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4-04-28

(这是我在博雅出版论坛上的一个演讲)

by刘兴亮

大家好!我是刘兴亮,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主题叫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自媒体,所以说我今天就分成两块来分享第一块分享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二块是自媒体。因为今天时间有限,所以我尽快。今天天气不错,我们还是早点结束大家可以去附近逛一逛,享受一下今天的好天气。

到今年4月份的时候,我们到这个月中国互联网在1994年4月份的时候,中国全年进入互联网,国际互连网,中国成为互联网之家。全球互联网国家,互联网今年已经是第25年,中国是第20年,这20年我们每个人都进入了一个数字化时代,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太大的变化。

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说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话可能比较空比较虚,我们从几个比较实的地方,我们说几个硬件的部分说一下。

第一个硬件的变化,我要说的是,我们这个PC,就是我们这个电脑会被淘汰。我这个观点大概是从2011年年初的时候做出来的,当时也有很多人批评我反对我,到今天也有很多人批评我,但是也有人赞同我。

我说淘汰是什么意思呢?电脑作为一种物体就会被淘汰,不是这样的,我说淘汰是主要的盈利模式,或者主要的增值方式,或者它主要的价值被淘汰。

举个例子,好像我们电灯淘汰我们蜡烛一样,不是说蜡烛这个物种就没有了,我们今天晚会约一个美女吃一个晚餐有蜡烛,是烛光晚餐。

我有一个非常好的哥们他有一个癖好,什么癖好呢?就是他要收集不同的蜡质物品。蜡烛是作为主要照明工具这个功能被淘汰了,所以我们说蜡烛这样子被淘汰。所以我说电脑被淘汰,电脑作为我们数字化生活的核心,作为我们主要的接触互联网的方式,作为我们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载体,这个核心的地位它要被淘汰了。它被我们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所淘汰了,这是我说的PC被淘汰。

当然这个日子很远,但是PC已经到了淘汰的边缘,就是我们的家用PC。你想一想,你家里那台电脑你已经多久没有打开它了?多长时间没有打开它了?你是不是打开的频次越来越低?我们的手机我们的ipad可以完成主要的功能,我们还有舆论,舆论可以到电视上的大屏去,所以说家用PC已经在淘汰的边缘。我们工作的PC可能会维持很久,但是有一天它也将被淘汰。

这个淘汰不是说所有人不需要了,专业的还是需要的,我们做手机淘汰相机一样,就是淘汰是傻瓜相机。专业人士需要相机,但是普通人不需要。我们说的第一个变化是我们PC被淘汰,而且手机现在越来越智能。

我前些天去微软参观,他们有很好的工具。这个工具让人很痛苦,我们今天这是外研社,这个工具就是大家不需要学外语。我我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哥们,他是学古汉语文学,他就去考这个博士连续3年没有考上外语过不了关,微软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工具呢?就是你对着这个手机说话,比方说我用汉语说它用英语马上就放出来了,所以我们不需要学外语了,但是准确率还是有一定的问题,但是非常快。

现在手机还有很多的技术,我们现在手机方位感应、方向感应、我们红外感应一系列的感应。我们说现在这种智能手机,我们都是触屏的,那么都是苹果和三星,人家有这个版权怎么办?我们可以绕开它,我们隔空手势就可以进行。

我们现在还有更好的技术,什么技术呢?我们用眼神可以控制,说未来我们判断左眼眨一下控制什么,右眼眨一下控制什么,就是说生活会带来极大的变化。我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硬件变化,手机淘汰电脑。

第二个变化,过去我们一直都离不开移动储存设备,前一些天我收拾屋子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行业的古董,什么样的古董?我5寸的硬盘,买了10张当时花了我180块钱,我那天发现我这一盒软盘之后外面的封皮我都没有拆掉,说明什么呢?我还没来得及开封它就淘汰了。

最两年我们用的比较多是移动硬盘、U盘,但是现在移动硬盘和U盘也在淘汰的边缘,我们也不需要了。我都记不清我上一次用移动硬盘是什么时候?当然说我现在U盘还经常用,我有一个场景经常用,什么场景?就是到处去讲课。

今天是一个轻松的环节,所以我没有准备PPT,我唯一的场景需要U盘就是讲课。现在都不需要U盘了,我把我的PPT做好大家下载就可以了。就说现在移动硬盘和U盘也在淘汰的边缘,这个硬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由储存起来,就是计算时代。

我们现在也可以说我们现在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行业里还有一个术语叫大智时代,大数据、智能互联网,就是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由于我们用户的接触互联网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所以说导致了我们用户的使用习惯,我们使用场景,一系列都发生了变化。也导致了我们这些大的平台,大的公司,他们也必须变化。因为我们的用户发生了变化。

所以现在用一个简单的时间来简单的描述一下,现在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进入这个时代以后,我们的各行各业又面临着新的一轮的我把它叫做“焦虑症”就是互联网发展这么多年,三波焦虑症,第一波我们当时叫互联网焦虑症,现在叫传统互联网焦虑症,第二代是电子商务焦虑症,现在叫移动互联网的焦虑症,而焦虑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前两块主要是传统行业人焦虑,现在到了第三波是户互联网很焦虑症。

比如说前一段时间有一个人很焦虑,这个人叫马云,他也得了移动互联网焦虑症。为什么焦虑呢?如果说我们没有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仍然是传统互联网时代的话,我们现在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一个大格局,在这个上层已经形成了斗地主时代。这三家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三家办的都非常棒,而且主业办得都非常好的。

你比方说腾讯它也有电商,但是他和马云没有办法比。再说腾讯它也做搜寻,但是照样做的很烂,烂到什么地步?就是搜狗,他们都在自己的主业里,这三家关系非常好,但现在时代变了。

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刚才说马云为什么焦虑症呢?他焦虑的原因不在于自己在移动互联网上做的多不好,而是竞争对手做得太好了。比方说微信,微信就很焦虑,而且是微信1.0有了交付功能之后。

我今天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未来有一天微信的支付用户一定会超过支付宝的用户,这算是一个用户,如果有一天真超过了,超过那一天大家的微博和微信都要点赞。就是说马云正在焦虑,来对抗微信,他一系列动作。

去年阿里还有一个举措,什么样的举措呢?他当时发了一个通知,说你用支付宝转帐他就开始收费了,以前都是免费转帐的,去年有一天他要收费了,他为什么收费呢?他收费他能赚到钱,一年他能收2个亿,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2个亿是一笔巨款,对阿里来说2个亿是牛毛,他真正的意义不在于2个亿,而在于背后的东西。说你用手机支付宝转帐还是免费的,把用户从电脑上赶到手机上去,这就是你想马云这样的人物到移动互联网时代都这么焦虑,我们各行各业能不焦虑吗?这就是大的时代。大时代翻过去。

我们说说我们今天的自媒体,刚才我们的美女也介绍了,自媒体这两年非常火爆,尤其是在很多人把2013年定义为中国自媒体的元年。

在去年到今年我接受了很多的采访,谈一些我对自媒体的看法什么的,每次接受采访我都要想,我们做自媒体做了十几年了,如果说早一点的话,我们应该从博客时代算自媒体,其实更早我们也有,什么叫自媒体?就是自己一个人就是媒体,你的观点能够发出去,更早我也是自媒体,我们那时候有BBS,网络专栏,那种形态不是一种主流的形态就不说了。至少从博客时代,应该算自媒体。

为什么这两年如此火爆呢?主要的原因在于微信,微信公注号的火爆,前几天的我去新浪参加了一个内部的交流,他们的困惑在于微信的公注号抢了很多自媒体的事儿,我说这个怪你自己,你自己不重视,如果一开始就把微信给封杀了,他的公注号就起不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的公注号就是来自于微博和博客,大概1/3是从微博和博客上转过来的。而且有的时候我还故意把这个手到微信上,我只在博客上发一个预告,你要想看我的文章你加我的微信号,你就可以看到这篇文章,新浪现在恐慌了你早点做预防工作。

微信做到了以前自媒体没有做到的特点,什么样的特点呢?绕开了所有的中间环节,把自媒体和读者之间联系起来,直接联系起来,而且中间没有任何的杂音。有很多人说了我们在博客时代,我们在微博时代,我们的自媒体也能够直接联系呀?不是这样的,比方说我在博客写这么多年,我每天博客的点击量怎么高呢?主要靠新浪的推荐,如果新浪不推荐我也有一些自流的流量,但是主要是新浪的推荐,它推荐到每一个位置上流量都是不一样的。

虽然说我们可以一些订阅工具,让大家可以直接订阅,我们的RSS这样的订阅工具,你可以通过这样的工具直接订阅我的博客,但是这样的工具没有活起来。所以说要看我的博客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收藏另外一种是各种各样的推荐。有这样主动收藏有的1/10,那9/10还是靠各种各样的推荐来看到我的博客。

但是现在到了我们的微信时代,这一切的中间环节都过滤到了,微信本身没有任何的推荐会,而且现在微信的好处就在于它类似于当年的RSS,它有了这个订阅,主动订阅的过程。欢迎订阅我的公注号,在公注号搜阅我的名字就可以了。我有什么信息,我一发我们每个人就可以收到了,它整合了当年RSS这样的功能,它变得更加直接。

这个直接呢,还有两个基础原因,第一个基础原因是因为微信的用户足够庞大,刚才我还和我们唐老师、肖老师我们在互相加微信,现在到了一个地方不管同学聚会,还是小学同学聚会,我们在座10个人可能9个人都微信,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文化习惯了,所以他有足够多的底层用户的基础。我做一个自媒体,我的用户不够多,只能说我做得不好而已。所以说这是第一个底层用户,我们的用户量最大大。

第二个用户在于我们微信更好互动,因为我做了这么多年自媒体,不管是以前的博客还是微博还是其他的方式,我有很大评论什么的,我只是挑一些好玩儿的我去恢复一下,大家你恢复的时间是有限的,有时候微博大量的评论来了你不可能一一都恢复时间有限,为什么有限呢?我们决定靠电脑来操作,我们在电脑时间就有限,而且你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现在不一样微信时代,我现在大家跟我交流我可以对大多数都恢复了,除非你给我发一个“呵呵”过来,我也不能给你发一个“呵呵,Too”给你。我们现在手机,我们可以随身携带,而且你微信交互也方便。所以就这些原因导致了我们的自媒体迎来了自媒体生命的第一个春天,自媒体也春暖花开。

像我做了十几年的自媒体,我以前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自媒体,一说自媒体有的人不懂自媒体,你还要解释半天,麻烦。现在大家都明白自媒体是什么样的。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的标题叫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自媒体,就是以前我们也有自媒体,但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自媒体和以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因为我们现在有了新的技术、新的平台、新的手段,可以帮助我们自媒体去做更多的事儿。

其实有时候我们特别羡慕国外的自媒体,国外自媒体早在几年前一个自媒体他就可以光靠自媒体来养活自己的生活,你做的好可以过生非常体面的生活,但中国不行啊。以前很少,我们不能说100%没有,但是很少有人做过,光做自媒体。但是现在到了我们移动互联网时代,到了今天已经有了越来越多人专门去做自媒体,在我们行业里面也有,我认识的朋友里面至少有两位数,两位数不是很多是吧?但是有两位树朋友都在专门做自媒体。

就是说,第一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自媒体用户群足够庞大;第二个我们交互越来越方便;第三个我们自媒体的盈利模式也越来越多。可以说我们自媒体已经迎来了自己生命里的第一个春天,也欢迎在这个春天里面我们越来越多的朋友,加入到我们自媒体的队伍当中来,我今天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

2014-04-22

【亮观点】百度的目光开始向汽车转移,就在车联网大热的情况下,他能够打出什么牌?

就在前一段时间用百度地图热力度来说清明小长假后,百度又在北京车展上出没,不仅推出了实时搜索热榜,还顺势推出了2013年中国汽车行业报告。报告也亮点多多,譬如,你能想像四线城市的汽车网民占比已经超过了一、二、三线城市了吗?

不过,从热力图到汽车行业报告,亮哥更感兴趣的是,百度大数据在瞄准“路”与“车”经济背后,是什么路径,能有多大产?

路径1:百度瞄上车联网?

这并非不可能。对于百度号称要做最强机器大脑的公司来说,将大数据插入任何有价值的硬件是未来必走的路线,如目前百度在健康云穿戴设备上的玩法就是一个不错的开端。如果健康云穿戴设备是一个小人体,那智能汽车就是一个身体构造更加复杂,躯体更加庞大的大人体。互联网厂商在其上通过云技术,收集从座椅舒适到胎压稳定性,从车速到刹车频次,等等一切细节数据,形成驾车人在汽车上的体验数据,从而可以向汽车经销商实现提供产品改善策略。

另外一端,则是车载系统。这方面俨然又重现了智能手机终端的场景:苹果和谷歌角斗。不过从苹果和谷歌的PK中也可以获知,基于云端服务的车载系统拥有的空间十分巨大。目前对于车联网市场规模比较靠谱的数据是:到2015年中国车联网用户的渗透率有望突破10%的临界值,超过1500亿元,这也仅仅是10%的渗透率而已。

这一云一端,是百度切入车联网的关键所在。

路径2:曲线进入汽车保险行业

大数据对于车险行业带来更多的是一种思维带动的产品转变,从被动的赔险设置,到更加灵活的车险产品设置,未来的车险能够让双方都体会到平衡。这里不妨以最简单的一个规则来做例子。学驾照之初,大家都会学习到一定要上车险,其中如果你能够在连续几年中都不被扣分的话,就能够获得“险费逐年递减至零”的优惠鼓励。这种逻辑其实就是目前大数据做车险的最粗旷原型。前者是粗旷的通过不违反交通规则的时间长短来判断你出现车险理赔的风险几率,从而做出车险数额的调整。而在大数据的帮助下,这个粗旷的算法被极大的细化,和更加具备科学性。

例如,美国的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在车主的爱车上安装上保险公司的数据记录设备,在为期六个月的监测后,保险公司可以清晰看到用户的行车情况和驾驶习惯,用此来权衡这个车主是危险司机还是最乖司机,从而缴纳不同的车保费用。

百度在此方面的进入,则有两种可能性,第一是如上的行车大数据切入,影响车险产品,百度地图的清明热力图就是一个小缩影。当然这事腾讯路宝也在做。不过考虑到目前地图的市场角力情况,百度未来胜算可能性还是略胜一凑。第二则是,目前百度和中国平安在合作的这个模式。两个巨头的合作始于平安与阿里巴巴、腾讯共建网上保险公司之后。这就是一个有趣的节奏和合作。平安瞄准的是百度大数据,这个平台上聚集了中国80%以上的网民流量,也就意味着是一个巨大的消费者行为数据库,显然对于平台想要实现“互联网思维转型”是一个不错的平台:通过研究消费者在互联网上的行为习惯,进行保险产品创新。

路径3:直插汽车品牌营销腹地

亮哥在前两个路径中,都用了相对保守的语言来描绘百度大数据在“路”与“车”经济上的产能,并不是因为百度大数据无法完全实现,而是因为当下整个汽车行业的数字化都是起步阶段,太多可能性在等待拥抱。不过在营销这块,应该可以算得上不仅百度驾轻就熟,整个汽车行业也在“互联网思维”下沸腾。品牌数字化、数字化营销在各大汽车品牌商的近一两年发展战略中成为了主角。

不过在这里,亮哥不是要说大环境已经在互联网风口,而是从这份汽车报告中提供的两个数据出发,看汽车品牌营销中大数据可以带来的机会。

首先,是一个关于无线搜索的数据。2013全年百度平台上,汽车行业无线端搜索量占比为46%。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无线端搜索量逐渐赶超PC端,个别时间占比已超50%。作为轮子上的经济,汽车品牌主恐怕在看到这组数据前也很难想像,有这么多的品牌搜索是发生在移动过程中。

其次,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四线城市汽车网民的搜索份额。2013年四线城市汽车网民占整体的42.6%,三线城市的这个数字是22.9%。如果前者是提醒汽车品牌主要加速对移动营销的投入;那么第二个数据在亮哥眼里则是:搜索即需求,此刻不满足,何时收获?

虽然目前有不少汽车经销商都喊着“渠道下沉”三四线城市的号子,但是目前亮哥和身边朋友的经验来看,小城市的汽车体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能实现如一、二线城市那般完善,更多的汽车体验还是用眼在网上看的过程。所以品牌信息在网络上的渗透和扩散,是一个大学问。不管是豪车还是SUV,如果信息能够精准到达这些小城市的网民眼中,留下印象,那就事半功倍了。

在这里,亮哥不禁想到了一个老媒体朋友说的一句话:在大数据时代,人人都是英雄。对比了这三种路径,你会发现,大数据对于汽车品牌的营销影响,就是这么一个侧写:车联网网住的是驾驶者的数据,而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巨头网住的是全平台,包括驾车的、将要驾车的,还有想要驾车的三大人群的需求数据。这三者的行为数据价值汇聚到数据库,整合、分析后,几乎可以成为了汽车品牌主对于潜在市场需求以及已有市场需求的全盘掌控。在这里,人人都是汽车产业的英雄。

2014-04-14

续上篇,这篇还是我担任阿里举办的电商真人秀“超级赢家”比赛总评委时接受采访的内容,本篇是关于TP(电商服务提供商)部分的节录:

【问】您对TP这个领域的发展怎么看?

【刘兴亮】TP这个领域,是电商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有了TP这个领域,从倒推来证明我们的电商行业是越来越成熟了。就好象挖金矿一样,表面上来看,热闹的是挖金矿的,但是在挖金矿的过程中,还需要其他辅助成分,我们是不是需要卖矿泉水的,我们是不是需要卖盒饭的,我们拿什么去挖金矿呢,我们需要铲子吧。TP就是干这样的活儿。这个整体产业成熟了,从而说明你的主体产业已经成熟到一定的阶段了。就好象淘宝城一样,刚搬来的时候,这个地方一定是只有阿里的员工,只有阿里的员工在这里工作,但到一定阶段后,银行也进来了,咖啡店进来了,茶馆进来了,小吃进来了。TP的出现,说明我们电商领域发展的越成熟,越发达。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阿里一定要好好支持,扶持TP去发展。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分工一定是越来越细的。我是卖衣服的,那就是卖衣服的,这时候怎么SEO,怎么做客户管理,怎么做物流,这就是个问题。最后一定是做物流交给物流去做,SEO交给专业的技术团队去做,自己才能专业的进货、看品类、看款式。这是你主要做的事,所以我希望TP能更接地气的发展,从而推动我们整体行业,波涛汹涌的发展。这才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明天

【问】有些网商面临的问题是,市场上有很多的TP,那您觉得网商在选择TP的过程中,他们怎么去选择适合的TP?

【刘兴亮】关于这个问题,还是打个比方,就如挖金矿的时候。我们要买盒饭,我们第一个考虑的肯定是,谁家的盒饭便宜。这是所有人第一出发点,这是一个最简单、最原始、最粗暴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有时候往往是不对的,其实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这个盒饭的质量。有的盒饭是便宜,但吃了闹肚子,影响你的工作效率了吧。更严重的食物中毒,那你更惨了。TP也是这样的,我们首先看他的质量,他到底能不能帮助我。要进行品类排名的提升,他能不能实现。如果在预算范围内,那一定不是越便宜越好。同时也不是团队非常精良,都是海归,都是博士也不一定适合自己。要做自己最适合的。他们一套方法论,他的体系,他卖的铲子,是不是适合你挖。因为我的个头比较矮,他卖一把比较长的铁锹,那挖起来是不是特别费力,如果个子特别高,给我一把短把的铁锹,我怎么去挖呢。所以选TP,有时候就跟选老婆、选女朋友一样,要选合适自己的,要选自己般配的。这才是我们要选择的一个好的办法。

【问】商家和TP的吸引是双向的,商家在挑选TP的时候,TP肯定也在想怎么去发展,怎么去包装自己,强化自己,能够吸引更好的商家来吸引自己。您在经过三个作战室之后,根据他们的问题,给TP提提建议,或者说要怎么才能把我的优势表现出来,要往哪个方向去提升自己,希望您给我们的TP提供一些建议。

【刘兴亮】对TP来说,他的发展也是有一策略的。在TP发展的初期,要解决温保问题的时候,对于大部分TP来说,就是来活就接。等你解决温保问题,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时候,TP就得选择卖家了。在温保阶段我们不选择,当我们解决温饱的时候就选择卖家。对于TP来说,选择一个好的卖家,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效果。比方说,他可能在这个品类里面,排名七八十名,现在帮他冲到前十名,前五名。你在帮他的过程中,也在帮助自己,简单的说这是一个成功案例。以后不管是像下一个客户去展现案例时,也是非常漂亮的。同时自己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因为有时候你要经历跨越式飞跃很难的。就跟下围绕棋一样,你要初段升二段,二段升三段,你可能很容易。但对于一些人来说,从八段升九段的时候,你一辈子都升不上去,越到后面越难。这跟我们做技术也是一样的,你开发一个产品,能够支撑十万用户,还是一百万用户同时在线,还是一亿用户在线,完全不一样的。你没做过亿万用户的产品,一定是做不好这个架构的。对TP来说也是一样的,你帮助他的同时,也是帮助自己。我有这样的能力,能帮助他品类排升到前五名。我有过这样的经验,自己接下一单的时候,很有信心的。有很多事情,你没有实现过的时候,靠想是想不出来的。因为电商是新行业,也是没有现成的东西可借鉴的。前面没有人指导你,一步步怎么走。所以TP在选择卖家的时候,一定要选好。有时候你选好一个卖家,给这个卖家做好服务,可能会超过你选的十个随便来的卖家,效果是这样的。所以我们TP解决温保后,一定要选择卖家,最好是选择一个好卖家以后,能共同成长。这也跟俩个人谈恋爱一样,结婚以后,俩人白手起家,买车买房,这个感觉跟你父母给你买车买房,这个幸福感是完全不一样的。TP也是这样的。

2014-04-13

25年前的今天,万维网开始出现。而下面是我们列举出来的几件事,如果没有Web,那这些事情可能将永远不会发生。真希望在未来的25年里,少发生一些这样的事情。(如果你愿意,请回复我们,还有哪些你认为是里程碑的事儿,或者这里面对你印象最深的事儿,我会整理出来更新的版本,谢谢大家。)

1.眼花缭乱的标签(1994)

Netscape的工程师称Lynx这种只支持文本的浏览器无法像Netscape Navigator那样表现图像,不久之后就会被取代,某个晚上在一家酒吧里他戏称Lynx这种纯文本浏览器唯一能做的就是给文本添加标签,这样有些文字就可以闪烁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另一名工程师对他的这一想法却很感兴趣,把这个想法加入到了网景公司的新版浏览器当中,但没有公开说明。不幸的是,有人发现了这一点。然后这个blink标签就进入互联网,成为整个HTML世界最被人诟病的一件东西之一。在去年的Firefox浏览器的第23版当中该功能被取消了。

2.令人讨厌的网络钓鱼(1994)

你可能不是最近才听说网络钓鱼攻击,这种坏人通过将网页伪装成那些让人信赖的网页的样子从而获取用户信息的行为,可以追溯到1994年,它最初出现在美国在线上。从那之后,所有的公司还有个人都不得不保护自己免受钓鱼网站和工具的侵害,直到今天,它还在”孜孜不倦”的以各种不断的创新忙碌着。

3.又爱又恨的Cookies.(1994)

有很多基础性的技术都来自于20年前,这里就包括著名的Cookies,这个曾经让网民又爱又恨,曾经引发多起互联网争斗的小东西可以记住用户的登录信息和偏好设置,但同时它们也可以成为一种跟踪你线上活动的机制。也许我们应该摆脱这种东西,但下一代的科技有可能对你的隐私造成的伤害会更大。

4.卖破烂起家的eBay(1995)

毫无疑问,eBay曾经是互联网商业中的一颗明星,但它已从天空陨落。这个网站创建于一个奇怪的地方,创建之初它的名字叫做AuctionWeb,网站创始人叫做Pierre Omidyar,它销售的第一件东西是一个破激光教鞭。如果最终只有这么一件破东西在它上面被竞拍该有多么好呀!

5.多么无聊的抢沙发(1997)

当Slashdot这家网站还是一个谈论前沿科技的资讯网站时(它可以算是Digg和后来出现的Reddit的前辈),有个问题就是评论者们总以抢到文章的首个评论为豪,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我抢到“沙发”了,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抢不到“沙发”就让人觉得不爽。因为这种原因,像Engadget这家网站就关闭了评论。但这种抢“沙发”的坏习惯时至今日依然盛行。

6.泡沫的代表Pets.com(1998)

售卖宠物食品和日常用品,而且还有一个由迈克尔·伊恩·布莱克(Michael Ian Black)配音的短袜木偶作为吉祥物的这样一个网站,究竟哪里不对?太多了,这家公司成为世纪交接之时互联网泡沫的典型代表,无论销量增加多少但该网站还是赔钱,即便是它最终消亡也没给其他人带来教训。

7.重口味的Goatse(1999)

原创的互联网惊悚网站。鉴于该网站的重口味程度,我们在这里不会告诉你它的内容是什么(我们觉得留下你的纯真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你实在管不住自己的好奇心,那去吧,我们无法阻拦你……不过你要千万三思而后行。上面这张小甜饼的造型具备一定的暗示作用。

8.打开潘多拉盒子的Napster(1999)

不管影视作品还是音乐,盗版问题一直困扰着版权人,而Napster这款软件则将其提升到了另外一个层次。Napster是一种在线音乐服务,最初由西恩·帕克(看过《社交网络》这部电影的人应该对他比较熟悉)创建的文件共享服务。Napster是第一个被广泛应用的点对点(P2P)音乐共享服务,它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特别是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它的出现使音乐爱好者间共享MP3音乐变得容易,却也因此招致音像界对其大规模侵权行为的泛滥。

Napster开发的软件可以把音乐作品从CD转化成MP3的格式,同时它提供平台,供用户上传、检索和下载作品。1999年,国际五大唱片公司起诉Napster,指其涉及侵权歌曲数百万首,要求每支盗版歌曲赔偿10万美元。2000年2月,法院判定Napster败诉。Napster提出上诉,二审依然判其败诉。2002年6月,Napster宣告破产。

9.”All Your Base Are Belong To Us” (2000)

“All your base are belong to us”这句英文是来自1989年日本世嘉发售的电视游戏Zero Wing的开首部分序幕的英文句子。1992年世嘉的欧洲部门将此游戏翻译发售。原句出在Mega Drive版本,在街机版和PC Engine版并没有此问题句子。

在1998年这句话的截图开始在网上流传,2000年已有音乐组合利用此句子开玩笑。但真正让此句子“爆红”的却要靠藉在2001年二月的一轮疯狂改图、GIF动画以及Flash动画热潮。自此,“All your base are belong to us”及各种的改字版本就成为西方网络文化中的一句著名恶搞。

10.第一个社交网络Friendster(2002)

Friendster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之一,成立于2002年,早于Facebook和MySpace等其它知名的社交网站。它是SNS(社交网络服务)鼻祖,在推出之后悄然走红,一直被SNS业界称为全球首家社交网站,此后大批的模仿者破茧而出,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都掀起来了SNS网站热潮。

2002年时网络社交曾红极一时,但是之后在美国很快就失去了优势。从2004年起,Friendster的网站访问量每到夜晚便开始攀升(这时正是亚洲的白天),用户基础向亚洲的转移使这家旧金山的小公司面临着技术和管理上的挑战,那些跨国经营的大公司也会受到这种困扰。到了2004年,该网站的注册人数已经超过了软件可以负载的规模,结果是网站运行速度变得很慢很慢,等竞争对手乘机取而代之。

Friendster目前在有1亿用户,一半以上都是亚洲的用户。2011年7月1日重大改版后再度上线,主打社交游戏。

Friendster的失败可以说是多方面的,除了上面说的用户基础转移、技术问题,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也出现了超越那个年代的问题。

11.《星球大战》的模仿小子(2002)

不是所有的视频原本都希望拿到网上发布,举个例子:加拿大有个叫Ghyslain Raza的小孩,他拍了一段拿着一根高尔夫球杆去模仿《星球大战》人物的舞棍视频。他的本意很纯粹就是为了好玩。结果,这段视频让他的同班同学发现了,然后就把它放到了网上,然后引发了病毒式的传播。截止到2006年11月27日,该视频下载次数已经累计超过9亿次,成为互联网上下载次数最多的视频。Raza开始被人嘲笑和挖苦,他感到沮丧,他的家人开始起诉,不过视频已经在电视上传到了所有的角落。所幸的是,现在Raza已经没事了。

12.疯狂的跳蛙(2003)

这是一个源自瑞典的CGI创造的生物,疯狂的跳蛙角色原本被称作是“让人讨厌的事情”。

“疯狂的青蛙”的创始人是年轻的瑞典小伙子丹尼尔,他尝试用电子音乐模仿发动机嗡嗡作响的声音。随后,这支曲子被一个德国手机铃声网站采用,他们在里面加入了德国电子舞曲和贝斯伴奏,2004年,“疯狂青蛙”的手机铃声被放到网上流传,并在所有年轻人的手机里迅速蔓延,疯狂地流行起来。“疯狂的青蛙”也催生了周边商品和玩具,以及两个电子游戏。

13.假唱的疯狂Numa Numa(2004)

2004年12月6日,来自新泽西州的20岁小伙子Gary Brolsma突发奇想,发明了“Numa Numa Dance”并制作了MV。所谓的” Numa Numa”就是对口型假唱,从此” Numa Numa”开始风靡美国,各种网站和博客争相报道和评论并效仿这种行为。Gary Brolsma的形象也开始出现在美国媒体上,如“ABC’s Good Morning America, NBC’s The Tonight Show and VH1’s Best Week Ever”。但是,据说Gary Brolsma现在的生活并不没有因为一时声名鹊起而快乐,相反更加窘迫和不便。有报道说,他已经拒绝与媒体进行任何方式的联系了,包括电话和文章。中国的“后舍男生”创意也源自于此。

14.雅虎 Answers(2005)

现如今,如果你在网上提问一些英文问题,搜索引擎很可能会带你去雅虎Answers或者维基百科。随着Quora、知乎等问答网站的兴趣,有很多问题你都能找到正解。如果你热爱HTML,那么你不要再从雅虎Answers这个社区获取知识了。

15.匿名互联网评论(2005)

匿名评论可能比Web出现的更早,我已经有一年没这么做了。

现在有些网站已经取消了评论,而有些网站如果你是匿名的方式则无法评论。是的,如果你不登陆名字,你就不该被允许在网上说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16.违背原意的视频前广告(2009)

曾几何时,我们在欣赏视频网站时并没有发现像电视剧播放之前出现的那些广告,而人们选择欣赏互联网视频的一大原因就是无需等待电视上那些没玩没了的广告。视频网站们为了圈住用户,开始时为了防止影响用户体验确实没有加入广告,但没有人是活雷锋,为了盈利,现在几乎所有的视频网站都在开头加入了广告,有的视频哪怕只有几秒钟前面也加入了30多秒的广告。如果视频足够精彩,观众是愿意去熬过那段广告时间的,但像几秒钟的视频前面还加入接近1分钟的广告就说不过去了。

17.病毒传播的典范:《江南style》(2012)

哦~哦~哦,欧巴江南style!鸟叔来了!《江南style》是韩国音乐人PSY的一首K-Pop单曲,它成为互联网历史上第一个点击量超过10亿次的视频,这个作品在发表之后,通过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很快在全世界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并引发了大量的二次创作。

韩国有《江南Style》这样的神曲,而我们中国与之对应的则有《忐忑》,还有《最炫民族风》。这两首歌曲都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是当这样的音乐像病毒一样到处传播时,你会觉得是不是有点太多了。

18.搞多了会烦的哈林摇(2013)

这种视频又是一种经常被复制直到让人开始厌恶的互联网文化。哈林摇(Harlem Shake),即哈莱姆摇摆舞,是一种快速晃动肩膀的舞蹈。因为有些动作下流的关系,在大陆被人们称为屌丝舞。Harlem Shake在YouTube上被疯狂转载之时,中国各地也大势模仿录制Harlem Shake版本,分别有办公室版、健身版、大学版、舞蹈版、夜店版、群星艳舞版、佛大北院版等等,让人啼笑皆非。

中国一则较为流行的哈林摇视频,由上海的网络男性杂志《牛男网》的员工集体制作而成。这部视频被公认为“疯狂屌丝”的作品,在新浪微博上广为流传。

请回复我们,还有哪些你认为是里程碑的事儿,或者这里面对你印象最深的事儿,我会整理出来更新的版本,谢谢大家。

=============广告时间=============

【亮荐】是刘兴亮微信公众号的一个栏目,“亮荐”就是“刘兴亮推荐”的简称,也是“亮剑”的谐音,顾名思义,就是推荐一些好文章,分享好东东。欢迎朋友们推荐,可推荐自己的,也可以推荐别人的。如果同意,我会把推荐者的名字、公众号等信息也会标出。

2014-04-11

在阿里开会之余,应邀来到了位于西溪湿地的“太极禅院”进行午餐。饭前,先参观了一番。

太极禅院是由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与李连杰合建的,是一个以太极为主题,融合有会议服务、餐饮的主题馆。

这里总共分为三个堂,如下图所示。其中,名人堂由李连杰担任堂主,布道堂的堂主由马云担任,精武堂的堂主则是太极传人王西安。

接下里,就该这幅画粉墨登场了。说到这幅画,工作人员的口吻明显也轻松了许多。看来这幅画,不仅是太极禅院的亮点,也是大家的娱乐点。画,就挂在一进门的大厅的最显眼的位置上。

去年12月19日下午,经过63次加价延时,马云的这幅画在来往“淘宝官方拍卖”扎堆落槌,最终拍出了242万余元。这个金额在艺术品拍卖领域并不算多,但对于首次泼墨画画的马云来说,这场半开玩笑式的公益拍卖已算是“天价”成功。

来往此次拍卖最早源于马云“双十二”前在其“江湖情”扎堆里的一次玩笑,当时马云称,如果是双12前扎堆堆友超过10万,就创作一幅“马体墨宝”。马云开玩笑称,如果有人买去,500年后以50亿回购。“江湖情”扎堆双12当天堆友达到了近40万,马云随后兑现诺言,表示将把画作拍卖后捐赠给魔豆宝宝用于公益。

马云这幅画曾引起堆友大吐槽,吐槽这幅画的价格,当然更热闹的是吐槽这幅画的内容。

马云自己并没有说明画的是啥,这一点,马云也是画家风范,画家从不说明自己画的是啥。艺术就是这样,需要观众自己去揣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句流传很广的西方俗语。

那么,马玉的这幅画到底画得是啥,刘兴亮在这里就娱乐一番:

1、马画藤。

但从形状看,貌似画得是枯藤,马云画得枯藤,简称“马画藤”,也就是马云好基友马化腾的名字谐音。这也是最好玩的一种解读。

2、互联网的代表符号“@”

这个解释,也是观其行,思其意。伴随着互连网的迅速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网络时代的代表符号。

3、太极图案

众所周知,马云喜欢太极。尤其是把这幅画作为“太极禅院”的镇院之宝之后。

4、表明阿里的野心

这幅画的漩涡中心为阿里logo类状图,说明马云赋予阿里在业界的中心地位,也说明了马云有“江湖一统”的野心?

5、马云吐槽江湖太乱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战争。互联网这个江湖也不能例外,尤其最近几年,大战不断,乱纷纷。

瞎猜测这么几条,诸君可另行猜测,有好玩的点,记得留言给我。

接下来再发几张太极禅院的图片,其中有一张就是马云作这幅画的地方,最后一张照片是我们当天吃饭的包间,墙全部是用普洱茶砌成的。

2014-04-09

文/刘兴亮

这是我担任阿里举办的电商真人秀“超级赢家”比赛总评委时接受采访的内容,以下是部分节录:

【问】举办这样的活动,您觉得意义在什么地方?选手表现的怎么样?

【刘兴亮】我觉得举办这样的比赛还是很有意义的,在我们业界,也只有阿里有这个实力,也最适合举办这样的比赛。我觉得对整个界业生态的推动是有意义的。希望这样的活动以后多举办。各种形式的,坚持下去。能不能做的好,坚持是很关键的。很多比赛可能搞了一届两届,后面就没有下文了。希望这个活动能长盛不衰的搞下去,给界业带来更多的变化,提供很好的经验。这次比赛,总体上来说,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这样的活动,我们以前没有,大家都是第一次参与,很多选手表述的时候还比较紧张。所以很多人,一来没有这样的经验,二来也没有过去的这些东西给我们一些借鉴,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这个角度为说,我觉得大家表现还是不错的。只是说我们的选手受自己的工作经历、工作经验的一个束缚。因为很多人,他是在一线干活的,真正进行实操层面的。他们实际干活的水平,我相信,他们在这个行业做这么多年。而且能被选上来,参加这样的比赛,能力一定是有的。但很多人呢,我觉得可能在表述方面,表达方面,总结整理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这个比赛,我们要靠嘴,把自己的想法来表述出来。与他平时的实操层面,还是两码事。你操作的很好,你可能表述的不太好。所以这些方面,我们的选手还是有一些差距。而且我们这个比赛,要在非常短的时候内,和一些完全不认识的人组建成一个团队。这个就考验我们选手,他在这种急中生智的场合,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你要快速的磨合,快速的整合。快速的总结我们团队,他不是单兵做战。怎么样整合一个团队的经验。团队的财富,团队的智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非常陌生的客户所要求你实现的任务。

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很多你在平常,水平很高的,参加这样竞赛型的、选秀型的、真人秀节目。表现的不一定很好,不光是我们电商真人秀,我们看电视台很多,他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他那些节目准备更长,我们这些是没有准备的。所以整体来说,我觉得这样的比赛是好的。我们应该多做,在比赛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都是在操作层面的、战术层面的。比方说,选手他太紧张发挥不出来,或者说他的表达能力不是太好,他表达的总让我云里雾里。或者说我们太多的选手,都是在一线操作层面的。不是说管理者,或者高级管理者这样的级别。他可能局限于他具体那个点上出不来。我有一个好的工具我有一个好的手段。能让你流量上去,我就直接这个点上去了。而我们要求我们的选手在品牌层面,在销售额,在品类的排名。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要求。大家更多还是局限在点上,不能够从面上去想问题。

【问】现在很多淘宝的商家,会遇到一个瓶颈。商家卖货卖掉到一定阶段,发现卖货再也卖不上去了,客单价也很难提升,消费者的评价也不高。但是这些商家本身还是有一个很不错的销量。这样的商家,他想往更高的地方走的时候,您觉得他的操作思路应该是什么样的?

【刘兴亮】这个问题,是整个网商领域面临的一个行业性课题。这个课题,不光是电商卖家要研究,阿里集团层面,也要好好研究这个课题。我们网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很多网商各种机缘凑巧,野蛮生长,可能两三年销量就冲过了亿元大关。这个大关在线下要走更长的时间。但冲过这个大关,你要再往下去,就不是这么容易了。我们拿这个案例来说,他前年就过亿了,但去年也只有1.1个亿。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很多卖家面临的一个共同性的话题。当销量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达到天花板了,跨不过去了。有些人觉得跨不过去就跨不去了,反正我的销售额已经过亿了。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你的销售额有天花板,上不去,但你所有的东西都在涨,CPI在涨,员工的工资在涨,物流成本在涨,管理成本在涨,所有的东西都在涨。这意味着你的利润会越来越低,低到一定地步,有可能会被淘汰。阿里这么大的一体系,每年都会有大量新鲜血液进来,这个其实是很残酷的。你不是不进则退,不进则有可能就死了。这是摆在大家面前非常严峻的一个课题。这个无论我们网商还是传统的商家,其实是一样的。最初的阶段,我们要卖产品,在过亿的阶段,我们要卖品牌、卖文化、卖概念,那些才是高级层面的。那些大公司,所谓的巨头,都是按这个级别在迈进的。

现在做的比较好的淘品牌,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因为在这个变化中,为什么说传统商家好过冬,因为他完成第一个阶段积累,通常需要十年以上。而淘品牌,借助阿里这样一个好平台,抓住了时代变化的脚步,到这个风口上,猪都会飞起来。你能做到这个地步,不是说你有多聪明,只是说你碰到了这个好的平台,遇到了好的时间点。快速的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后,对一个企业来说,在第二步第三步就是你的坎。在淘宝上,东西要卖到爆款,有太多的人会这个。但是到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没几个人会。所以说我们整个阿里来说要塑造一个生态体系,要帮助大家去实现。当然更多的责任在卖家,他做为一个主体他要去做。但阿里做为一个生态体系的塑造者,为了格局长远的发展,自己要多考虑,要帮助卖家完成这样的事。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案例也是这样,已经卖到过亿了,但他的品牌搜索很差。就是说,没有几个人是通过品牌搜索来买东西。如果突然一个土豪进来了,愿意砸钱我把竞价排名都做上去。那人家花就上去了,你就挤下来了,消费者对你没有认同感,可替代成本很低。对你没有忠诚度,对你来说你卖的是衣服,对消费者来说,他买的也是衣服。这就是我们完成第一阶段后所面临的课题。我们要想向下一个阶段,各高层面迈进。必须要从品牌层面,文化层面、概念层面,多去考虑。

【问】一些真正意义上的淘品牌,在某种程度上讲已经是品牌的商家,也有发展的问题,是否要往线下发展的问题。有部分商家尝试过线下发展,但不成功。对于这些层级的商家来说,他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有一定的所谓的自己的品牌理念。他要拓展更高层面的量级,还想保持前几年那样的爆发式增长,要拓展自己的零售,要拓展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在考虑要走向线下。基于这样一些商家想发展线下的考虑,您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

【刘兴亮】这又是一个另外的课题。当你一个大卖家,过去看上去没有做太多的工作,销量也会往上嗖嗖的涨。这个现象,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吃用户红利。意思就是说,可能你什么都没有做,但你的用户在涨,你的销量也就跟着涨。你在享受用户红利,在享受网购的用户在增长的过程中,给你带来的好处。这就是我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但用户红利他是有限的。涨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一定是缓慢增长。这时候卖家注意到过去那套不行了,我如果不做太多事的话,我的营业额就长不上去了。这时候有的商家就会想,涨不上去怎么办,我是不是去开线下的店去?我不能说这种想法一定是错的,但对于大多数商家来讲,这个想法是有问题的。

一个传统品牌,可能做了几十年,才达到一个十亿的销量。为什么你做了几年就达到一个十亿的销量呢?你明白你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就好象龟兔赛跑一样。如果说兔子不犯错误的话,那龟兔赛跑,兔子永远会赢乌龟的,乌龟永远赶不上兔子。那是在陆地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换一个条件,换一个平台,如果到水里呢。那乌龟就游的快了,就会追上兔子。我们的淘品牌也是这样的。为什么说你在短短的几年内,能达到十亿这样的规模。就因为你换了一个平台。这个时候,如果你再想回到陆地上。你觉得这个水里游的够快了,我想再到陆地上跟人竞争。乌龟回到陆地上,你依旧跑不过兔子啊。兔子为什么跑得快,因为他在陆地上进化的很好啊。他跑得快是几千年的事情了。你乌龟在陆地上跑得慢也是几千年的事情了。就拿我们一个很知名的电商品牌,手机行业的小米这样,他为什么能够成功呢,他就没有开线下店。他完全是在网上销售,如果他也走线下去开店,他也走传统经销体系,我有区域代理,省代、市级代理。那你觉得你能干得过人家,在这个代理体系做了这么多年的那么些国产手机吗?

所以我们淘品牌也是这样的,你想去开店跟人竞争,我觉得这个想法是不可取的。更可取的一定是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再精耕细做。再去在你的优势领域里面,再想办法去扩张。在你的优势领域,品类的扩展。还是在你的用户里进行年龄层次的拓展。这都是可以去考虑的。而不再是去做线下店。你去线下开个店,要考虑装修风格,要考虑如何堆放,你能干过开了几十年线下店的人吗?你可以去实地看一下。网商和那些线下开了几十年店的人,光从表面来看都能看出差距。为什么拿自己短处去跟别人长处去拼呢。这永远是一种最愚蠢的行为。你要把自己的长处弄的更长,这才是可取之道。

2014-04-01

文/刘兴亮

【亮导读】投来投去都是人情。之前组建菜鸟物流时,银泰投资了16亿,成为菜鸟物流的第二大股东,帮了一把阿里。现在,阿里又投一把银泰,算是投桃报李。但是,人情的归人情,商业的归商业。这53.7亿的背后,又是个什么样的商业逻辑呢?

这两天的网络流行语是“周一见”,突然之间火的一塌糊涂。等到了周一,果然是文章和马伊琍的感情纠葛,但马伊琍的一句“且行且珍惜”让这事更加朴朔迷离。

这个周一,文章和姚笛最后能否在一起,结局尚不明朗,但阿里巴巴和银泰,却是真真切切的在一起了。在一起的费用,是53.7亿港币。

周一上午,阿里巴巴集团与银泰商业集团共同宣布,阿里集团将以53.7亿元港币对银泰商业进行战略投资。双方将打通线上线下的未来商业基础设施体系,并将组建合资公司。在本次合作中,阿里集团将以认购银泰商业新股及可转换债券的方式进行投资,总投资额53.7亿元港币。交易完成后,阿里集团将持有银泰商业9.9%的股份及总额约37.1亿元港币的可转换债券。双方约定在未来三年内,在相关法律法规许可的前提下,阿里集团可将可转换债券转换为银泰商业的普通股股份,从而使得阿里集团最终在银泰商业的持股比例不低于25%。

阿里和银泰在一起,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事说来也简单,其实投来投去都是人情。之前组建菜鸟物流时,银泰投资了16亿,成为菜鸟物流的第二大股东,帮了一把阿里。现在,阿里又投一把银泰,算是投桃报李。

但是,人情的归人情,商业的归商业。这53.7亿的背后,又是个什么样的商业逻辑呢?

首先,双方真正打通线上线下。阿里集团的资源(支付体系、B2B和C2C的平台经验、会员体系、商品SKU体系、物流体系、庞大的流量),银泰的优势(约750万个商品的商品数据库体系,超150万名会员的会员体系,36家门店、品牌商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对接后,这些数据和资源全面打通,真正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

这个线上线下,对于双方来说都很重要。对于阿里来说,正在上市的当口,急需要新的概念,新的亮点。线上的阿里已经足够强大,猛增亮点的可能性不太大,而广袤的线下,则有太多故事可讲。对于银泰来说,这是“被革命”和“自我革命”的问题。面对互联网这场革命,所有的传统企业都必须面对。坐等,很可能就是被革命;自己动手,则是自我革命。银泰选择了后者。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双方还将通过合资公司的形式,来打造一套线上零售与线下门店打通的基础设施体系。这套体系将对所有零售企业、百货卖场开放,帮助实体经济更好与互联网经济的融合。这等于阿里和银泰建造了一个O2O的生态体系,他们做了水电煤的工作,其他的合伙做伴进来直接使用就好。

第三,除了钱之外,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大数据”的威力。

大数据威力的第一步就是商品库的“数据化”。商品库的“数据化”是什么意思呢?在商品库没有做到数据化的时候,零售商的商品信息,不管是线上、线下,甚至有的各个分店之间,它信息是不通的。你去逛店,一个店就那么大,能摆的东西就那么多,它能有几个SKU?如果商品库完全的数据化了,导购员通过手中的导购工具连接数据库,从这个点,其实可以让你看到所有的SKU,不管是它在哪里的货,你逛店,跟你上网店,信息一样是通着的。这可以让零售商摆脱店面大小的限制。

比如你买衣服的时候,正好没有你要的号了,现在的导购会说,你再逛逛,我从别的店给你调货,或者是你先付钱,明天你再来拿。而商品库数据化之后,可以做到分布式调货,从离你家最近的那个仓库,直接把货快递到你家,也许你逛街回家,晚上衣服就到了。

此外,大数据还能防止传统商业生态体系下最头痛的串货问题。为什么有所谓渠道商的串货?因为各地指导价不一样,当然有人从中牟利,这也是品牌商很头疼的一点,会把销售体系做乱掉,你并不知道在市面上销售的货都是哪里来的。但如果是实现了商品库的全面数据化,你可以很清楚知道货物的流向,被什么人买走了。

而且,“会员体系”打通后,阿里的大数据就更好发挥用场了。原来商家并不知道买我货的人是谁,住在那儿,喜欢什么,还买过什么,但如果跟天猫的会员体系,还有支付宝的账户体系打通,现在可以做到精准营销。根据会员信息,可以帮助商家开店选址,可以帮助选品,可以帮助确定几楼卖什么,甚至导购员可以跟你说,上次您买过一条什么样的裙子,正好来了一双很配它的鞋,要不要看一下。

这些,就是隐藏在53.7亿港币背后的商业逻辑。就好像发布会背板中,阿里和银泰的LOGO中间,用的不是“+”号,而是“x”号一样,意味深长。(刘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