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6-02-26

1

数年前,我曾经把全球的IT行业划分为几个时代,分别是:硬件时代、软件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了区分,互联网时代又被称为PC互联网时代。这是现在的叫法,用不了多久,就不会区分了,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就会统称为互联网。那么,问题来了,互联网时代之后,是什么时代呢?

各路高人有过各种各样的描述,我的答案是:互联网时代之后,是智能化时代。

到了智能化时代,以后的一切设备都将是一个人工智能系统,都会变成机器人!具体而言,即以后可能我们身上的每个钮扣、每个鞋子都是智能设备,都可以互相连接并接入云端。

智能化时代,也可以被称为“智能一切的时代”。当智能一切时代来临,我们将被各种智能设备和智能机器人所包围,且数量多的惊人。日本著名互联网投资人孙正义就曾预言,2020年我们每个人会平均连接1000个设备。进而言之,未来没有智能设备的日子,你将难以适应,就像现在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你将无法生活一样。

2

互联网时代,华为从一个没有技术、没有产品,主营倒买倒卖交换机的创业公司起家。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华为成长为全球通信行业的绝对领导者,跻身世界500强企业。

那么,到了智能化时代,华为又将何为?华为又会发展到什么地步呢?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古人论书,以势为先。”这句话运用到今天的经济生活中,也是一句指导性很强的名言。但话又说回来,未来的事情,谁又能说得清呢?

虽然说不清,但还是可以寻找到很多端倪。

3

巴塞罗那,2月22日,天气晴朗。

这一天,华为轮值CEO郭平在2016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作了场主题发言。郭平与福特CEO,Paypal CEO一起,围绕“Mobile is connected living”展开专题讨论。他在题为“What should we do before 5G”的主题演讲中表示,5G的真正大规模部署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我们不应该在等待中失去机会。他提出,我们应该从增强联接,使能垂直行业和重新定义网络能力三个方面来做好准备,从而避免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同时产生带来的不确定性。

5G到来是什么时候?郭平认为,即便是最激进的运营商,5G商用也要到2020年,真正大规模部署还需要更多的时间。2020年,也基本就是智能化时代的一个分水岭的年份。

也就是说,后互联网时代,也就是智能化时代,华为的战略到底是什么,可以从郭平的演讲中分析出个七七八八。

4

华为轮值CEO郭平的演讲主题是《5G到来之前要做好三件事情》,其中,第一件事就是——增强联接能力。

华为曾在2014年首次发布了全球联接指数(GCI),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1000亿联接,55%的联接将集中在商业领域,如智能化生产、智慧城市等,价值在于提升生产效率,创造生产效益。此外,45%的联接应用在智能家居、车联网、可穿戴设备等面向消费者的领域,将极大地提升生活品质。

这么多的联接中,70亿人的连接可能只会占到总连接数的10%,而绝大部分的联接则会是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今天, 99%的设备还没有被连接,所以,华为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增强接入的能力。

在华为快速腾飞的那个年代里,中关村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广告。在电子一条街的一座楼顶,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广告,远一站路都能看清上面的广告词:“全世界计算机联合起来,英特耐特就一定会实现。”这个句式大部分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这条广告不仅能让人会心一笑,还能让人热血澎湃。

当然,现在这个梦早就实现了,伟大的英特耐特先于共产主义实现了,多么令人欢呼雀跃啊! 伟大的英特耐特实现了,伟大的互联网时代诞生了。互联网的核心是什么?也许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但主要的核心只有一点,那就是自由自在的互联互通。

套用一下这个句式,“全世界物体联合起来,智能化时代就一定会实现。”

5

2016世界移动大会期间,有型能与郭总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问他,到了智能化时代,华为有没有什么样的战略考虑?比如说到了那个时代,华为是还和现在一样,卖服务器、主机、解决方案,还是有可能成为一个平台型的企业?因为Google、苹果之类的企业都已经很早就在布局智能化时代,他们想成为一个平台型的企业,华为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

郭平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没有出我所料,风格还是华为一贯的低调,他从这次展会说起,“你能看到这一次展览,华为的主题是能力开发,其实我们就希望华为做一个核心技术的提供者,能够帮助越来越多的伙伴,在整个信息社会的实现过程中,能够一起发展,华为给自己定位的是一个核心技术提供者,也许不是核心平台提供者。”

关于联接,其实华为已经悄悄的做了很多事了。华为在4.5G(TDD+)领域的技术创新,不仅为移动宽带网络的演进指引了方向、提供端到端切实可行的商用解决方案,并在多地完成运营商商用网实践案例。此外,作为业界领先的端到端融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华为多年来积极投入从芯片、终端到天线配套等方面的研发,推动产业端到端走向成熟。其终端芯片多年来坚持投入LTE,特别是TD-LTE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就是华为的特点:低调,但无处不在。说到低调,包括任正非在内,华为人一直刻意保持低调与神秘(余承东是个例外),甚至为了不“对外开放”,宁愿冒天下之大不韪,以世界500强的身份,华为一直拒不上市。说到华为无处不在,是指其“另类是为了更主流”,江湖上到处都是有关华为的传说,它是为数不多真正通过自己科研努力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中国公司,是唯一一个在自己所在领域成为全球第一的品牌,而且是高端科技。

6

今年,MWC的主题是“Mobileis everything”。移动连接,是全连接世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连接是未来数字社会的氧气,我们离不开连接,正如我们离不开氧气。可能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拿出手机,但是没有信号。

如果能把联接做好,华为想不成为一个平台型的企业,都难了。

2016-02-23

1

第一次听说巴塞罗那这座城市,是因为足球。这也是作为球迷的好处之一吧,这个星球上的不少地名,我都是通过看球知道的。很多爱好都有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比如我有个同学,导致他英语很棒的原因是喜欢打游戏。

成为巴塞罗那的球迷,是在梦一队的时候。那时候的巴萨,在主教练克鲁伊夫大刀阔斧的改革下,加以引进劳德鲁普、斯托伊奇科夫、罗马里奥等明星,辉煌一时。喜欢巴萨有两大原因:第一,巴萨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华丽技术流足球的集大成者;第二,巴萨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青训营。

MWC世界移动大会的主办地选在巴塞罗那,想来决策者可能也是巴萨的球迷,或许认为只有技术流的巴萨才符合世界移动大会的技术气质。

2

今天,华为在这里发布了PC产品“MateBook”。难道,华为也主要是看中了巴塞罗那的气质?

说起来,华为消费者业务跟梦一队时期的巴萨还真有点像。任正非就像当时的俱乐部主席努涅斯,余承东就像当时的主教练克鲁伊夫。余承东和克鲁伊夫都有很强的业务能力,但都个性鲜明。任正非和努涅斯一样,也都力排众议,任由他们大刀阔斧甚至有些冒险的去干。

手机业务,就像是余承东为华为俱乐部引进的第一个明星,就好像巴萨梦一队时期的劳德鲁普。当余承东喊出要成为中国手机厂商的老大时,遭来一片嘲笑声,不料一年内就凭借破亿的销售额实现了。中国手机厂商老大的宝座,就好像克鲁伊夫为巴萨夺得的历史上第一座欧冠奖杯。

今天,余承东再次喊话,华为手机目标是:三年内做到全球第二,五年内做到全球第一。

今天发布的PC产品,能成为余承东为华为俱乐部引进的第二个明星吗?能巴萨梦一队时期的罗马里奥吗?要知道,当年罗马里奥加盟的第一个赛季就夺取西甲最佳射手,巴萨也在最后一轮完成联赛四连冠。

3

中国手机行业的华为和小米,就好像西甲的巴萨和皇马。

巴萨的西甲冠军,通常都是从皇马手里抢过来的。华为手机的中国冠军,也是从小米手中抢过来的。就在去年年末,小米与华为也几乎同时爆出要推PC的消息,小米是前脚,华为是后脚。

就好像每年的转会窗口,大家都盯着巴萨皇马买什么大牌球员一样,观众们也都自带小板凳盯着华为和小米,准备看看他们的新球员,以及引进新球员的时间。

然而就在今天,华为到底还是领先小米一步,正式在MWC 2016上发布了自家首款笔记本产品,正式宣布进军PC领域,这款产品对华为而言意义非凡。

4

这些年,不断有人预言PC将死,包括互联网思想家凯文凯利在内。死不死再议,至少PC已是红海,是下滑趋势,是个夕阳产业。PC的分支——家用PC,已经在死亡的边缘了。

在PC不断下滑的大红海里,华为却一猛子扎了进来。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一个多月前,任正非在内部市场工作大会上讲话时,给华为消费者业务制定了5年内超越1000亿美元收入的目标。据悉,华为消费者BG 2015年收入超200亿美元。简单算来,还有800亿美元的缺口。

目前,华为消费者BG的主要收入支撑是手机。去年,手机出货量已经破亿了,还能继续高增长吗?好像是比较难了。

那么,PC是用来凑数的吗?

5

余承东今天很严肃的说,新产品Mate Book不是用来凑数的。

他认为即使是口碑最好的苹果的MacBook,也有几个问题:第一,企业应用兼容性问题很大。企业的很多App需要Windows,在MacBook上不兼容。我们要上班办公,上班必须要用办公工具,办公工具离不开企业应用,企业应用离不开Windows。企业级市场Windows还是最好的。

第二,很多人认为MacBook兼容性不够好,Windows体系最好的就是兼容性,拷东西很自由,不管是拷入拷出,兼容性非常好。

因此,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像苹果那样那么漂亮设计的Windows,这是很多人内心共同的心声。这样就很好理解为什么用户买了MacBook却装上了Windows系统。

发布会以及后面的沟通会上,MacBook重点被介绍了以下特点:

轻薄:轻640g,薄6.9mmm

大屏幕:12英寸

长续航能力:可正常办公10小时

充电器:就像手机充电器那么小巧,还可以给安卓手机充电

键盘:防水,再也不怕倒上饮料啦

手写笔:不仅是手写笔,还是激光笔和烦页器

指纹解锁:笔记本全球首次采用,而且不同指纹可进入不同账号体系

…………

6

不管出差与否,在我每天都背着的包里,有几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Macbook、iPad、Kindle和手机。手机和Kindle自不必说,Macbook主要用来工作,iPad主要用来娱乐。

记得在去年,公司某次高管例会上,有人就提出,以后公司配电脑时,是否可以选配Surface。身边确实有一些朋友,办公不再用笔记本电脑了,而用的是Surface。

近年来,智能终端正在逐步进入全场景体验时代:从手机场景正在向多场景和全场景拓展,如家庭场景、娱乐场景、办公场景、交通场景等。不同的场景需要有不同设备和服务对应,但同时要求多场景协同实现用户无缝隙统一体验,以提升用户价值。与此同时,智能手机、智能家居以及各类智能终端产品的井喷式发展,让消费者对智能终端提出了设计感、便携、多用途、连接性等多重需求。然而,作为工作环节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传统便携式笔记本电脑却创新缓慢,迟迟未能融入智能场景,成为智能终端全场景时代的一座孤岛。连年销售数据的下滑,也造成PC电脑市场萎靡的假象。

智能手机虽然在某些方面貌似可以替代笔记本电脑,但作为商务用途,PC依然是最主要的生产力工具。造成PC市场“不景气”的原因,缺乏创新是首要因素。

瞄准“商务人群”,瞄准中产阶级,应该就是华为的野心。想来,这也是小米做PC产品的野心。

吴****曾如此预测:“10月份瑞信曾经发布一个数据,当今中国有成熟购买能力的消费者是8亿人,其中6亿人是屌丝,另外2亿人中的一大半,也就是1亿以上属于中产阶级。这些人是在最近几年才渐渐成为了中国主流消费的人群。消费升级的可能性,是因为在需求端,出现了亿级中产消费阶层,2016年将是新中产消费的元年。所以当今中国所有的商品供应者、创业者,当你开始进行商业活动的时候,你首先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是为谁服务,整个大市场已经被瓦解掉了。现在整个中国消费人群分成两批,一批是屌丝经济,一部分是中产经济。”

得“商务人群”者得天下,得“中产阶级”者得天下。

Mate Book这个新产品,可以看出华为的野心,也能分析出华为的战略。

2016-02-18

一个规定接着一个规定,《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将于2016年 3月10日施行。按照此规定,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数字化作品的行为就属于网络出版服务,提供该服务的都必须取得互联网出版服务许可证。

那么,问题来了。包括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微博平台中运营的众多自媒体们是否也必须取得互联网出版服务许可证呢?

自媒体是内容生产者和发布者,推送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数字化作品,制作的每一个视频都是精心打造的数字化作品。据全国自媒体生态报告显示,仅云堆数据中心监测的全国公众号就有3117203个,这是个相当庞大的群体。我也是这个庞大群体中的一员,因此,看到这个规定,立马想到的是,难道我也要取得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吗?

《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只规定了单位要取得互联网出版服务许可证的条件,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运营自媒体的个人不用取得该许可证,因为“法无禁止即可为”,那就意味着,像“刘兴亮”这样的微信公众号、这样的自媒体就不必取得互联网出版许可证了。

我作为一个个人运营的自媒体,是不必担心了。但好事如我,胸怀天下如我,又为那些运营自媒体的单位们担心起来了,我们再来看看规定:

《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中第九条这样规定:“其他单位从事网络出版服务,除第八条所列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确定的、不与其他出版单位相重复的,从事网络出版服务主体的名称及章程;

(二)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必须是在境内长久居住的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中国公民,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至少1人应当具有中级以上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

(三)除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外,有适应网络出版服务范围需要的8名以上具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可的出版及相关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的专职编辑出版人员,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的人员不得少于3名;

(四)有从事网络出版服务所需的内容审校制度;

(五)有固定的工作场所;

(六)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定的其他条件。

如果这个规定严格执行,那么麻烦就来了。因为对于很多运营自媒体的单位来说,大多都是初创公司,即使有的公司具备了一定规模,但都是在一个细分领域耕耘,要求其至少要有9名人员具有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谈何容易,还要分初级和中级的,这简直就是乱弹琴。

第八条第三项还要求相关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必须存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这也不符合自媒体的特点。自媒体们大多没有自己的相关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用的是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那就意味着不可以运用国外的自媒体平台?

那么,若未取得互联网出版服务许可证的情况下仍运营自媒体,有什么后果呢?

《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第51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从事网络出版服务,或者擅自上网出版网络游戏(含境外著作权人授权的网络游戏),由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定职权予以取缔,并由所在地省级电信主管部门依据有关部门的通知,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给予责令关闭网站等处罚;已经触犯刑法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删除全部相关网络出版物,没收违法所得和从事违法出版活动的主要设备、专用工具,违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违法经营额不足1万元的,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在当前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出版行政主管机关顺应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为网络出版服务构建健康发展环境无可厚非,但不能一刀切,否则将成为阻碍信息网络传播的恶法。

数年前,我参加过一个网络游戏的立法研讨会,主题是“网络游戏中的法律问题:以第二人生为例”,与会的有很多法律专家,有人民大学的、北大的、清华的、中国政法大学,还有一些研究中心的,以及律师等,当然也有相关官员。据介绍,这些都是国内最顶级的网络游戏的法律专家了,可是,听完研讨会,却让我大跌眼镜。

各位专家的开场白大部分分为这么几种:“我从来没有玩过游戏”、“我没玩过,但是看儿子玩过”、“我没玩过网游,但玩过单机游戏,比如扫雷、连连看等”等等。这么一帮没玩过网游游戏的专家,竟然在讨论网游的立法问题,竟然再给立法机构献言献策,真是莫大的讽刺。

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规定,是这么出台的。(刘兴亮 Sophia)

2016-02-03

大约4年前,苹果以4560亿美元的市值跃居全美首位,高于微软(2567亿美元)和谷歌(1989亿美元)的市值总和。大约2年前,谷歌市值超越老牌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美第二大市值公司,市值达3921亿美元,较苹果4721亿美元的市值,只有800亿美元的差距。

从那时起,大家就在讨论谷歌市值能否超过苹果。到了去年年底,两者市值又仅仅相差870多亿美元,于是华尔街又开始新一轮的讨论。    截至本文发稿时,谷歌股价报于774.92美元,市值达到5392亿美元。苹果股价则报于95.50美元,市值达5298亿美元。全球公司市值第一的宝座,属于了谷歌(准确点说,是属于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为了方便,本文还是按习惯称作谷歌,当然也是为了亮哥输入方便。)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哥俩不在一个班里,单纯比较谷歌和苹果的市值大小并没有任何意义,尽管这两家公司在某些具体业务上有着交叉和竞争,但毕竟这两个巨头实际上分属不同的领域。但是从两年前,直到去年年底,再到这两天,为何这么多人讨论这个宝座的更迭,因为能够看出一些行业趋势发展的方向。

1、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设备红利消失

或许对于一些新兴的智能设备来说可能还不是一个问题,但对智能手机来说这个问题已经相当严重。经过长时间的高速发展之后,智能手机市场开始接近峰值。在美国市场甚至可能会在今年或明年处在一个持平或小幅下降的状态。而在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去年上半年的智能手机出货量早已经历了第一次同比下降。在全球范围内,2016年虽然仍然有望继续增长,但预测显示,这个增幅将可能会降至个位数水平。现如今,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设备寿命正在大幅提升。正如我们早前所看到的那样,先是个人电脑,然后是平板电脑,一旦市场达到饱和,未来的增长将几乎完全依赖于设备的生命周期和消费者的更换频率。

苹果 iPhone 从 2007 年起掀起的移动革命带动了大量的需求,而如今这些需求已经有了萎缩的迹象。对于苹果公司来说,手机的销售收入占到了大头,这是苹果的危险所在。

更大的危险还在于,未来5-10年,手机这玩意有可能会消失,此前我曾经专文作过预测,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点击这里阅读)

2、为何那么多选手前仆后继的转型

在道上混的,都是聪明人。各个厂商都看到了智能手机,平板与 PC 的饱和,也都努力想在其他领域开拓新的疆土。被盯上的有 VR,有穿戴式设备,有智能家居,有智能汽车……

乔老爷去世后,苹果一直在吃之前的红利。之前大家期待的TV和汽车迟迟不见动静,被寄予厚望的苹果手表也再一次证明了苹果的尴尬。折腾来折腾去,苹果再没有拿出让大家眼前一亮的产品。

个人消费领域,转型似乎真的是很难,于是一些聪明人瞄上了行业领域,这里或许有大机会,因为有很多需求未被发掘。这个市场如果打开,就是千万级别的销量。在医疗、交通、金融、设备制造等等这些领域,同样存在着智能化产品的替代需求。

3、沉默寡言的学霸VS爱好广泛的班长

再来具体说说这哥俩。

对于苹果和谷歌,这是全球科技界的一时瑜亮。更多的人喜欢把二者作为封闭和开放的选手来做比较,其实作为另一种比较可能更好玩。

苹果是沉默寡言的学霸。这家伙学习真的很好,一路考下来,从iPod到iPhone,从iPhone到iPad,各科成绩都很优秀,他的成绩过于优秀,甚至逼的其他科目都不得不改了考题,比如音乐。但大多数的学霸都有个相通的缺点,不爱搭理别人,有点沉默寡言。

谷歌是爱好广泛的班长。在互联网这个新兴的班级,谷歌自从挤掉老班长雅虎之后,就牢牢的把持住了班长这个职位。而且这个班长爱好广泛,从Chrome到Android,再到眼镜、无人驾驶等等。

作为一个学霸,成也学习成绩,败也学习成绩。所以学霸的第一个软肋就在于过于依赖手机等硬件,虽然苹果给自己戴了很多帽子,但本质就是一个硬件公司,最大的利润来源却是销售硬件。至于第二个软肋,自然就是缺乏创新。

班长的危机在于广告的营收占到了90%,而且副班长在这门功课上增长更快,这个副班长叫Facebook。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很多跨国公司来说,可谓得中国者得天下,倔强的谷歌,给这个说法狠狠地扇了一个耳光。当然,掌力回旋,自己的脸蛋也被扫的很疼。

2016-02-02

策划/跑腿/执笔 刘兴亮

1、滴滴快的合并,发生在情人节的爱情故事

简介:2月14日,甜蜜的情人节当天,原本势不两立的滴滴和快的却出人意料地宣布“闪婚”——实现战略合并。当时的新闻稿称,新公司将实施联合CEO制度,滴滴打车CEO程维及快的打车CEO吕传伟将同时担任联合CEO,柳青任总裁。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业务继续平行发展,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性。据柳青透露,这个名为“情人节项目”的联姻合并,从启动到最终完成只有22天,创造了未上市公司合并的纪录。

亮评:从冤家急速转变为甜蜜爱人,除了战略上的需要,更多的是投资人和资本意志在推动。可以说,此前两家掀起的大规模烧钱大战都是资本在支撑和推动。从2012年下半年到2014年12月,包括天使轮在内,滴滴和快的均已融资5次。发生在情人节的这个故事,开启了2015年的合并大潮。

2、阿里283亿投资苏宁,O2O的海陆空战略

简介:2015年8月10日,阿里正式宣布将以约283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苏宁,成为第二大股东,是迄今国内零售业最大一宗投资案。苏宁将以140亿元人民币认购不超过2780万股的阿里新发行股份。

亮评:在线上,阿里是一支优秀的空军;在线下,银泰是一支优秀的陆军,苏宁是一支更优秀的陆军。只不过,银泰是阿里看中的第一家陆军,而苏宁则肯定不是阿里看中的最后一支陆军。银泰已经被阿里全部收编,改变番号是迟早的事;苏宁的全部收编,也是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空军和陆军如果能够很好的整编,那将在O2O的汪洋大海中纵横驰骋。这是马云的梦,风清扬般独孤九剑独步天下的梦。

3、美团大众点评合并,从相杀到相爱只需要一个长假

简介:2015 年“十一”长假,当举国正在享受假期带来的悠闲时,10 月6 日,美团和大众点评要合并的消息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随后,10 月8 日中午,美团网和大众点评正式发布了声明,双方已经共同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据了解,双方成立的新公司将采用Co-CEO 制度,美团CEO 王兴和大众点评CEO 张涛将同时担任联席C E O 和联席董事长,重大决策将在联席C E O 和董事会层面完成。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运营,包括以团购和闪惠为主体的高频到店业务。美团、大众点评现有股东将权益注入新组建的境外公司(仍采取V I E 架构),比例大致为5 ∶ 5。美团C E O 王兴在内部公开信中表示,既然我们已经决定合作,就要抱定白头偕老的信念。

亮评: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从相杀到相爱只需要一个长假。婚后的生活也有喜有忧。喜的是,合并之后终于有钱进账了,新公司已完成首次融资超33亿美元,融资后新公司估值超过180亿美元。此次融资不但创下中国互联网行业私募融资单笔金额的最高纪录,同时也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大的O2O领域融资。忧的是,婚礼上言犹在耳,大众点评CEO张涛就被迫退出,与阿里的关系也彻底搞僵。

4、阿里56亿美元现金收购优酷土豆,创中国互联网第一并购

简介:随习 近平主席访美参加中美互联网大会归来不到两周,马云气势如虹,砸56亿美元现金(约合356亿元人民币)一口吞下国内视频领域领头羊合一集团(原名优酷土豆)。创中国互联网史上“第一并购”。收购完成后优土将从纽交所退市私有化。

亮评:至此,中国视频三巨头——优土、爱奇艺和腾讯视频均成BAT囊中物。

5、携程去哪儿合并,百度成最大赢家

简介:10 月26 日,一则合并消息让大家惊讶不已,携程正式公告称,携程与去哪儿网正式合并,合并后携程将拥有去哪儿网45% 的股份。此次合并为百度出售45% 去哪儿股权,并置换持股携程25% 的股权。合并是通过携程与百度达成的一项股权置换交易完成的。交易完成后,百度将拥有携程普通股可代表约25% 的携程总投票权,携程将拥有约45% 的去哪儿网总投票权。合并后,去哪儿网继续作为独立的上市公司运营,百度成为携程股东之一,未来将在多个领域展开旅行相关产品的全面合作。

亮评:这次合并,百度成为公认的最大赢家,纪源资本则是携程和去哪儿网合并幕后的媒人。百度对携程觊觎已久,携程对去哪儿网也是虎视眈眈,因此这一合并案在纪源资本的撮合下一拍即合。遗憾的是,自从合并完之后,去哪儿和携程就相继爆出负面消息。

6、京东43亿元入股永辉超市,O2O布局提速

简介:京东在发布第二季财报的同时,还一口气发布了不少重磅消息,包括成立四大事业部、43亿元入股永辉超市等。京东以每股人民币9元(约合1.45美元)的价格认购永辉超市新发行的普通股,交易总金额为人民币43.1亿元(约合7亿美元)。该交易完成后,京东将持有永辉超市10%的股权,并有权向永辉超市董事会提名两名董事(包括一名独立董事)。

亮评:与永辉超市的合作是京东的O2O策略的一部分,永辉超市是中国超市中最好的生鲜品供应商,生鲜品销售占总销售的比例大大高于其他连锁超市,从其半年业绩报告中可以看到,生鲜品销售占其总销售的比例达到43%。线上线下两个零售龙头结成联盟,国内零售供应链全面升级。这笔投资无论是对永辉还是对京东,都意义重大。永辉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成为了盟友,双方的结盟是资源的互补,是双方核心竞争力和价值观的高度认同。

7、携程艺龙撕扯了十余年后意外牵手

简介:2015 年5 月22 日,艺龙和携程这对撕扯了十余年的冤家意外“牵手”:携程宣布通过购买Expedia 所持有艺龙的部分股权实现了对后者的战略投资。据悉,携程本次与另外几家投资方共同参与购买了E x p e d i a所持有的艺龙股份。其中,携程出资约4亿美元,持有艺龙37.6% 的股权,成为后者的最大股东。按照在线酒店预订规模计算,携程、艺龙两家公司的合并酒店在中国酒店第三方线上分销市场将占有50% 以上的份额。

亮评:艺龙算不上优质资产,业务增长乏力、败象已成,但携程还是溢价100%高估值收购,无非是想保持在线旅游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取得绝对话语权。携程顺利将竞争对手收入麾下,未来最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加大业务覆盖,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8、58赶集合并,独霸分类信息市场

简介:4 月17 日,58 同城宣布战略入股另一分类信息网站赶集网,双方将共同成立58 赶集有限公司。58 同城将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获得赶集网43.2% 的股份(完全稀释后),其中包含3400 万份普通股(合1700 万份ADS)及4.122 亿美元现金。根据双方协议,合并后,两家公司将保持品牌独立性,网站及团队均继续保持独立发展与运营,开启“双CEO 模式”,新公司估值达100 亿美元。

亮评:此次合并,意味着两家分类信息平台多年的激烈竞争告一段落。作为信息分类行业排名第一和第二位的公司,战略合作后将获得分类信息市场的绝对份额。

9、世纪佳缘百合在一起,孤独的网站是可耻的

简介:2015 年的最后一个月,本来是两个“红娘”一直忙着给大众张罗婚事,并且相互竞争,没想到却突然“闪婚”了。12 月7 日晚,世纪佳缘和百合网宣布达成合并协议。根据合并协议,百合网的间接子公司LoveWorldInc. 将以每普通股5.04 美元或每美国存托股(ADS)7.56 美元的现金对价收购世纪佳缘,其中世纪佳缘每2 股美国存托股代表3 股普通股。

亮评:这是一个恋爱的互联网,孤独的网站是可耻的。帮助别人恋爱的两家网站,也终于恋爱了,在一起了。无论如何,在中关村冷却了的创业咖啡,资本市场冻成一坨的寒冬,在雾霾重重的帝都,衷心的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创业艰难百战多,相逢一笑面恩仇,劝君更尽一杯酒,万水千山总是情。

10、阿里12亿元入股第一财经,原因你懂得

简介:2015 年6 月4 日,阿里巴巴集团和SMG集团宣布将共同重组第一财经,双方将利用各自在传媒和大数据领域的资源优势,共同把SMG旗下的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打造为新型数字化财经媒体与信息服务集团。马云此次12 亿元的入股,谋划的不只是一个财经媒体的发声渠道,更多的关注点是集中在了“数据服务”这四个字上。

亮评:除了第一财经,马云出手了南华早报等。中国公司做大后,为何钟情于收购媒体,个中原因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