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4-10-31

by 刘兴亮(互联网时代精彩解读,点击标题下名字可关注 )

互联网发展了20多年,“随风潜入夜”般的改变着这个时代,最先改变的是工作方式,再到个人娱乐,最后是生活方式。互联网的脚步匆匆,一路走一路改变着,不知疲倦。最近这一轮对生活方式的改变,互联网新经济又体现出新的特点。

那么问题来了,互联网新经济哪个强?这个新特点又是什么呢?简单点说,就是从拥有型消费到享用型消费,或者说从拥有经济到享用经济。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次的改变是影响最大的一次,没有之一。

先从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吃穿住行举几个例子:

1、Uber,改变了出行方式。

未来有一天,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不需要买车了,想开车的时候租一辆,让人送到指定地点即可。这个话猛一听,绝大多数人一定会觉得是危言耸听,是扯淡的事。

我们可以仔细算算,比如我的车,此刻正在车库里停着。有机构统计,中国一辆车平均一年有效行驶时长是400个小时,你买一辆车,你辛辛苦苦的摇号、买车、买保险,辛辛苦苦之后,结果你只用了5%,剩下的时间还要为停车付出成本,这个就说明通过拥有型经济浪费太大,这种浪费不仅仅是金钱的浪费,也让我们整个生态系统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这是工业时代的问题。工业时代文明带来巨大的问题,就是通过大规模生产可以让大家拥有,然后就不管了。

2、Sonos,改变了听音乐的方式。

可以先做个小调查,最近半年,你买过CD吗?最近的几次演讲,我做这个调查时,比例通常是个位数。

从黑胶时代到录音机时代,是一次大的跨越,让音乐从小众走向大众,走入千家万户。再到随声听、CD机的时代,音乐脱离了固定场所,可以随时随地去聆听。再后来,随着乔布斯发布了“可以装在口袋里的1000首歌”的iPod,又迈入了数字音乐的时代。

上述的所有的这些时代,其实你都在拥有音乐,不管是黑胶、磁带、CD,还是下载在iPod里的歌,那都是我的歌,我拥有的歌。比如像2002年诞生于加州的SONOS,一直推动的是流媒体音乐,或者叫云音乐。在手机上打开应用 Sonos Controller,选择你想听的音乐,比如与 SONOS 合作的众多在线音乐应用中的任何一个,点击想听的音乐,然后音乐就充满了房间。在这里,你不拥有任何音乐,可是当你想要的时候,音乐就会即时出现。

3、Airbnb,改变了旅行住宿的方式。

在Airbnb,人们可以发布和预订世界各地的独特房源。Airbnb改变世界的方式在于,成功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分享经济,闲置的房产竟然可以利用技术在网上进行租售。

Airbnb的逻辑应该是:有空闲的房子可以出租,就可以提高闲置房子利用率从而获得最大收益。因为美国人通常会有较长的假期,比如去欧洲旅行一个月,就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不仅可以免去诸如漏水等打理房子的麻烦,还可以获得一笔收入,甚至可以抵消自己在欧洲旅行的住宿费用。

4、Rent the Runway,改变了穿衣方式。

英国女王去美国访问,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为表示欢迎的诚意,专门租了一套燕尾服,参加欢迎盛典。《福布斯》杂志报道,85%参加奥巴马第二次总统就职典礼的女性光顾了美国在线租赁时装和饰品网站“Rent the Runway”,租来的自己的礼服。在这家网站租一件高档名牌礼服或饰品,花费不多,却可以在重要场合让自己光彩照人,比花数倍价钱买一件用不了几次的礼服或饰品划算得多。

Uber、Sonos、Airbnb以及Rent the Runway,都是目前全球最潮的享用型消费的代表,或者说是享用经济的代表。

享用型消费和拥有型消费有着本质区别。拥有型消费的模式下,由于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拥有,因此消费者更关注的是所购买的商品是否可以代表自己的身份。由此形成的对产品外观形象的格外关注,对豪华和气派的热情追求,以及对别人反应的特别在意,就顺理成章了。以享用为动机的消费者,更多的表现出实用主义的消费观,更在意产品的使用功能。因此,对产品的内在品质的关注,讲究实用和舒适,注重自我感受而不是他人的感受,同样理所当然。

“共享经济是大势所趋。我认为这并非小打小闹。”谷歌风险投资基金合伙人、已经投资了两家汽车共享网站RelayRides和Sidecar的乔·克劳斯(Joe Kraus)说,“人们出于经济、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原因接受了共享经济。通过使这种共享像所有权一样便利,企业正在目睹一场重大的转变。”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正如YouTube对电视和主流媒体的影响,Kindle对出版行业的影响,共享经济颠覆了企业所有与个人消费的产业模式,使每个人都可以同时成为消费者和生产者,而后者提供了产生收入的潜力。

车是不是你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的时候有车开就行了;音乐是不是你拥有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音乐的乐趣。不需要拥有,只需要享用,这是一个趋势。

享用,就够了。‍

互联网发展了20多年,“随风潜入夜”般的改变着这个时代,最先改变的是工作方式,再到个人娱乐,最后是生活方式。互联网的脚步匆匆,一路走一路改变着,不知疲倦。最近这一轮对生活方式的改变,互联网新经济又体现出新的特点。

那么问题来了,互联网新经济哪个强?这个新特点又是什么呢?简单点说,就是从拥有型消费到享用型消费,或者说从拥有经济到享用经济。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次的改变是影响最大的一次,没有之一。

先从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吃穿住行举几个例子:

1、Uber,改变了出行方式。

未来有一天,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不需要买车了,想开车的时候租一辆,让人送到指定地点即可。这个话猛一听,绝大多数人一定会觉得是危言耸听,是扯淡的事。

我们可以仔细算算,比如我的车,此刻正在车库里停着。有机构统计,中国一辆车平均一年有效行驶时长是400个小时,你买一辆车,你辛辛苦苦的摇号、买车、买保险,辛辛苦苦之后,结果你只用了5%,剩下的时间还要为停车付出成本,这个就说明通过拥有型经济浪费太大,这种浪费不仅仅是金钱的浪费,也让我们整个生态系统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这是工业时代的问题。工业时代文明带来巨大的问题,就是通过大规模生产可以让大家拥有,然后就不管了。

2、Sonos,改变了听音乐的方式。

可以先做个小调查,最近半年,你买过CD吗?最近的几次演讲,我做这个调查时,比例通常是个位数。

从黑胶时代到录音机时代,是一次大的跨越,让音乐从小众走向大众,走入千家万户。再到随声听、CD机的时代,音乐脱离了固定场所,可以随时随地去聆听。再后来,随着乔布斯发布了“可以装在口袋里的1000首歌”的iPod,又迈入了数字音乐的时代。

上述的所有的这些时代,其实你都在拥有音乐,不管是黑胶、磁带、CD,还是下载在iPod里的歌,那都是我的歌,我拥有的歌。比如像2002年诞生于加州的SONOS,一直推动的是流媒体音乐,或者叫云音乐。在手机上打开应用 Sonos Controller,选择你想听的音乐,比如与 SONOS 合作的众多在线音乐应用中的任何一个,点击想听的音乐,然后音乐就充满了房间。在这里,你不拥有任何音乐,可是当你想要的时候,音乐就会即时出现。

3、Airbnb,改变了旅行住宿的方式。

在Airbnb,人们可以发布和预订世界各地的独特房源。Airbnb改变世界的方式在于,成功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分享经济,闲置的房产竟然可以利用技术在网上进行租售。

Airbnb的逻辑应该是:有空闲的房子可以出租,就可以提高闲置房子利用率从而获得最大收益。因为美国人通常会有较长的假期,比如去欧洲旅行一个月,就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不仅可以免去诸如漏水等打理房子的麻烦,还可以获得一笔收入,甚至可以抵消自己在欧洲旅行的住宿费用。

4、Rent the Runway,改变了穿衣方式。

英国女王去美国访问,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为表示欢迎的诚意,专门租了一套燕尾服,参加欢迎盛典。《福布斯》杂志报道,85%参加奥巴马第二次总统就职典礼的女性光顾了美国在线租赁时装和饰品网站“Rent the Runway”,租来的自己的礼服。在这家网站租一件高档名牌礼服或饰品,花费不多,却可以在重要场合让自己光彩照人,比花数倍价钱买一件用不了几次的礼服或饰品划算得多。

Uber、Sonos、Airbnb以及Rent the Runway,都是目前全球最潮的享用型消费的代表,或者说是享用经济的代表。

享用型消费和拥有型消费有着本质区别。拥有型消费的模式下,由于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拥有,因此消费者更关注的是所购买的商品是否可以代表自己的身份。由此形成的对产品外观形象的格外关注,对豪华和气派的热情追求,以及对别人反应的特别在意,就顺理成章了。以享用为动机的消费者,更多的表现出实用主义的消费观,更在意产品的使用功能。因此,对产品的内在品质的关注,讲究实用和舒适,注重自我感受而不是他人的感受,同样理所当然。

“共享经济是大势所趋。我认为这并非小打小闹。”谷歌风险投资基金合伙人、已经投资了两家汽车共享网站RelayRides和Sidecar的乔·克劳斯(Joe Kraus)说,“人们出于经济、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原因接受了共享经济。通过使这种共享像所有权一样便利,企业正在目睹一场重大的转变。”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正如YouTube对电视和主流媒体的影响,Kindle对出版行业的影响,共享经济颠覆了企业所有与个人消费的产业模式,使每个人都可以同时成为消费者和生产者,而后者提供了产生收入的潜力。

车是不是你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的时候有车开就行了;音乐是不是你拥有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音乐的乐趣。不需要拥有,只需要享用,这是一个趋势。

享用,就够了。‍

2014-10-27

据《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有熟知内情的消息人士透露,今年截至目前为止苹果公司iTunesStore商店的销售额已经下降了14%,比去年同期的表现更差,当时苹果公司来自于音乐下载服务的全球营收下降2.1%。

再联想到早前的那场苹果发布会,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iPhone6、iPhone6 Plus、Apple Watch以及ApplePay,大多数人没有注意到的是,iPod Classic的正式停售,从此在苹果官方渠道就无法购买到这款经典产品了。

iPod iTunes,对于苹果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苹果即将“腐烂”之季,是iPodiTunes模式拯救了其生命,iPod革了Sony等便携CD、带式随身听的命,iTunes革了传统磁带、CD唱片物理销售的命,iPodiTunes则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音乐消费潮流:便携 时尚 保真 大容量 在线售买。

正是iPod iTunes,给苹果树立了根深蒂固的颠覆者的形象,而音乐行业,也是苹果颠覆的第一个行业。

然而现在,对于苹果来说,曾经的颠覆者,也正在被颠覆着。曾经的核武器iPodiTunes,一个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个不断的下滑。

新时代掩去了旧时代的痕迹,在iPhone6大卖的盛大的欢声中,在对Apple Pay尖叫的高分贝里,iPodClassic退出了舞台,坊间也早有传言说它将停产。但当这个时刻最终来临时,还是不可避免地击碎了许多人的心。那是因为,如今苹果的荣光都是从iPod开始的。

时光闪回到17年前,苹果是一个濒死的巨人。许多人认为它不过是又一个被时代潮流淘汰的公司。一度被排挤离开的乔布斯重新回到了掌舵的位置,“我们到底怎样才能促进Mac的销量呢?”公司的中高层都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

软件工程师们想到了音乐。当时,Napster正在掀起数字音乐的风潮,它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年轻人接收音乐的方式。苹果决定开发一款新的Mac专用数字音乐管理软件,跟上新的潮流。于是他们从一间小公司买来一个叫SoundJamMP的程序,并挖来他们的主程序员杰夫·罗宾。最后,SoundJam MP改装升级成了iTunes。

2001年发布了iPod,2003年上线了iTunes,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苹果在乔布斯的带领下力排众议,从无到有一手创建起了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数字音乐帝国。

但是,这个模式已经遭遇相比此前更巨大的挑战,其中包括来自诸如Spotify和Pandora这些新兴服务的挑战,以及传统“订阅”模式的逆袭。

当苹果在当时最知名音乐分享服务Napster的笼罩之下推出iTunes时,外界就希望这一服务能够彻底终结数字音乐领域的版权问题,并为未来的数字音乐下载构造一个大致框架。当时的数字音乐领域正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局面,但iTunes的出现为唱片发行商提供了一个全新营收渠道,同时也在理论上解决了可能出现的隐私问题,所以该服务得以在当时迅速蹿红。

今天,这一使命已经完成。虽然一度推动数字音乐市场发展的音乐下载业务,仍然占据强势地位,但移动客户端的在线播放日渐成为主流。而以在线播放为主体的流媒体服务,也将成为这一市场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业务。近两年来,流媒体音乐服务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预计流媒体音乐业务的营收占比将从2013年的23%增长到2018年的37%。

颠覆者苹果,辉煌地成就了数字音乐下载的时代。苹果被颠覆,尴尬地开启了流媒体音乐的时代。这一切,都是以音乐的名义。

至少在未来五年,在音乐领域,不以流媒体为主要模式的业务,那将都是耍流氓。

2014-10-21

晚上酒局,有两个朋友让我很感慨。其中一个从成都来京领个奖项,已有数年未曾见面,问起他开的那家书店,才得知早已关门。想当年,“三一书店”这个字号,在成都那就是一个符号,文艺青年趋之若鹜。另一个是我的发小,虽然我们都在北京,但一年见不了几次面,大多是沾聚会的光。

朋友书店的凋零,皆因当当亚马逊等网上书店的冲击;发小与我见面甚少,只因很多事情通过微信沟通就搞定了。

这些结果,都是那个叫做“互联网”的怪兽带来的。前一个朋友,是这头怪兽对于传统商业体系的冲击;后一个朋友,是这头怪兽对于生活方式的冲击,让“朋友变成了网友”。君不见:聊天软件兴起以后,走家串户少了;电子商务兴起后,实体销售度日如年;网络媒体出现后,传统媒体半死不活;网络阅读兴起后,传统文学死了……

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是到目前唯一一个可以与蒸汽机并列的伟大发明。蒸汽机让世界进入工业时代,而互联网让世界迈进信息化时代的门坎。20世纪中叶,那些互联网的发明者,并未预见到他们仅仅将两台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行为,会给带来社会性的变革。

截至2014年9月,全球共有69家千亿美元以上市值的超级公司,主要分布在美、欧、中三大经济体。尤其是美国,以33家之多占到超级公司总数的将近一半。工业革命发源地的欧洲,紧随其后,占据21席——不过大多是制造业企业,而没有一家IT、互联网行业的新经济企业跻身这一“超级俱乐部”。排在第三位的中国,有9家大鳄跻身千亿美元市值,除了台湾的台积电,其余8家大陆企业中,6家为央企巨头——中移动、中石油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另两家则是互联网“新贵”,腾讯和阿里巴巴。

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样的超级公司图谱,是全球经济竞争力的缩影与投射。比如欧洲,过千亿市值企业名单中,先进制造业(汽车、机械、生物医药制造等)占据较大比例。例如德国大众、戴姆勒、西门子、法国赛诺菲集团、瑞士诺华、英国葛兰素史克等。欧洲作为工业革命革命的发源地,其先进制造业一直引领全球制造业风潮,是真正强大的“高价值制造”级别的世界工厂。然而遗憾的是,欧洲千亿市值上市公司中,无一家IT企业。Internet无国界,美国互联网已经主宰欧美互联网领域,欧洲航海时代的荣光似乎已经渐行渐远。

细细琢磨,美、欧、中三大经济体很值得玩味。美国之所以强大,正是因为他在工业革命和互联网革命中都抓住了机会,而欧洲虽然最早抓住了工业革命的机会,但在互联网革命中却有些落寞。而中国市场则更是奇葩,错过了工业革命,于是把互联网革命作为稻草。

那么问题来了,互联网技术哪家强?互联网革命,我们准备好了吗?应该怎样应对互联网对传统领域的颠覆?

大多数人在互联网时代来袭之初,仅仅用一个类似于对待电台、电视或者手机这类的新生事物来看待它,没有意识到它将带来的革命性。于是在这过程中,产生了种种唏嘘。后来逐渐地才发现一些传统的事物正在萧条,或者直接被互联网创造出的虚拟模式替代。

梦想催生的历史变革是可怕的,互联网,就是源于人类冲破时间空间的分享交流欲望,与消除传统地位、特权的梦想。第一次计算机与计算机的交流仅仅是传输“LOGIN”这个单词,而如今,人们可以用网络代替原来的除触觉外的一切交流,构建起一个与现实社会互相支配的网络社会。正如互联网之父罗伯特·泰勒所言“无论你身在何处,你都在网上”。

似乎以往的事物像一座座毫无防备的城,一个接一个被“攻陷”,慌乱和不知所措油然而生。恍惚间,我们才发现,周围的书店渐渐的少了,周围的照相馆慢慢的少了,周围的CD店渐渐的美乐……我们已经记不清,上一次发电报是猴年,上一次去实体店买软件是马月……

在这大更替“运动”的背后,不是“互联网猛如虎”而是我们没做好准备。不光是普通人没做好准备,就连那些互联网的革命者也没有做好准备。马云马化腾这二马都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过,公司的发展超出了他们的想像,很多是还没有精心准备就仓促上马的。

人类为迎接工业革命准备了几千年,然而为同等级别的互联网革命却未曾做过像样的准备……不管你是否已经准备好,这头互联网怪兽的翅膀已经挥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