售,剩下地图和诺西的系统业务。那么Nokia这个牌子的手机不是就此消失了?

算了,当初就不看好这个婚姻,也不打算替微软着急,微软坐在Windows这头现金牛上,买10个诺基亚也没什么问题。至少烦恼不是诺基亚的,是微软的了。

合作伙伴之间的这种收购,就是离婚。Nokia和微软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索尼与爱立信合资的索爱,之前被索尼收购了。更近的8月份,诺基亚收购了诺西的全部股份,那次甩掉包袱的是德国巨无霸——西门子。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刘兴亮 志恒)

2013-09-02

互联网行业总是新闻不断,这也是我喜欢这个行业的原因,总是充满刺激感。这一次要提到的新闻是什么呢,请看雷军的一条微博:

故事很突然,同时充满了充满了娱乐色彩,还有桃色绯闻,巴拉先生的女友居然插足了谷歌创始人布林的婚姻。

于是全球媒体爆炸了,从大媒体到小论坛都充满了“xiaomi” 这个中国拼音。在产品国际化之前,小米公司的名字先一步走向了国际。

最近小米很忙也很火,红米秒杀100万台,估值高达100亿美金……现在,小米请到了安卓产品副总裁。

是的,很符合脑残电视剧的剧情,你必须先成为高帅富,才能娶到白富美。那么就来好好端详一下“新娘子”:

雨果·巴拉(Hugo Barra),来自巴西,没错,是巴西,第三世界的兄弟,不知道他足球踢的怎么样。这位老兄在巴西大学读到一半去了美国麻省理工,这条路跟中国大学里的好孩子们差不多,六年下来,计算机专业硕士。MIT的计算机硕士去硅谷算是很正常的事情,巴拉同学毕业就开始做产品经理,08年加入谷歌, 一直做到副总裁。

说起来不过几句话,可这是一个标准的拉美移民的美国梦,多好的例子啊,并且是很励志的例子。

可是他来小米干嘛?小米国际化为什么要找个产品专家来?管理海外渠道?推广小米品牌?

这不是巴拉先生的手艺。虽然桃色跳槽新闻让小米上了世界头条,可是小米不是个娱乐公司,这么炒作太低级。无论巴拉还是雷军,都没必要用这么大的代价炒作一个新闻。

回头再看看小米和雷军:

雷军是个卓越的IT领袖,也是一个成功的投资人。但是小米之于雷军不仅仅是投资,他是CEO。在业界,小米和雷军一直都很有争议,“中国的乔布斯”这样的高调宣言,带来了一些负面评价和苹果粉丝的反感。当然不能排除,这是一种市场宣传策略的可能,可是为了小米,雷军肯这样下水, 可见投入程度。或者,这真是雷军的梦想。

小米发展很快, 至少到目前为止都是以光速成长的, 但是小米的未来并不轻松 ,MIUI的口碑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小米手机的热销依然摆脱不了价格因素,红米100万就是证明,小米的低价格还是杀手锏。

这样是靠不住的,小米如果要继续前进,必须提升品牌质量。那么小米的“国际化”又是什么呢?

手机市场本来就是全球化的市场,没什么中国特色,这不是旗袍,全世界的人类都是用手指头划屏幕,用眼睛看。在国内市场领先的品牌一定是全球品牌。小米手机国际化,确切点说应该是产品化升级,应该是去山寨化,应该是进一步的创新和优化。我想这是小米请来安卓产品大腕的目的,这是小米国际化的含义。

小米手机的国际化,是小米产品的国际化,也应该是小米公司的国际化。

雷军不是那种拿着财务报表玩公司的投资人,他在金山是从程序员一直做到董事长的。他懂公司管理,他回金山作董事长,金山股票是涨停的(对不起我没有讽刺微软足球队长的意思)。所以他知道人对于公司的重要性,小米公司首先做到了人的国际化,国内没人能作出iPhone的,这是土壤和植物的关系。

中国IT企业国际化的路很不平坦,联想买了IBM的PC业务,至今不敢用中国人管理Thinkpad,华为买过3com又卖掉,市场上靠血流成河的手段拿下欧洲,北美市场却还是不行。互联网企业就更不用提,只有腾讯的微信还凑合,可也步履维艰。

谷歌副总裁来小米,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希望在他的带领下,小米能成为iPhone的对手,希望小米的国际化能够一帆风顺,因为这不仅是雷军的梦想,也是中国IT行业的梦想,中国的梦想。

会不会真的有一天,外国人要去香港买从大陆走私过去的小米?想到这个,亮哥笑了。(刘兴亮 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