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6-04-08

在电影《摩登时代》中有这样一幕场景:1920年代,美国正处在经济萧条时期,失业率居高不下,单调繁重的工作让工人变成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在轰鸣的厂房里工人查理日以继夜地在流水线上工作……中国一直以来是一个制造大国,我们过去创造的奇迹就是像这样靠人的双手来完成的。如今的中国制造业,有琳琅满目的问题需要去解决,“中国制造”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工业4.0简单来说就是智能制造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并非制造业强国。近几年来,我国制造业面临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传统层面的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制造业的转型迫在眉睫。而就在这时,工业4.0概念横空出世,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走红。其实,工业4.0简单来说就是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从而能够让中国制造业快速实现产业转型。在这个层面,中国需要和传统制造业强国,诸如日本和德国开展竞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工业4.0”涉及几个重要方面: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智能生产”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整合物流资源,以提高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从而让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在工业4.0时代,虚拟全球将与现实全球相融合。通过计算、自主控制和联网,人、机器和信息能够互相联接,融为一体。未来制造业将实现更高的工程效率、更短的产品上市时间以及生产灵活性。

就我国制造业的现状看来,层次极为不平衡,在往智能制造转型的趋势上也是如此。

高端制造业得到国家政策倾斜,依托原有的工业基础,后劲十足,成长迅速。高端制造业属于战略性产业,需要高投入才能高产出、高回报,需要国家的政策倾斜和产业扶持。

在一定程度上,高端制造业的技术含量覆盖了整个科技领域,也包括智能技术。中国采取的是内外结合的发展路线,依托原有的重工业基础和成本优势,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经验,以打造高技术产品为突破点,电信、汽车、机械制造、航天航空等产业发展势头迅速,在国际市场拥有了竞争优势。此类行业中的企业大多有国资背景。

反而是以产品为主的中端制造业,最应该向工业4.0的转型。最典型的代表是智能家居领域的一批企业,它们应该基于专业分工吸收优质资源,最终构筑起自身的产业链闭环。

最后是低端制造业。他们缺乏技术、品牌和市场地位,生存状况艰难。低端制造业进入门槛低,有大量的市场参与者参与其中,行业利润低,无力进行技术研发的投入,只好基于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而非立足核心竞争力进行布局。市场繁荣的时候,为了争夺份额展开价格战,市场需求萎缩的时候便会出现产能过剩、停产歇业、破产倒闭等问题。此类企业通常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抗风险能力十分堪忧。

智能制造与机器人

我们一直在讨论智能机器人。就制造行业而言,对工业机器人的关注由来已久。现在最流行的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的原意便为机器人,它的LOGO也是一个绿色机器人。事实上,现在大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是很宽的,而不是停留在消费者眼中的“长得像人一样的机器人”。只要能够模拟人类的一部分能力,帮助人类完成一些任务的机器,不论是实体的还是虚拟的,都可以被纳入机器人范畴。

在人工智能时代,一旦机器人具有自我思考的能力,通过图像识别、动作识别、逻辑判断、自然语言处理和反馈以及深层次的数学和理论思考,便足以胜任人的大部分工作。尤其是大量仍然依靠人工生产的制造业,所有流水线上的任务都可以通过机器人来完成。

对于很多制造类企业,经常幻想的一个场景是:在一个生产装配流水线上,多台身手矫健的小型机器人在有条不紊地合作着。在成品组装部分,两台合作的机器人之间约有20厘米的间隔,其中一台机器人将刚生产出来的产品有序排列,然后传递给身边的合作“伙伴”。小伙伴接到后,迅速将产品打包并排列整齐,传递给下一个伙伴进行包装。

事实上,数据显示,在美国,迈入新世纪后,由于智能化技术对人工的替代作用,中产阶级的信息处理工作职位数量日渐下滑。2000~2010年,有1100万个秘书职位被互联网服务所取代,同一时期,电话接线员减少了64%,旅游代理减少46%,会计减少26%。

当然,机器人只是“智能制造”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智能制造之下,传统的制造流程将被重组,其目的是要实现产品的智能化。其中个性化的客户需求与设计、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信息接入与共享、售后服务的快速响应等环节会与智能工厂一起成为智能制造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

智能工厂的核心是产品的智能化、生产的自动化、信息流和物资流合一。目前来看,世界范围内很多企业都在向智能工厂的方向发展,但是还没有哪一家企业有足够的勇气宣布已经建成了一座智能工厂,因为智能制造在整个制造流程上的变革要推翻整个原有的制造流程,投入非常之大。

除了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智能制造的未来图景还包括了能源的节约(据测算有大约12%的能源节约空间)让供应链更加安全,准确地寻找到相关领域专家的问题解决方式。而且智能制造的生产模式不仅局限于生产终端消费品的企业,生产设备的企业一样可以通过实践智能工厂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降低成本、提高交付效率、合理管理产能。

2015年3月,在郑州经济开发区海尔工业园内首台用户定制空调在海尔空调智能互联工厂下线。这意味着用户在家中通过网络定制专属于自己的空调已变为现实。如果说既往的制造模式是工厂根据市场整体概况生产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然后通过渠道、零售终端向消费者输出,是后端对前端的产品传导,那么在海尔的个性化工业定制体系下,它已变成前端对后端的牵引,即消费者与工厂直接对接,定制符合自身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这其中消费者是唯一的信息源,他们直接参与了工厂的产品开发和制造。

在传统制造时代,用户只能选择特定商品,而智能制造时代,可以让用户全流程参与到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等中,用户既是产品的“消费者”,又是产品的“创造者”。这就是智能制造所带来的创新颠覆。

2016-04-07

题记:敲出这个标题时,我正在北京飞往广州的航班上。因此,本文的高度肯定是有了。高度已经基本是极限了,那远度上,也尽量往极限想想。现在的马路,虽然叫马路,但并不让马跑了,因为被汽车霸占了。那想骑马了怎么办?去马场呗。未来的马路,也不让你开车了,因为马路上跑的都是无人驾驶的车。那想开车了怎么办?去车场呗。如果要给这样的未来加一个期限的话,我认为10年差不多。

捋一捋智能汽车的5个新概念

由于智能汽车是个新事物,因此这里边的新词特别多,比如有车联网、互联网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我们先来捋一捋这些新概念。

这些新词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是:车联网、互联网汽车、智能汽车。其中,车联网是个老词汇,这个词总让我想起互联网蛮荒时代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一幅巨大的广告,远一站路都能看清上面的广告词:“全世界计算机联合起来,英特耐特就一定会实现。”这个句式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详,这条广告让人会心一笑。现在,全世界的计算机们早就联合起来之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当全世界的汽车也都联网之后,那就是车联网。如果要从“车联网”这个概念提取出一个关键字,那就是“联结”。

互联网汽车的概念,则是从车联网、互联网+汽车衍变而来的,需要结合整个汽车产业链来思考。互联网汽车不仅是在汽车整个生命周期内嵌入互联网技术本身,还要有互联网思维参与其中。而智能汽车则是进一步衍生出来的概念。所谓智能汽车,来自车联网、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在汽车上的高层阶融合。人能够通过汽车上的控制应用控制汽车,而车也能够反向与人进行一些互动,汽车和人之间通过软件或者语音等智能手段来实现人机交互。和普通车比,智能汽车完成了主被动安全、人性化设计以及实现智能交通三方面的进化。

至于第二组词,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则更是屁股决定脑袋的有趣词汇。几周前的一个周末,我在乌镇参加了一个题为“思辨互联网汽车”的活动,同台演讲的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传统车企和互联网企业对智能汽车的定位有所不同。传统车企更加倾向于以人工驾 驶为主导、自动驾驶为辅助;而互联网企业所推崇的无人驾驶更加倾向于以车辆本身为主导的自动驾驶汽车。沃尔沃就是自动驾驶的典型代表,谷歌则是无人驾驶的典型代表。

未来智能汽车的特征

不光是智能汽车,未来的所有的智能产品都应该符合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智能化;第二,个性化

智能化的趋势中,有一点是明确的,由软件来定义未来,这点区别于过去更多的是由硬件来定义。因为是由软件来主导,所以未来智能汽车的话语权,互联网企业的机会更大一些。

传统的车企喜欢参数导向,比如发动机、轮轴等,是什么地方生产的,有什么性能。不光是车企,所有的硬件为主的厂家都是这样。应该说互联网企业更代表了用户的消费习惯。用户不需要参数,重要的是给用户提供了什么样的体验,小白用户不需要产品参数,更多的是用户体验。早年间买电脑产品时,要明白显卡是买哪家,内存又是哪家,但是现在没有几个用户自己电脑里各个配件的具体情况了。所以说,苹果这样的公司带动了一个很好的潮流,去参数化。不再告诉你参数,而是直接告诉你有啥功能,这是互联网企业所擅长的,也是用户所喜欢的。如果说这个行业要被颠覆,要被革命的话,一定是符合这样条件的公司,一定不是传统车企。相机领域的富士就是一个好例子。

所谓智能化,不是在原有的上面增加一个功能或者组件,它是整个思维模式的转变,产业链流程上的改变。就像苹果手机,不是说把待机时间做的更长,把通话质量做的更好。《从0到1》一书中说的很好,要达到颠覆式创新,就得比别人好用十倍以上。苹果的智能化,主要核心有两点,一是多点触控技术,二是组建了以APP为核心的生态链。

第二点是个性化。汽车现在的生态链是F-B-B-B-C(F是工厂), 未来一定是是C-F模式。个性化也是未来所有智能产品的趋势。

在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基础上,智能汽车的重要特征就是一个特别的机器人,可以与人进行交流。

比如一个用户,上车后就把温度调到18度,这个时候汽车可能就会提醒你:“你不适合这么低的温度,因为你的大姨妈来了”这个时候,汽车就像妈妈,就像闺蜜一样懂你。需要知道这段时间用户是否在生理期,或者是一个其他的身体状况,从而判断出用户适合多少的温度。

智能汽车还可以通过用户的心情做出相应措施。比如用户是去上班的路上,可能是路很拥堵导致心情很烦躁,或者是因为工作不顺心,这时候汽车是否可以提供舒适的环境?比如模拟在海边,音响里放着海浪的声音,灯光也变成蓝色的,车窗投影出海浪海鸥,营造一个相应的环境。

总之,一定要上升到和人情感交流的高度才是未来智能汽车的重要方向,而不单单是更好的汽车!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适合开车

先讲个故事:我开车遇到红灯时,总是马上看手机(我习惯一上车就把手机放入手机架),看短信、看微信、刷微博。于是,经常红灯变成绿灯还不知晓,直到后车狂按喇叭。最夸张的一次,由于后面没车,于是灯红了又绿,绿了又红,我还在拿着手机不亦乐乎,交警走了过来,冲我打招呼:“嗨,哥们,还没有等到你喜欢的颜色吗?”

接着讲个事实:汽车事故有75%的发生原因是人为因素(错误操作或注意力不集中),而人为因素中又有65%是因为注意力离开路面。因此解决驾车行进中的注意力不集中就可以减少约50%的汽车事故。

再说说路怒症。在北京这样非常拥堵的大城市开车的人,几乎都有路怒症,区别在于症状的程度而已。正所谓:好脾气都变成坏脾气,坏脾气都变成没脾气。所谓路怒症,更多是由于别的乱开的车引起的,好脾气如我,也经常被逼说出脏话,也经常有想揍人的冲动。从这个角度上讲,就特别能理解去年成都那个小伙子暴打那个女司机的动机,只不过,我们的情绪管理,做的比他好而已。

共享经济时代,不需要开车,也不需要买车

围棋人机大战,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再一次说明,在有规则的世界里,机器做的一定比人好。拙作《李世石输给AlphaGo的三点专业解释》中,三点解释分别是:1、机器的深度学习能力,可以让棋艺突发猛进;2、超常的计算能力,遇强则更强;3、“三体人”式的思维交流。这三点,在智能汽车领域中,同样也适用,我们必须有理由相信,无人驾驶会解决目前的很多问题。

开车这点事,就交给机器吧,就交给无人驾驶吧。

未来,我们不需要开车了,那么,还需要买车吗?答案也是毫无疑问的,不需要。

你造吗,十年后我们都不需要买车了,别问我为什么胡扯,因为这是滴滴老板说的……滴滴创始人程维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放言,传统汽车产业被智能汽车颠覆只是时间问题,甚至大胆预测,10年后买车跟今天买马一样奇怪会很奇怪。

现在的马路,虽然叫马路,但并不让马跑了,因为被汽车霸占了。那想骑马了怎么办?去马场呗。未来的马路,也不让你开车了,因为马路上跑的都是无人驾驶的车。那想开车了怎么办?去车场呗。如果要给这样的未来加一个期限的话,我也认为10年差不多。

未来的情况应该是这个样子滴:我从广州粤海喜来登酒店想去海石音乐交流中心,只需要发出一个指令,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按时到达酒店大堂,我到达目的地,下车即可,啥也不用管,这就是共享经济。

在共享经济大背景下,从汽车到住房、从生活日用品到知识信息、从能源到医疗,各个领域都会进入了协同共享的时代。按照目前汽车的保有量,80%的车估计都不需要了。

我们的孙子将来看到我们买车开车的景象,就好像我们现在看到过去的发电机似的。科技的发展,总是这么令人瞠目解释。

写武侠小说的古龙先生描写他笔下的顶级侠客时,常w用一个词汇叫:“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当一个人在自已的领域已做到高深境界时他就会给对方这样一种气势!

未来的智能汽车时代,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拥有顶级侠客的境界——手中无车,脚下有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