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3-11-26

文/刘兴亮

日前,在深圳参加了OPPO公司的移动互联网转型会议。和他们高管聊天时,我问为何举办这个会议,是不是面对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最近有些抑郁?一高管回答,他认为更准确说是纠结,而不是抑郁。

我更愿意把这个状况定义为移动互联网焦虑症。对于OPPO这样的手机厂商来说,小米越饥饿,他们就越焦虑。

30年前的《第三次浪潮》在打开国门之初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冲击,其影响至今仍然连绵不绝。托夫勒在这本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第三阶段为信息化阶段。

巧合的是,互联网行业发展了近20年来,也迎来了第三波的焦虑症。前两次分别是互联网焦虑症和电子商务焦虑症。这一波,是移动互联网焦虑症,你有吗?

在每个时代,其实都会产生自己的焦虑症。在电视火热的年代里,曾讨论过信息大爆炸下个人的焦虑症。到了互联网年代,观念革新更快,许多新模式来不及理解、沉淀,就匆匆被另一个取代、淹没,很多企业只焦虑地追逐领先的那些概念,其实这是商业生活的自然延续,企业、个人应稳健适应,不能被理念的洪流淹没、拖垮。

今天,已经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身处移动互联网的人都冷暖自知,躁动的节奏,不明确的明天,死抗的今天。焦虑、纠结、恐惧怕是少不了的。

简单点说,你的手机似乎什么事都能办,但你又不想办那么多事,可移动互联世界通过你的手机逼迫你去办他们想让你办的事。这就是纠结。

大家都明白,新的时代来了,但是,大家又都明白,移动互联网属于“不做不行, 做了也不一定行”的那个范畴。

移动互联网焦虑症,和过去的焦虑症相比较,又多了个新特点,焦虑的人群中,除了传统企业之外,还多了一个群体,那就是互联网企业。

最近,移动互联网焦虑症的名单,又多了一个风云人物,那就是马云。双十一越疯狂,马云就越焦虑。

据说,腾讯在拿到移动互联网的船票之后,马云一看到微信就焦虑,于是有朋友向他建议,阿里为何不做一个呢?那个朋友说,做了不一定行,不做一定不行。

尤其是微信5.0加上支付功能之后,马云明白,这玩意有可能会抄自己后路,于是下定决定,于是来往开始猛推。来往,已经成为阿里整个集团近期的重点。

其实在PC互联网时代,BAT的山头都已经占的妥妥的,各家的主业都是稳稳的,但现在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风向变了,玩法变了,打法也变了。

移动互联网焦虑症,你有吗?

2013-11-21

文/刘兴亮

开放日之后,关于微信的种种可能正在大肆宣传,向来低调的腾讯此次在关于微信传播上简直是开闸放水。

虽然张小龙依然没出面,但是这一轮的声势给人一种感觉——怪兽出闸了,只要结合微信,所有目前网络世界上存在的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从游戏到电商,从支付到理财,还有虚无缥缈的O2O以及客厅战略。

微信正在横扫一切?看起来腾讯似乎是要达成这个目的,而按照舆论上各种分析的论调,它似乎已经达到了。即便是还没有实现的功能,都已经被附加上了大杀器的神奇外衣。

就此打住!我们先从微信最近正在力推的微信支付这一项功能来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可以吞噬所有并顺利消化。

首先要强调的是,微信支付并非腾讯的独创。这是腾讯的又一次抄袭力作!

当前,微信支付可以分为扫码支付、App内支付和公众号支付三种方式,而“二维码+账号体系+LBS+支付+关系链”则是其实现O2O闭环支付的核心。只需要借助微信或者QQ账号体系,就可以帮助企业们轻松实现精准营销、在线客服、移动支付等功能。

腾讯在今年的5.0版本中开始试水这个模式。但事实上,早在三年前,快速简单安全的手机二维码移动支付模式已在国外开始流行,诞生了一批如Qraffiticodes、 VisualTour等等借助二维码支付的应用,在众多移动互联网支付工具中,美国的Kuapay公认为是最早把二维码和移动支付结合起来实现O2O闭环支付的应用。

只需要下载Kuapay的免费应用到手机,填好信用卡信息和简单输入支付密码,用户就随时随地实现线下的支付功能,这和腾讯目前的微信支付方式如出一辙。没错,甚至在最基础的功能模块上,微信都和Kuapay一模一样。

当然,这个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在过去的几年间,腾讯所谓的模仿并超越战略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所以,从抄袭Kuapay并成功打造概念上,腾讯很成功,而且也无可厚非。成功者无需接受审判。

但是,令人不淡定的是,腾讯抄袭了Kuapay的支付流程和功能模块,却偏偏忽略了Kuapay的安全策略,换而言之,微信支付拿去了人家的外表,但忽略了Kuapay对用户安全的系统保障。

对于安全问题,Kuapay要远比微信重视。当前,即便是国际上移动互联与金融支付深度结合的代表NFC手机支付方式也存在安全隐患,因为一旦手机若丢失后,NFC电子钱包中的电子现金是不能挂失的,拾到者可以继续使用。

相比之下,即使手机丢失,Kuapay也能保证资金安全,机主可以在他们网站上来锁定手机,从而阻止账户继续支付,必须在网站输入机主的账户登录后才可以对手机进行解锁,安全系数较高。

除此之外,用户是可以通过SSL设置发送到Kuapay的总服务器,对自己的账户进行加密。

而微信支付恰恰缺少了这一环。因为要着力争取市场的缘故,微信支付从一开始就主打快捷牌,大幅度的削减了用户安全保障体系,几乎人为的省略掉了在用户支付环节中所有的支付安全审查——在微信支付的环境下,微信号对应的银行卡,银行卡通过简单的数字密码来对接微信支付的接口,从而实现支付——换而言之,手机号、QQ号和微信号+只需要绑定一次的银行卡+支付密码,就可以实现支付,其余的安全措施基本都被忽略掉了。

在这个环节中,对刚刚起步的微信支付,因没有账户仅通过绑卡完成支付,一旦微信号被盗,资金就存在安全隐患,从技术上解决账户安全维护问题仍是微信用户群最关心的问题。而更要命的是,绝大多数的微信用户,其实使用的是手机号注册,在此环节中,手机号变成了事实上的ID,用户手机丢失可以挂失,但是作为ID的手机号始终在微信中存在,更要命的是这个无法挂失的手机号ID背后就连着你的银行卡。为了保证微信支付的快捷,腾讯已经放弃了再次验证的环节,只要绑定一次卡片,剩下的所有支付将只要通过一组密码来完成。用户将只能将所有的安全寄托于微信账号不要丢失。而绝大多数用户能分不清楚ID和手机号之间是事实分离的逻辑关系。一旦手机号成为微信ID,即使现实中它已经不存在,但是在微信的世界中,它依旧可以活的很滋润,仍然可以进行任意操作,包括付款。

而且更大的风险是,假如手机号码已经丢失,现在很多年轻人选择的办法不是补卡,而是新办一个号码。也就是说,现实中你已经放弃了这个手机号,但在微信的世界里,这个号仍然对应着你,而且还对应着你的银行卡。它看上去是你的,但是它其实真不是你的。

这将是微信支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而扣除安全的因素,微信支付真的就能横扫天下么?

还是从它所“借鉴”的Kuapay来看吧,对于支付手段而言,Kuapay的确是一个创新,不过,如今它却正在下坡的路上。在美国,消费者已经有太多移动支付选择来替代它。

面对正在呈几何级增长的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微信平台O2O支付闭环模式的二维码,是否能让它实现“横扫天下”的宏愿?

在国际市场上,移动支付手段百花齐放,可以实现O2O闭环模式也有不少,纵观当前美国流行的移动支付手段中,有使用读卡器模式的Square、iZettle、GoPayment,有基于WiFi技术的Fig Card、Bump,有基于人脸识别的FaceCash, 也有基于图像识别的Jumio和Card.io,而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NFC和基于超声波技术这两种移动支付方式,相比前者,后者通过手机麦克风和扬声器就能完成一次近场通信,不必依赖专用的芯片或者任何额外硬件设备就可以实现购物。

综合下来现在有以下几种:基于图像识别Card.io;植入芯片的NFC;读卡器模式的Square;超声波技术Naratte;基于二维码的Kuapay;人脸识别的FaceCash。

与此同时,由于Kuapay要求用户先把支付数据生成二维码,而且消费者必须要在配备Kuapay的线下商铺才能实现消费,这些特定的条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Kuapay的壮大,在众多强大的竞争者的挤压下,如今依靠二维码支付的Kuapay的市场应用呈现分散状态。

而这是正是微信正在走的路。从开始到现在,微信的绝大多数应用环境都是通过二维码实现。而在最近屡见报端的安全案例中,因为二维码所导致的安全事件络绎不绝。这至少说明这种入口是存在安全风险并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的。不过很遗憾的是,腾讯从来没有提醒过用户这一点。

此外,无论是PC端扫码,还是线下扫码,微信支付同样需要线下二维码的大量布局,需要零售商、消费者之间的配合才能得以长存,如何让庞大的基于社交意愿的微信用户群真正的“用起来”也是个大难题。

与此同时,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的体量也必将马上迎来爆炸式增长,支付手段也会越来越多样化,电商支付和金融结合也显然不全是二维码的世界。

虽然微信支付比Kuapay显得更便利一点,但微信毕竟不是专业O2O工具,既没有电商基因也没有交易支付,即便不会像Kuapay那样被挤压,但如果在忽略了安全的前提下,一心成为电商支付的工具,微信或许也会步上Kuapay的后尘。

从Kuapay的困局看微信支付

2013-11-15

科技的发展,让生活越来越方便。方便的程度,经常超乎我们的相像。

就拿机票来举例,最初,我们需要拿到一个硬纸片,才能去机场,那是很麻烦的;后来,实行电子客票了,只需要带着身份证就可以去机场了,在柜台换取登机牌即可;再后来,发现在柜台换登机牌速度很慢,机场又有了机器可以自助值机;再后来,又发展到可以在网上值机,自己打印出来即可直接登机。

最近,更方便的事来了,实现了完全电子化登机,再也不需要纸质的东东了,拿着你的手机和身份证就可以了。怎么操作呢?先登录航空公司的手机客户端,办理乘机,选好座位之后,下载二维码图片到手机里,到了机场之后,直接可去安检,安检时出示这个二维码图片即可,当然,还需要身份证。(下图就是我今晚的登机二维码)

只可惜,目前貌似只有首都机场才可以,上海都不行,但相信可以很快推广开来。

有高兴的事儿,就有郁闷的事儿。

几天前,在去杭州的航班上,后排两人在聊天,其中一人说:“终于要离开这个又干燥又污浊的地方了,这几天难受坏了。”另一人立马附和:“是啊,这个鬼地方,以后能不来尽量不来了。”挺到这段对话很郁闷,我就生活在这个鬼地方,这个地方叫做——北京。

当然,挺到这样的对话只是个小郁闷。经常坐飞机的朋友估计都有相同的感受,在飞机上最郁闷的事儿就是听到那段提示语。更郁闷的是,这段提示语你每次飞行都必须会听到,而且每次飞行都要听两遍。

这就是在起飞和降落前提示你关掉所有电子设备,即使是设为飞行模式都不行。比如最近一次的飞行,我正在修改演讲的PPT,就差最后三四页了,提醒我必须马上关掉电脑。对于刘兴亮这样有强迫症的人来说,做事只剩下个小小的尾巴时,那份痛苦难以形容。当时我恶狠狠的看了下手表,落地后再看了手表,竟然提前40分钟就让我关机了,惯例是提前半小时通知。要知道,再给我10分钟,PPT就搞定了。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流行,新的问题来了。比如此刻我手上戴着的这块智能手表,它可以上网,可以接电话发短信,可以听音乐,每次航班上提醒关掉所有电子设备时,我就在开始纠结,我的这块表,到底关,还是不关?

纠结归纠结,每次都还是没关。安全检查的机组人员,也从来没有提示过我要把手表关掉。

本月初,从丽江返回北京的航班上,看到了《参考消息》的一篇报道,这篇文章顿时让我觉得这份报纸也有可爱的地方,于是立马拿iPad拍了张图片,见下图。

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宣布,美国航空公司将允许乘客在飞行全程使用电子设备阅读电子书、观看视频或玩游戏,但打电话仍在被禁止之列。

美国联邦航空局当天发表声明说,经过由航空公司、飞机制造商、移动通信行业、乘客、飞行员等方面代表组成的一个专家小组的研究与论证,大多数商务飞机能够抵抗一些电子设备发出的无线电波的干扰,这些电子设备包括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与智能手机等,但航空公司在执行新规前,必须证明它们运营的飞机不会因乘客使用电子设备而存在危险。声明同时表示,乘客在使用电子设备时,必须调到“飞行模式”。

针对FAA的这一最新报告,日本国土交通相太田昭宏昨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将对这一想法进行研究”,探讨放宽限制是否适用于日本的航空公司。

我们中国,向来热衷于同国际接轨。这次,请更热衷一点吧。

2013-11-12

文/刘兴亮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有一个行业,似乎不是这样,这就是汽车行业。在汽车一百年的历史当中,其实没有真正的革命,他永远都是“四个轮子上面的一个沙发”。

随着汽车越来越大众化,这个现象会一直保持下去吗?互联网和移动网已经在影响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汽车这个21世纪的最大的产品,却毫无改变。这个在Geek眼中,这是要被反对的、,落后的,需要颠覆的。

有的人已经坐不住了,一个准备颠覆汽车时代的“Geek”已经蠢蠢欲动,他就是乔布斯。于是,两个段子应运而生:

段子一:汽车厂家造四个轮子和一个沙发,苹果则造四个轮子和一个沙发背后的神经系统。

段子二:起初,苹果给通用、丰田等造车巨头提供车载语音系统。之后,给造车巨头提供全车电子系统。最后,通用、丰田等成了造车巨头苹果的零部件供应商。

乔布斯的确想要改变汽车业,改变“四个轮子和一个沙发”的现状,他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差点就投资,假如他没有去世,那幕布后面的“水果牌轿车”,很可能是玩真的。

随着乔老爷的去世,苹果已经不再震撼。不仅没有震撼到汽车领域,手机领域留给我们的震撼也寥寥无几了。

一个乔老爷倒下了,更多的乔老爷站了起来。Google已经在创造无人驾驶技术;Tesla用全新的销售模式在改变汽车销售定律……

这里不得不重点提提Tesla。

TeslaMotors,特斯拉汽车,一个2003年创立于美国硅谷,至今不过10年的纯电动车企业。在传统巨头纷纷倒下的最艰难日子里,这个出奇制胜、名不见经传的小弟不仅挺了过来,而且发展得如日中天。

和来自美国东部汽车城底特律的传统巨头不同,特斯拉从一开始就将选址定在了美国西部的科技圣地硅谷,将自己定位为高科技公司而非传统意义的汽车企业。这种差异,恐怕也是造就特斯拉这个企业最为不同的一点。

中国的汽车厂商也迅速跟进。上汽即将推出MG5 Geek版,并采取在网上进行售卖的方式,专门建立上汽自己的针对MG5的电商售卖网站平台。这款车的特点是在于搭建了inkaNet 3.0智能语音交互行车系统。

不管是国外的Tesla,还是国内的MG5,其核心都在于车联网。车联网是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也是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车联网,道路上车辆间、车辆与路边设施间可以相互通信,高效地实现事故预警、辅助驾驶、道路交通信息查询、车间通信和Internet接入服务等多种应用,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具体形式之一,目前已成为国家的重大示范工程。近来,云计算、大数据等热点研究,也与车联网的发展密不可分。车联网的发展还存在传感、计算、应用、安全、隐私等多方面的技术挑战。

随着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客文化正在一步步地向汽车消费领域渗透。看看科幻电影吧:里面的主人公总会拥有一台独特的座驾,而这个座驾的功能早就已经超出一部车的范畴,而是一个最大号的智能终端,一台可以交流的拥有人工智能的半机器人,抑或是一部人体的多媒体外设。

科幻电影的刻画多少反映了人类对于汽车的渴求与想象早就超越了“交通工具”这一范畴,如果汽车厂商不关心如何把车制造的更为智能,那么机会或许只能留给谷歌、苹果,甚至是Facebook了。

在未来,互联网科技还将带来更多的新奇。未来,潮流方向一定是互动性更强,带宽更宽,信息量更大,更加个性化,不管是营销还是产品设计销售和服务上都将会发生变化,这个变化也许在10年前就开始讨论,但是直到互联网一代成长起来,互联网技术不断日新月异,最终才发现变化的速度将越来越快,这是汽车整个产业链的变形记。

2013-11-11

“疯狂双11,比过年还过年。”这是两个粉丝给我的不约而同的留言。

其中一个是普通消费者,买的很High,买的不亦乐乎,一晚上抢了8000多块钱的衣服,都是衣服啊。

另外一个是阿里的员工,貌似是PR部门的。他说,4到从单位回家躺床上,兴奋的睡不着。给我留言时,是5:39分,那是我准备睡觉前最后一次看手机。

双11的疯,还远远不止这些,请看下面这一组图片:

曾经我们的信仰是:信春哥,不挂科;信春哥,炒菜不糊锅;信春哥,美女全都自己脱;信春哥,春运不用挤火车。

俱往矣,现在是:拜马云,生意兴!也许,从今以后,到哪儿冷不丁一抬头,马云就在你的眼前。

言归正传,双11的疯狂,还在于数据:

昨晚在阿里的数据厅里守夜,零点一过,跳出来的第一个数字就是116896436,立马1亿多啊。双11第一分钟的数据:天猫涌入1370万人,200万人登录手机淘宝,UV超过1000万,成交额1.16亿。

6分07秒,突破10亿,恐怖!

13分22秒,突破20亿!!!

突破30亿,用21分38秒。那时为止,每分钟的成交额都是1亿多啊,1亿多!

突破40亿,29分多,不到半小时!

几何个数据:2010年,19亿;2011年,52亿;2012年,191亿。就是说:今年13分钟,超过了2010年的24小时;今年的一小时,将超过2011年的24小时;目前的交易额,是去年同期的4倍。

38分08秒,突破50亿。去年突破50亿,用了8小时16分。

40多分钟,超过前年全天的成交额。33分钟,小米成交额过亿,成为首个过亿的商家。去年,买家分布第三的省份是浙江、江苏、广东。西部排第一的是四川省。

51分08秒,突破60亿。去年黄金周8天,上海398传统商家的总成交额才64亿。

第一个小时的数据:67.5亿。交易峰值出现在1分27秒,共13637人下单,成交额554万元。另:41分钟时,服装类目的成交额超过10亿,不亏为天猫淘宝第一大类。第一个小时,服装类目的交易额是33.4亿。

两小时八分,突破90亿!

历史性时刻到来,这个时间点13:04,成交额达到191亿,这是去年全天的数据。今年的总交易额到底会是多少?朋友们不妨都猜猜。

13:39, 双11总支付宝成交金额破200亿大关,稀里哗啦!!!另:同时在线购物人数达1700万人,这是香港人口的2.5倍,能站满3400个容积5000人的大商场!

这是截至本文发出去时的数据。今年的交易额总共会有多少呢?大家不妨都猜一猜。

一年一度的网商大会,到去年戛然而止了,总共办了九届,亮哥我参加了其中间的四届,包括第一届和最后一届。从去年开始,双11取代网商大会,成为阿里的年度盛事。

现在,亮哥来到了“来往”中传说中的西厂——阿里西溪园区。对于阿里人来说,今夜,就跟过年似的,全民亢奋,注定是个不眠之夜。阿里的一个朋友跟我说,“刘老师今晚跟我们一起守夜吧”。好吧,就一起守夜吧,在数据厅守夜双11。

今天下午5点,CCTV新闻频道的《新闻直播间》播出了对我的一个采访,这个节点,自然是双11的话题,里面有我的一些观点,欢迎去看看,虽然被他们剪辑了很多。

双11,本来是一个非主流节日,叫做光棍节,就是从我读大学的那个年代开始有了这个节日的,记得当时我还写过光棍节的诗歌。然而,仅仅用了5年的时间,阿里就愣是把这个非主流的节日变成了一个主流的节日。这个节日不再是光棍节了,那应该叫什么呢?以前,我喜欢叫它“电商节”,因为由阿里发起的这个节日,已经变成了全体电商的狂欢节。然后到今年,很多传统商家也加入了进来,再叫电商节就不是那么准确了,现在,我更喜欢叫它“购物节”。

好了,下面重点说说阿里引以为傲的这个数据厅。

上面这张图,就是双11的实时成交图,这将是数据厅的主界面。左上角的区域,将是“双11总支付宝成交金额”,目前当然是0。右上角是总成交笔数。下半区域,将是每个小时的成交额。

除了成交额之外,双11大家最关心另外一个事情就是物流,这也是制约电商的一个重要因素。数据厅里,给大家显示的数据,除了成交额之外,最重的自然就是物流了。

这个界面,将会显示各地物流的实时数据,用各种颜色显示各种状况,这块将会很酷,很期待。

数据厅里还会有些更细的数据,比如下图中显示的就是海南的物流情况,由于老天爷的因素,目前物流是红色预警。

此外,还可以细化到交通情况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下图。

刚才,逍遥子说,我们看到的数字是完全实时的,和他在“作战指挥部”看到的数字一样。目前CDN流量(反应流量情况),已经超过了2012年“双11”的峰值,这个很恐怖。这说明现在的预热效果还是不错。到傍晚,已有5000万人参加了预热。预热包括放购物车、收藏夹等行为。目前,已存放在购物车的商品数量已超过40万件。

守夜双11,还有个热门话题就是猜总成交额。阿里官方的预计是300亿,我觉得肯定比这个数字要高。不管是为三中全会献礼,还是刺激电商更好更快的发展,预计会大于300亿,尤其是今年在每个细节都下了大功夫,比如预售,都会是个惊人数字,天猫预售据说就搞定了线下数百条生产线来配合1111。

如果非要给出一个预测,亮哥的答案是500亿。是的,500亿,我是个乐观派。

2013-11-04

文/刘兴亮

看到有微博大号爆料称“天猫预售将独立分拆,成立类似聚划算的子公司”。不过这个消息关注者寥寥,仿佛阿里事业部太多,再独立出一个来也无伤大雅。不过细细品位,其中大有文章。

其实我更愿意把天猫预售看成是C2B。不过由于真正C2B的门槛太高,消费者可能也不太好理解,现阶段命名为预售可能更加妥当。

那天猫为什么要拆分预售频道呢?原因可能有四点:

1、预售商品的独特性

预售,顾名思义,是指在产品还没正式进入市场前进行的销售行为。至少从现在看,预售的意义还主要在于提前确定了销售量,在生产和备货环节有的放矢,减少损耗。当然,零库存也是预售的优势,从商品流通环节看,此点尤为重要。

仔细研究下天猫预售的上架商品,你会发现有一半以上的都是对保质期要求非常高的生鲜类,比如海鲜、水果,而且多是进口货。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就是传统渠道无法精准把控销量以及运输、售卖时间的不确定性。在传统行业,生鲜经过漫长的中转环节,其损耗率高达50%以上。而通过预售模式,则绕过了各级分销和柜台销售的环节,损耗率可以降低到5%以下甚至更低。

此外,在传统渠道,为了延长生鲜的保质期,可能会根据产品的特性牺牲掉商品本身口味。比如榴莲,传统渠道为了延长保质期,基本都是在6成熟的时候采摘,而预售则可以做到9成熟采摘,一个是放熟,一个是自然熟,口味和口感当然就有很大差距。

所以,对于预售而言,其针对的商品具有很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恰能形成一个新的商品分类纬度,这是预售可以独立的先天条件。如果说“聚划算”的生命线是因集团购买而产生的价格优势的话,那预售的生命线就是因商品特性和压缩中间环节产生的质量优势。而从价格向品质的过渡,也符合人们心理追求的层次递进。

2、初级阶段C2B和成熟阶段的C2B

C2B的模式是先有消费者提出需求,后有生产企业按需求组织生产。通常情况为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定制产品和价格,或主动参与产品设计、生产和定价,产品、价格等彰显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生产企业进行定制化生产。

不过,从现阶段看,这种完全的C2B模式实现起来还有很多困难。所以,我更愿意把它一分为二的看:即初级阶段C2B和成熟阶段的C2B。

初级阶段的C2B在天猫预售也有体现,比如今年9月份的海尔3721项目。从最初收集消费者需求,到最终的模块化定制和软性生产,海尔3721项目具备了C2B最基础的几个特点。而一旦这个供应链流程中的模块细分到一定程度,那就具有了实现成熟阶段C2B的基础。模块越细分,个性化就会越突出,直至完全的C2B。当然,在这个蜕变过程中,肯定有一个最主要的杠杆,成本和需求化模块的平衡。供应链整合越完善,单个个性化需求的成本就越低,而根据商品本身特性和消费需求的不同,平衡点也会根据市场需求去自主调节。

此外,C2B的进程这还取决于电商平台与传统生产企业的态度以及变革的力度。今年天猫1111购物狂欢节中,天猫预售据说就搞定了线下数百条生产线来配合1111,虽然绝大多数商家还集中在电器和家装领域,但从整体趋势看,C2B的大方向已经成型。

此刻,一个清晰的链条就浮出水面:价格导向(聚划算)–品质导向(预售)–个性化消费导向(C2B)。天猫拆分预售频道的思路也逐步清晰。

3、天猫远景战略需要拆分预售频道

淘宝是小而美的,所以淘宝孵化出了聚划算,体现了淘宝对于价格这个消费细分化需求的精准定位。天猫注重品质与服务,所以天猫拆分预售频道,也可以说是天猫对于特定商品在品质和个性化细分需求的积极回应。

现在回头想想,天猫独立的初衷就是在品质时尚等方面形成特有的优势。而天猫预售的品质和个性化的特点也符合了天猫成立以来的大战略。天猫孵化出预售这个独立的品牌,不仅是在产业链条上进行了完善。同时,这也可以看成天猫再次强调自己打造品质之城的远景战略。

4、天猫1111购物狂欢节的野心

大家可能并没有关注,天猫预售频道正是在去年天猫1111购物狂欢节期间推出的。作为当时1111的重点试验项目之一,预售可以说是大获成功。而作为战略发展方向,天猫预售也在去年1111后得以保留,并获得了阿里内部很大的资源倾斜。

而从现在的消息看,天猫预售的独立时间将是今年1111期间。是巧合么?

价格战已经不是1111的目的了。创造一个中国盛大的购物节么?线下零售巨头的妥协和京东等其他电商不得不倾斜最大资源跟从1111看,这个已经是大势所趋。从最近天猫总裁张勇和副总裁王煜磊针对1111的言论看,天猫更关注新玩法、新思路、新趋势。无论是移动互联网,还是C2B、O2O。

所以,大胆猜测下,未来几年,1111购物狂欢节将成为天猫新业务的试验田。通过1111巨大的关注和流量推出并试验新业务模式,再经过1-2年的沉淀,形成新的业务推动力。

当然,聚划算不会是淘宝孵化的唯一,预售也不会是天猫孵化的唯一。至于今年哪个1111推介的新业务可能成为下一个预售?

我看好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