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5-06-17

记得刚入行做市场时,接受到的是前辈们这样的教育:公开场合尽量不能提及竞争对手,尤其禁止指名道姓的提及,发布会这样的正式场合更是要严格禁止。

入行愈久,目睹了太多的商战,一次次的大跌眼镜,比如3Q大战,比如正在发生的小米乐视撕战。这不由得让我越来越疑惑,前辈们的教育是否正确?我该去问谁呢?

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那些前辈们,有的仍然在行业里奋战着,有的已经归隐山林,有的甚至已经驾鹤西去。驾鹤西去者,已无法再问;归隐山林者,已无心打扰;仍旧浴血奋战者,已无需再问,因为行动证明了一切。

当年,以提及对手为耻;现在,以提及对手为荣。当年,以辱骂对手为耻,现在,以辱骂对手为荣。一切,都变了。

五年前的3Q大战,恶劣在于胁迫用户,强迫用户二选一。五年后的小米乐视撕战,恶劣在于用发布会的方式来做空、打击甚至辱骂对手,惊现“无耻”“至贱”等词。

小米和乐视这两天先后召开的专门针对对方的发布会是撕逼大战的高潮,再来看看起因和导火索。

两年之前,两家本来井水不犯河水。一家是视频网站,一家是卖手机的。再后来,一家不满足于只是个视频网站,一家不满足只是个卖手机的,一不小心,生活就有了交集,精彩生活从此开始。

如果只是一家视频网站,乐视就很尴尬,因为只能做个小弟弟,躲在大哥优酷土豆爱奇艺阴影下生活的小弟弟,而且这个小弟弟还被标上了“奇葩”的标签。还好,乐视有奇人,奇人乃我的同乡贾跃亭,寄出奇招“超级电视”,并以此鼓捣出“生态”一词,于是乐视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股价扶摇直上,市值才能超越那些老大哥。

如果只是一家卖手机的公司,小米也到不了400多亿美金的估值。为了支撑这个估值,小米要做“生态”,更要寻找除了手机之外的产品线,于是平板电脑、移动电源、手环、路由器、摄像机、体重计、血压计、空气净化器、插座、灯泡等产品一一上马,对了,还有电视。

这就是故事的起因。如果故事仅仅到了这儿,就太不上精彩了,双方即使有点摩擦,充其量也是擦枪走火的范畴。

故事的导火索是由双方的老大共同点燃的。4月14日,乐视老大贾跃亭率先登场,发布超级手机。在创新乏力的情况下,调侃、挖苦和打击竞争对手就成为发布会的主要内容,首当其冲的就是苹果和小米。尤其是小米,乐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直指“性价比”,用乐视的1499来对飚小米的2499。后来更是剑指小米的主要利润来源“规模经济”,号称要把随着量的上升成本价降下来的部分让利给消费者。

这是小米的命脉,小米已经不是当年的小米,靠打价格战起家的小米已经打不起价格战了,因为规模的原因。

接下来,6月10日,小米老大雷军登场。小米电视的媒体沟通会上,雷军公布了小米电视内容合作伙伴的视频内容与终端播放平台总体数据,并表示小米与国内前12家视频网站的10家达成合作,小米电视内容比友商(乐视)多一倍,且免年费。

这也是乐视的命脉,内容+电视,是这个迅速崛起的帝国的基石,不容他人撼动。

可是小米偏要撼动。一来是被乐视之前捅了一刀,虽然伤势不重,但很不爽。更重要的是,小米要补齐自己内容的短板,更要寻找手机之后最重要的那条生产线,就像苹果这几年一直对AppleTV寄予厚望一样。

于是,高潮上演,一片哗然。

中国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商战的底线也在高速下滑。小米乐视撕战,可谓在3Q大战后又创新低。小米和乐视,都有做BAT之外第二阵营领头羊的资质和欲望,但如此商战,能赢得尊重吗?

2015-06-11

作者:刘兴亮(微信公众号:liu_xingliang)

下一步,全球大集市是大势所趋。这个大势的驱动力,就是跨境电商。正如马云所说,尤其是中小企业,将更需要这个平台。就好像我们小时候的集市,主力就是中小商贩。

6月9日,马云在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刊登名为“中国将成为美国中小企业的下一个希望”的公开信。信中马云首度介绍了阿里巴巴的美国战略——帮助美国中小企业链接入全球电商生态,以及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马云指出,“阿里的美国战略非常简单和清晰:我们要帮助尽可能多的美国创业者,男性和女性的中小企业家,各种规模的品牌和公司,帮助他们的产品向不断增长的中国消费阶层销售。这会让中国消费者获得他们想购买的美国产品,同时,也在美国创造就业,增加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文中还指出,“阿里巴巴创于中国,为世界而生。现在正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大好时机,把西方的中小企业和东方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连接起来。”

自从阿里在美国上市后,跨境电商的理念就没有离开过马云的嘴边,尤其是他出现在美国的时候。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关系到阿里的未来。

众所周知,电商已经成为一个传统行业,尤其是连我们村里的一个卖枣的,都开了天猫旗舰店的时候。作为一个传统产业,增速就不能和总理所说的那个“互联网+”相匹配了。所以,天猫啊淘宝啊,能够享受到的红利越来越少,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于是,跨境电商就挂在了马云的嘴边。

当马云说到“中国将成为美国中小企业的下一个希望”时,我立马想到的就是小时候镇子上的那个集市。

小时候家住农村,没什么娱乐,小镇上逢一逢五的集会就成为最大的娱乐。那时候的娱乐和今天的娱乐概念不同,在集会上,娱乐就是可以享受到很多平时见不到或很少见到的东西。买东西的和卖东西的,都是镇上和附近村子里的人。

我上次回老家时,专门去赶了一次集,集市依旧还在,但早不复当年的盛况了。娱乐的概念早就没有了,因为农村都已经会网购了,已经不存在“平时见不到的东西”了。

这一切的变化,都是拜托于电商的发展。过去,逛集市只能看到附近的小商贩去县城批发来的东西,最远最远也就是个别商贩从省城拉回来的。对于那些小商贩,这个集市也是他们最大的平台。这情况,现在都变成“旧时王谢堂前燕”了。

电商的高速发展,把整个中国都变成了一个大集市了。但是,全球大集市还没有形成。你看,那些个出国旅行的人,回国的时候总是大包小包的,满满当当都是采购的战利品。这其实和小时候逛集市归来的感觉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可是与此同时,那么多的海淘啊代购啊之类的业务,已经“千树万树梨花开”了。

所以,下一步,全球大集市是大势所趋。这一大势的驱动力,就是跨境电商。正如马云所说,尤其是中小企业更需要这个平台。就好像小时候的那个集市,主力就是中小商贩。

全球大集市若果,就面临着新一轮的市场瓜分。谁来瓜分呢?结论是:小国无大电商。大型电商只能首先产生在一个具有庞大网络用户和消费实力的统一大市场经济体内,如中国的阿里巴巴,美国的亚马逊和eBay。

全球大集市呼之欲出,那是新的娱乐。这种娱乐,不用再逢一或逢五了。

作者:刘兴亮(微信公众号:liu_xingliang)

下一步,全球大集市是大势所趋。这个大势的驱动力,就是跨境电商。正如马云所说,尤其是中小企业,将更需要这个平台。就好像我们小时候的集市,主力就是中小商贩。

6月9日,马云在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刊登名为“中国将成为美国中小企业的下一个希望”的公开信。信中马云首度介绍了阿里巴巴的美国战略——帮助美国中小企业链接入全球电商生态,以及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马云指出,“阿里的美国战略非常简单和清晰:我们要帮助尽可能多的美国创业者,男性和女性的中小企业家,各种规模的品牌和公司,帮助他们的产品向不断增长的中国消费阶层销售。这会让中国消费者获得他们想购买的美国产品,同时,也在美国创造就业,增加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文中还指出,“阿里巴巴创于中国,为世界而生。现在正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大好时机,把西方的中小企业和东方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连接起来。”

自从阿里在美国上市后,跨境电商的理念就没有离开过马云的嘴边,尤其是他出现在美国的时候。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关系到阿里的未来。

众所周知,电商已经成为一个传统行业,尤其是连我们村里的一个卖枣的,都开了天猫旗舰店的时候。作为一个传统产业,增速就不能和总理所说的那个“互联网+”相匹配了。所以,天猫啊淘宝啊,能够享受到的红利越来越少,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于是,跨境电商就挂在了马云的嘴边。

当马云说到“中国将成为美国中小企业的下一个希望”时,我立马想到的就是小时候镇子上的那个集市。

小时候家住农村,没什么娱乐,小镇上逢一逢五的集会就成为最大的娱乐。那时候的娱乐和今天的娱乐概念不同,在集会上,娱乐就是可以享受到很多平时见不到或很少见到的东西。买东西的和卖东西的,都是镇上和附近村子里的人。

我上次回老家时,专门去赶了一次集,集市依旧还在,但早不复当年的盛况了。娱乐的概念早就没有了,因为农村都已经会网购了,已经不存在“平时见不到的东西”了。

这一切的变化,都是拜托于电商的发展。过去,逛集市只能看到附近的小商贩去县城批发来的东西,最远最远也就是个别商贩从省城拉回来的。对于那些小商贩,这个集市也是他们最大的平台。这情况,现在都变成“旧时王谢堂前燕”了。

电商的高速发展,把整个中国都变成了一个大集市了。但是,全球大集市还没有形成。你看,那些个出国旅行的人,回国的时候总是大包小包的,满满当当都是采购的战利品。这其实和小时候逛集市归来的感觉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可是与此同时,那么多的海淘啊代购啊之类的业务,已经“千树万树梨花开”了。

所以,下一步,全球大集市是大势所趋。这一大势的驱动力,就是跨境电商。正如马云所说,尤其是中小企业更需要这个平台。就好像小时候的那个集市,主力就是中小商贩。

全球大集市若果,就面临着新一轮的市场瓜分。谁来瓜分呢?结论是:小国无大电商。大型电商只能首先产生在一个具有庞大网络用户和消费实力的统一大市场经济体内,如中国的阿里巴巴,美国的亚马逊和eBay。

全球大集市呼之欲出,那是新的娱乐。这种娱乐,不用再逢一或逢五了。

2015-06-10

作者:刘兴亮

2015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2015)在旧金山召开。不出意外,此次WWDC仍然延续了系统更新为主的传统,并未发布新的硬件产品。

史无前例的,苹果拥有了三个操作系统,分别是iOS、OS X以及Watch OS。其中,WatchOS是本次开发者大会上的一个重头戏,新版WatchOS 2将为Apple Watch带来更多原生应用。地球人已经挡不住苹果的野心了,我们有理由相信,还会有第四个OS,第五个……除了OS之外,苹果还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准备大有作为,奋力开疆拓土:开发语言、移动支付、地图应用、音乐订阅、媒体内容聚合等等领域,正在全面发力,或继续领跑,或迎头赶上,凭借人工智能的进一步提升和在个人电脑、移动终端的应用。

当然,要说到今年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最亮的那颗星,还是最后那个有乔布斯风格的“OneMore thing”:新推出了具有音乐社交功能的Apple Music应用。

说到,Apple Music,就必须先说说音乐对于苹果公司,到底意味着什么。

说到音乐,尤其是数字音乐,很多立马会想起iPod+iTunes。在苹果即将“腐烂”之季,正是iPod+iTunes模式拯救了其生命,iPod革了Sony等便携CD、带式随身听的命,iTunes革了传统磁带、CD唱片物理销售的命,iPod+iTunes则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音乐消费潮流:便携、时尚、保真、大容量、在线售买。

正是iPod iTunes,给苹果树立了根深蒂固的颠覆者的形象,而音乐行业,也是乔布斯颠覆的第一个行业。

时光闪回到17年前,苹果是一个濒死的巨人。许多人认为它不过是又一个被时代潮流淘汰的公司。一度被排挤离开的乔布斯重新回到了掌舵的位置,“我们到底怎样才能促进Mac的销量呢?”公司的中高层都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

软件工程师们想到了音乐。当时,Napster正在掀起数字音乐的风潮,它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年轻人接收音乐的方式。苹果决定开发一款新的Mac专用数字音乐管理软件,跟上新的潮流。于是他们从一间小公司买来一个叫SoundJamMP的程序,并挖来他们的主程序员杰夫·罗宾。最后,SoundJam MP改装升级成了iTunes。

2001年发布了iPod,2003年上线了iTunes,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苹果在乔布斯的带领下力排众议,从无到有一手创建起了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数字音乐帝国。

但是,这个模式已经遭遇相比此前更巨大的挑战,其中包括来自诸如Spotify和Pandora这些新兴服务的挑战,以及传统“订阅”模式的逆袭。

当苹果在当时最知名音乐分享服务Napster的笼罩之下推出iTunes时,外界就希望这一服务能够彻底终结数字音乐领域的版权问题,并为未来的数字音乐下载构造一个大致框架。当时的数字音乐领域正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局面,但iTunes的出现为唱片发行商提供了一个全新营收渠道,同时也在理论上解决了可能出现的隐私问题,所以该服务得以在当时迅速蹿红。

今天,这一使命已经完成。虽然一度推动数字音乐市场发展的音乐下载业务,仍然占据强势地位,但移动客户端的在线播放日渐成为主流。而以在线播放为主体的流媒体服务,也将成为这一市场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业务。近两年来,流媒体音乐服务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预计流媒体音乐业务的营收占比将从2013年的23%增长到2018年的37%。

颠覆者苹果,辉煌地成就了数字音乐下载的时代。苹果被颠覆,尴尬地开启了流媒体音乐的时代。这一切,都是以音乐的名义。

直到今天,苹果终于大步流星,推出了符合流媒体音乐时代的产品——Apple Music。这个本次大会上唯一的新品,以苹果的一贯做法,一定非比寻常。对于苹果来说,如果一项业务不能比现有竞争对手的产品具有明显的优势,他们是不会推出的。比如苹果老早就在计划中的电视和音响产品,为何迟迟没有推出,就是这个原因。

苹果为何此刻推出Apple Music,终于可以解释去年5月苹果斥资30亿美元收购Beats的原因了。大多数人都诧异苹果怎么会花这么多的钱去买一个耳机硬件厂商,这完全不符合苹果的收购风格。

答案终于来了,苹果看重的是Beats流媒体音乐服务以及两位创始人——饶舌乐殿堂级人物Dr. Dre和唱片业资深人物吉米·艾文(Jimmy Iovine)在音乐行业的广泛人脉。被苹果收购之后,两人也随之进入苹果的音乐业务部门。

在乔布斯去世之后,苹果再没有高管与音乐行业具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导致他们与唱片公司的合作协议迟迟没有达成。而艾文则是这一重任的最佳人选,他已经在唱片行业效力了43年时间,参与了超过250张唱片的制作发行,自己本身还创办了唱片公司。索尼音乐CEO道格·莫里斯(Doug Morris)评价说,艾文与他们已经有了37年的合作历史,和他本人更是每周都会通话两次,更是索尼音乐与苹果合作的重要催化剂,。

我们来看看Apple Music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在应用的底部,我们可以看到五个图标:For You、New、Radio、Connect和My Music。

For You就是音乐推荐,由用户设定品味等资料,系统匹配相应的音乐。这个功能来源于Beats Music的“音乐匹配”。尽管,Beats Music在商业上并不成功,也只有区区30万用户,但它强大的“音乐匹配”功能却受到广泛好评。

顾名思义,“New”呈现的是最新的音乐,包括音乐排行榜。在这个板块,你能看到iTunes和Apple Music上最受欢迎的歌曲、专辑和MV,其中也有苹果团队的推荐。

可以把Apple Music的Radio功能想象为iTunes Radio的升级版,Radio的首屏和中心推荐的是Beats1、新的直播节目和伦敦、纽约和洛杉矶的24小时不间断电台。用户也可以建自己的电台。

Connect(关注)是AppleMusic的一大亮点,希望作为艺人和粉丝互动的平台。Connect是基于艺人社交网络更新的时间线来玩的,包括艺人的照片、文字、音频和视频。

My Music(我的音乐中心)版块呈现的是用户在iTunes和Apple Music上购买和听过的音乐。iTunes和Apple Music的音乐会整合到一起。用户可以在My Music搜索、添加歌曲和专辑。

正如本届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的主题——“the epicenter of change. ”(变革的中心),My Music自然也担负起苹果再一次变革音乐行业的重任。不管你是发烧友,还是小白用户,AppleMusic希望音乐变得如此简单,简单中而又不失优雅。

至少在库克眼中,Apple Music将是音乐工业的又一个新纪元。你看,贪婪的Apple Music连Android也划进版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