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4-02-25

by刘兴亮

今天,做了场微访谈,话题是最近很热闹的打车软件。部分问答摘录如下:

1、刘院长,之前看到您一个微博,说自己的一次打车经历:原本30的打车费,因为两家打车软件都可以返钱,所以您最终真正才花了几块钱打车。这是您的亲身经历吗?具体是怎样的情况?

【答】是我的亲身经历,有次在798开完会回办公室的路上。那天嘀嘀要优惠的多一些,我就用嘀嘀叫了个车,在798上车后,司机让我用快的再叫一次,指定让他接单。拆分成两个订单后,我省了26元,司机多赚了20元。简单点说,司机乘客双方都有好处。

2、是否需要考虑建立新的规则来规范新的商业竞争行为?

【答】关于是否需要考虑建立新的规则来规范新的商业竞争行为的事情,最近争论的很厉害,包括有关部门也出台应对的措施。我的总体观点,关于打车软件这个新事物,还是交给市场去应对。因为打车软件的火爆,本来就是市场经济下竞争的结果。市场的事情还是交给市场,当然,有个基本前提,要保证安全。

3、您自己用过几款打车软件呢?觉得打车软件给您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

【答】我平时打车并不多,以前只用过嘀嘀打车,两家开始激烈竞争后,把快的也装上了。最近由于新车换旧车,有近两周的空档期,所以天天打车。可以说我天天打车的这十几天,正好赶上了打车行业百年一遇的大事。打车软件,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我大多数都是在家里或办公室叫好车才下去,很从容。

4、您从专业的角度讲讲打车软件的成长历程?

【答】打车软件是个新事物,兴起也就是这两年的事儿。互联网的一个最大作用,就是解决信息的不对称性,让信息的上下游更好的对接。以前,司机在街上扫活找不到活,乘客在路边招手等不到车,这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性。打车软件的出发点,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5、请您分析下打车软件为何能如此火爆?这是两大企业烧钱的因素?还是因为真正有市场需求?

【答】最近,嘀嘀和快的这两款打车软件很火爆,很多人都是直奔补贴而去。这是表面现象,表面上嘀嘀和快的在竞争,实际上是威信和支付宝在竞争。司机和乘客收到的补贴费用,不是嘀嘀和快的给的,而是微信和支付宝给的。微信和支付宝当然也不是活雷锋,他们是为了抢夺移动支付的用户,让大家绑定银行卡。

6、很多人都担心打车软件这样“烧钱”之后,找不到盈利模式。您怎么看现在打车软件的“烧钱大战”?

【答】大家担心打车软件这样“烧钱”之后,找不到盈利模式。担心是对的,目前盈利模式确实不清晰,近期也很难清晰。目前,烧的是投资人的钱,更多的确实背后合作伙伴的钱。表面上打车软件的烧钱大战,实际上是移动支付的烧钱大战。

7、不知道您对打车软件现在的普及范围是否做过研究。您觉得打车软件这种模式是否会像大众点评或者之前兴起的团购一样,能够延伸到二三线城市?

【答】目前还主要是一线城市,我春节回老家山西,二三线城市都没有。但我觉得,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会慢慢普及的。比如网购,现在普及到二三线城市了,当然这需要一段时间。

8、您觉得打车软件发展前景如何?

【答】现在,很多人都在怀疑一旦不再补贴之后,打车软件的前景如何。我是比较乐观的。诚然有些人是为了补贴而去的,但更多的人会被打车软件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捷所吸引的。一旦使用后,用户就是发现打车比以前方便了很多,不用在路边风吹日晒,不用再为司机没有零钱而跑到路边小卖部去换零钱。

9、现在更多的人是看到了打车软件带来的一些好处,但打车软件是否也存在弊端或者说潜在的问题呢?希望您分析一下。

【答】除了好处,当然也有弊端,比如我碰到的那个司机,就是在钻制度的空子。还有,司机为了补贴,拼命的抢单,甚至是在驾驶过程中,我就碰到多次,开车时去点击手机屏幕,是影响安全的。现在有的司机挑单子,挑肥拣瘦。还有机场的问题。不过,总体上还是利大于弊,我认为。

10、您自己用了打车软件吗?对于巨头疯狂砸钱,您认为是老百姓得了实惠,还是扰乱了秩序?

【答】我用了,最近用的很多。首先,老百姓当然是得到了实惠。其次,从大的方面说,我不认为是扰乱了秩序。有些人在指责说路边打车的人不公平。我要说的是,原来路边打车的秩序就是对的?只能司机盲目的扫街,乘客路边瞎等?如此推理的话,网购也别做了,因为对于商场和集贸市场的商家不公平。

11、您认为打车软件这种相互竞争烧钱的关系还能维持多久?这是双方受益还是两败俱伤?

【答】首先,是双方受益不是两败俱伤。大家要明白,商家永远是精明的,不是傻乎乎的乱砸钱,他们都是有目的的。其次,我认为不会太久。这个烧钱还是很厉害的,每个月烧的钱在亿元左右。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市场预算和目的,当达到之后,估计就会停止了。

12、您认为使用打车软件会给出租车司机带来哪些影响?

【答】直接的影响,是让司机多赚钱了,这也是最原始的动力。深层次的影响,还是在于让司机提高效率了。

13、嘉宾您好,您认为打车软件的产生和发展是必然的吗?

【答】我认为是必然的。互联网将改变传统生活中一切信息不对称的领域。司机接不到活,乘客等不到车,这就是信息不对称。当然高峰时期司机端除外。从这个角度说,打车软件的出现是必然的。所有没有被互联网所改变的领域,未来一定会被互联网改变。

14、刘总,我跟您是老乡,都是吕梁人,我是离石区的。过年的时候回了家,离石基本上没有出租车用打车软件,相信柳林也一样。您觉得主要原因在哪里?

【答】很高兴有老乡参与这个访谈。确实是这样,目前打车软件还主要在一线城市,还没有普及到二三线城市。我认为会普及到的,需要时间。

15、针对“北京交通委:1辆出租车限装1款打车软件”的政策,您怎么看?

【答】我认为是扯淡。更正下,是限装一个终端,也就是一个手机。一个手机里可以装多个打车软件。这样的政策一看就是不打车的人制定出来的。他们说是为了安全考虑,怕影响驾驶。如果司机要抢活的话,一个手机就不抢了吗?更何况,打车软件是让司机停止等活时使用的,你在开车过程中抢单也没用啊。

16、我怎么觉得打车软件并不是很普及呢,真有这么严峻的问题么?话说年轻人大多数都自己开车了,打车群体的最大部分还是分布在那些不懂打车软件怎么用的年龄层吧。

【答】中国的事情,永远是实际上并没有多乱,媒体上先乱了,乱的不可开交。建议那些说风凉话的,乱指责的,瞎规定制度的,去连续打车一个礼拜看看。

17、打车软件除了可以方便乘客,背后潜在的商业利益是什么呢?

【答】互联网产品向来的规则都是先培育用户,然后再慢慢琢磨盈利模式。到目前为止,打车软件的盈利模式并不清晰。然而,历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有了用户,有个忠实的用户,就有了一切。

18、您认为打车软件是否是腾讯和阿里在移动支付领域抢占市场的排头兵呢?

【答】是的,这个问题的哥的姐们都很清楚。我碰到过的司机,大多数都可以把这个事情说的头头是道。

19、以打车软件为例说远一点,您认为这种大牌企业纷纷收购的互联网格局,是否利于互联网这个行业的发展呢?

【答】收购,总比山寨好。过去,我们的行业巨头总是,市场有什么创新点,立马山寨一个,博客如此,微博如此,微信如此。比如腾讯有了“一直在山寨,从未被超越”的揶揄口号。但现在,巨头们不再山寨了,开始收购了。这是好事。

20、刘总好,我也经历过一个订单,使用两个打车软件可以得到两次优惠,对于乘客是司机师傅都是受益。

【答】看来不光我碰到过。虽然这是钻空子。

21、打车软件会成为市民生活常规化小工具吗?会不会只是一时?

【答】会的。随着4G的普及,网速进一步加快后,会加快这个速度的。就好像大家现在习惯网购一样。

22、随着使用打车软件的人越来越多,曾经被称为“打车神器”的打车软件开始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安全隐患、拒载等。那么,对待新兴事物,您认为当下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答】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不能因为有了问题就废掉打车神器,尤其是主管部门不能这么想。比如拒载,一定要投诉,主管部门也要加大拒载的惩罚措施。比如安全隐患,乘客在发现行使过程中司机在点击打车软件之类的行为,要坚决制止,要有投诉渠道。

2014-02-21

文/刘兴亮

行业巨头们有个不成文规定,内部谈及竞争对手时,通常都不会直接提及对方,而是用各种代号。华为内部称中兴为“26”,中兴内部称华为“F7”。“26”和“F7”各是什么意思呢?

by刘兴亮(分享IT行业独家观点和有趣看法,点击标题下名字可关注)

今天见一海尔的高管,谈到了竞争对手的事。该高管告诉我,海尔高层内部开会都不允许提海信俩字,要用XX代替。

这也是行业巨头们的不成文规定,内部谈及竞争对手时,通常都不会直接提及对方,而是用各种代号。

最通常也是最简单的代号,就是在对方公司名的第一个后面加个X,或者最后一个字前面加个X。比如新浪和搜狐,互相称对方为“X浪”和“X狐”。这哥俩斗的特狠的那些年,“X浪”和“X狐”使用频率特别高。

虽然新浪和搜狐和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典型代表,各自拥有大量高智商人才,但给对方起得代号实在不咋的,下面刘兴亮举一对例子,看看人家的代号是怎么起的。

这一对就是中兴和华为,中国通信行业的双子星座。华为内部称中兴为“26”,中兴内部称华为“F7”。

“26”和“F7”各是什么意思呢?

先说说“26”。首先,“26”是“二流”的谐音,华为认为自己一流的公司,而中兴是不入流的公司,总是抄袭和跟随,带有蔑视对方之意;其次,中兴的英文简称是ZTE,Z在英文中是第26个字母。

再说说“F7”。“F7”是夫妻的谐音,首先,HuaWei缩写是HW,Husband & Wife,夫妻的第一个意思由此而来;其次呢,华为总是出现男女关系事件,比如任老板有三任老婆,后两任都是他的秘书。中兴内部以此为乐子和话题。

华为和中兴各自在内部给对方起的代号,有一定的意义和内涵,不仅起到了隐晦的作用,还都打击了对方,除去其他因素,光从代号角度看,是非常有趣的代号。

还有什么大公司之间内部给竞争对手起的有趣的代号,大家不妨也分享分享。

2014-02-20

【亮观点】下午,腾讯宣布战略投资大众点评网,占股约20%。看到这个新闻,立马联想到9个月前,阿里投资高德占股28%,9天前阿里全资收购高德的事。建议时机成熟后,腾讯也向前再迈一步,全资收购大众点评。

文/刘兴亮

今天下午,腾讯宣布战略投资大众点评网,占股约20%。交易完成后,大众点评将继续保持独立运营。

看到这个新闻,我的脑海里立马跳出9天前的一个消息,那是阿里巴巴11亿美金全资收购高德地图。再往前数9个月,阿里巴巴也是战略投资高德,获得28%的股份。

高德地图之于阿里,大众点评之于腾讯,地位几乎相当。面对高德这道菜,9个月前,阿里尝了一口;9个月后,终于全盘吃下。面对大众点评,腾讯的第一口已经咬下去了,而后的而后,腾讯会有一天把大众点评全盘吃掉吗?

我的建议是,腾讯应该再向前一步,全资收购大众点评。

在《阿里为何全盘吃下高德》一文中,我曾做过详细的分析,高德作为一个上市公司,为何要委身于阿里巴巴。高德需要阿里巴巴这样一个“干爹”,大众点评又何尝不是呢?

大众点评CEO张涛否认了曾与阿里和百度深度接触过,这是有道理的,因为那俩不合适,只有腾讯最合适充当“干爹”这个角色。

大众点评的发家,是一个信息服务平台。这个信息服务平台,又可以劈为两半。其中一半呢,相当于是个黄页,餐饮娱乐等本地服务企业的一个名录。这一半呢,也是目前大多数用户最看重的,找个饭店,给亲朋好友分享这个饭店的信息等等。另外一半呢,其实一直是大众点评最尴尬的地方。名字叫大众点评,实际上更应该叫大众黄页,因为点评一直没做起来。点评没做起来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那都是陌生人的点评信息。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陌生人的点评信息,可信度能有多高呢?

这个时候,腾讯的第一个作用就体现了。腾讯拥有全中国最大的熟人社交网络,可以说,一条熟人的有价值的点评信息,胜过100条陌生人的点评信息。当你犹豫要不要去这家餐厅时,如果有你的同学或者同事的赞美的点评信息,估计你立马就不会再犹豫了。

引入熟人社交关系之后,大众点评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众点评,这个价值,腾讯就把百度和阿里比下去了。

发展到后来,大众点评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简单的信息服务平台了,商业模式升级为实现闭环的O2O。

升级过程中,大众点评又遇到了新的麻烦,流量入口,用户入口,支付问题,销售转换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大众点评来说,都是难以逾越的问题,对于干爹腾讯来说,则又都不是问题。

对于腾讯来说,也非常需要大众点评。腾讯的长处,全在线上,只要是纯线上的业务,腾讯绝大多数都可以玩的很溜,然而一涉及到线下,腾讯基本就歇菜了。不用说线下很深很深的本地服务,就说电子商务,腾讯这些年做的也很苦逼,最近疯传的腾讯要注资京东的消息,易讯要并入京东等等,间接说明了腾讯电商的失败。

大众点评,正好可以弥补腾讯的线下短板。对于依托微信打造O2O,发力移动支付等等,大众点评都是一把好手。

互联网行业发展了将近20年,马上就要冲击生活服务的每个领域了。最近非常热闹的打车领域,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十几天的打群架,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互联网和生活服务的结合,一个大互联网的时代的生活,就要华丽丽的展现在大家面前了,这种冲击,这种变革,注定是一个大场面,大时代。

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钱,腾讯和大众点评,可谓一拍即合。

那为何一定全资收购呢?这个问题,建议腾讯多和欢喜冤家阿里探讨探讨,阿里是很有经验的。

再说了,腾讯也是个不差钱的主。

2014-02-19

文/刘兴亮

“表面上,是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在打架;实际上,是微信和支付宝在打架。”跟我说这话的,不是什么互联网行业的专家,而是一位出租车女司机,也就是的姐。

最近几天,我处在旧车换新车的空档期,所以天天打车。孰不料,这几天,我就摊上大事了,摊上出租车行业的大事了。这几天,应该也是出租车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几天。

2月11日早上起来上班时,第一次体验了下用微信支付嘀嘀打车费。之前的1月10日,嘀嘀打车与微信宣布,乘客使用微信支付车费,每单奖励乘客10元、司机10元。1月21日,支付宝与快的打车宣布:只要用支付宝钱包付打车款,每单奖励乘客10元、司机15元。因为直观感觉嘀嘀应该比快的的用户多一些,所以选择了嘀嘀来体验。

打车成功后,一看优惠怎么变成5元了。的姐告诉我,是昨儿(2月10日)刚调整的,给司机的也调成5元了。我刚想体验,优惠就减半了?看来我的运气真是没法说。我又问的姐,为何调整呢?这下打开的姐的话匣子了,从微信的目的是为了绑银行卡推支付功能,讲到微信投了8000万,又对比嘀嘀和快的、微信和支付宝,听的我一愣一愣的,肃然起敬。

包括随后这些天打车时和的哥的姐们聊天,让我这个浸淫互联网十几年的老人不得不感叹,移动互联网的高手在民间啊。再加上北京人本来就能侃,出租车司机更是侃界好手,所以呢,移动互联网这点事,移动支付这点事,打车软件这点事,几乎个个都能给你侃半天,而且还不跑偏。

随后这几天,我几乎都在快的打车,因为嘀嘀只减免5元,而快的是10元。每次我都问司机,现在用嘀嘀和快的的哪个多?回答是清一色的快的,一位的哥憨憨一笑,谁的优惠多谁的用户就多呗。

这样过了大约一周,嘀嘀和微信终于撑不住了,于2月17日恢复了10元的补贴标准。一看嘀嘀恢复到10元,尝了一个礼拜甜头的快的和支付宝,立马把奖励标准提高到11元。

今天嘀嘀和微信又重拳还击,把奖励标准提高到12-20元。像我这样见风使舵的用户立马又改用嘀嘀。今天打车3次,微信分别优惠了15元、15元、18元。随后,支付宝和快的也宣布从2月18日开始自动升级奖励方案:永远比同行多1块。

今天下午打车还碰到一个奇葩的事情,30元的打车费我竟然只付了4元!!!在798,我用嘀嘀打车叫了辆出租车。上车后,的哥让我用快的又叫了一遍。下车时,30元的打车费的哥给我拆分成两部分,在嘀嘀里用微信支付了16元,减免了15元,实际上我只付了1元;在快的里用支付宝支付了14元,减免了11元,实际上我只付了3元。这样,这次打车我仅仅只付了4元,天哪!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微信和支付宝隔山打牛,忒热闹了。神仙打架,用户受益。移动互联网的激烈竞争,才刚刚开始。

2014-02-11

面对高德这道菜,9个月前,阿里尝了一口;9个月后,终于全盘吃下。

问题来了,高德作为一个上市公司,为何愿意委身为一道菜呢?阿里为何看上这道菜,又为何先吃了一口,继而全部吃掉呢?

by刘兴亮(互联网亮观点,点击标题下名字可关注)

莫急,问题一个个解答。

先说高德为何愿意委身为一道菜,根本其实很简单,这就是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尤其是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阵痛。首先呢,转型本身就极为痛苦;其次呢,转型后面对互联网巨头的竞争就更为痛苦。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变了,玩法变了,打法也变了,一切都变了。我还经常说的另一句话是,老土的分类叫大企业小企业,现在时髦的分类是新企业和旧企业。

高德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呢?表面上,这貌似一家新企业;其实呢,这是一家旧企业。这家旧企业,在旧时代,其实小日子过得很滋润,to B的收入很稳当,汽车厂商、政府等,都是有钱的主。即使是从手机厂商收取的预装费用,也是用亿来计算的。

然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变了。就拿手机预装来举例,过去的行规是手机厂商给软件厂商付费,现在倒过来了,是软件厂商要给手机厂商付费。其实PC时代也有类似的经历,想当年,联想要给软件厂商付费呢。

所以,高德也面临转型互联网企业的问题。这两年,高德其实转的并不顺利。袜子有没有洞,穿在鞋里,一般外人看不出来。然而高德的转型,外人只要仔细些,就能发现其中的苦痛。

更为痛苦的是,高德转型为半个互联网公司后,碰到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互联网巨头,它的名字叫百度。刚刚过去的2013年,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之前的恩怨情仇,乃是行业看点之一。就拿导航免费和退款来说,面对彻头彻尾的互联网公司百度和百度的那些如狼似虎的公关团队,高德的几次应战几无亮点,即使我的老朋友成从武先生亲自上阵,比如面对百度退款的攻势,他的声明就显得很无力。

作为一个上市公司,财报就是晴雨表。财报显示,高德软件2013年第三季净营收达3770万美元,同比下滑6%;股东应得净亏损为67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净利润1010万美元,这是高德2年来首度亏损,高德净利也连续5个季度下降。

于是,阿里就以干爹的形象出现了。如果没有再不把自己委身为一道菜,高德的日子就更难熬了。

再接着说阿里为何看上这道菜,而且认为这是一道好菜。

在PC互联网时代,地图并不是香饽饽,BAT集团中,只有百度稍微中是那么一点点,并且最先进入。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地图摇身一变,立马成为“白富美”,引得“高富帅”们垂涎欲滴。

PC互联网时代,地图是个边缘产品。移动互联网时代,据有关数据,大约70%的应用和地图有关系。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为毛那么多的应用安装时都要问是否允许获取地理位置?其实普通用户不知道,问你一声都是君子,还有一些,问都不问。

一夜之间,一切似乎都要和地图挂起钩来。什么O2O啊,什么本地服务啊,什么新潮购物啊,离开了地图这玩意,都玩不转。地图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入口,之一;地图也是最特殊的入口,这个没有之一。入口啊入口,这个问题把马云折磨的何其瘦也。于是,阿里果断对高德下口。

最后一个问题,为何9个月后,又急匆匆全盘吃下呢?

阿里全盘吃下高德,大家都幸灾乐祸地自带小板凳地,等着看“阿百大战”,这是因为2013年,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战得不亦乐乎。实际上,导致阿里急匆匆全盘吃下的,不是熊掌,是企鹅,是那只已经很胖很胖的企鹅。

地图领域,BAT集团中,腾讯最为落后。本来想靠街景地图实现弯道超车,结果发现弯道太长。而地图的重要性越来越高,时间不等人。于是,新年前后,腾讯动作频频,显示收购一家拥有甲级测绘资质的地图公司,接着又把地图开放平台,再借助微信的力量,准备再次实现弯道超车。

这一切,阿里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好戏上演了。

争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波澜壮阔的战役中,此乃一步好棋。移动互联网时代,地图已成为重要入口,对阿里的战略布局至为重要。此役过后,BAT入口战将进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