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6-05-30

1

同事在群里转来一篇文章,标题是《莫名其妙,小米商城居然卖起毛巾来了》,来源是网易新闻客户端,转载自中关村在线。

小米竟然卖毛巾?我的第一反应是,立马联想到了凡客。或许是因为雷军和陈年的特殊关系,更多是因为以下这两个小故事:

大抵是2010年左右吧,在中关村的一家叫做“美庐村”的餐馆吃饭,共4人,有陈年、吴声、祝志军和我,那时候吴声还在凡客。席间陈年说起,有一次他去凡客库房,竟然发现有凡客牌拖把,“凡客竟然在卖拖把?谁会来我们这儿买拖把?”,库房挤压的一大堆拖把,让他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另外一则是转发文章的这个同事的经历。某次他回到湖北老家,看到他舅舅正在贴膏药。他舅舅知道他是从事互联网行业,就跟他说膏药是在网上买的,他拿过来一看,膏药赫然是凡客牌。

卖拖把的事,陈年是在库房里偶然发现的。卖膏药的事,不知道他是否知道。

2

从拖把到膏药,越来越离谱。

在库房里发现拖把,陈年用的词是“竟然”。那卖膏药呢,就只能用“竟竟竟竟竟竟竟然”了。

在当今社会,狗皮膏药常常和江湖郎中联系在一起,江湖郎中往往又近似等同于江湖骗子。近年来臭名昭著的莆田系医院,就是从江湖郎中起家的,其中一部分,就是从卖膏药起家的。

不知情的后生姑娘们一定会问:莆田系卖的,凡客就卖不得?

当年的凡客,红极一时,是创业公司的旗帜,是明星公司的典范。这样的一家公司,怎么能卖狗皮膏药?

是的,我要说的是,从小米卖毛巾,我立马想到的就是凡客卖膏药。

3

看到这个新闻时,我立马把这个联想发到了朋友圈和微博。

朋友圈里,有位小米的总监回复:“不是小米商城,而是小米众筹,作者才是莫名其妙。”

诚然,卖毛巾的不是小米商城。我看到的路径是“小米智能家庭”——>“米家商城”,到目前还是排在所有商品的第一位,后面标有“众筹”两个字。顺便说一下,小米真是厉害,就一条几十块的毛巾,目前为止的众筹金额已经是200多万了。

是小米商城,还是小米众筹,这真的重要吗?

记得前段时间携程出现假机票事件时,携程说跟他无关,这是代理商干的。携程的结果呢?名誉扫地。再打个比方,我上京东买东西,从来只买京东自营的商品。但为什么京东上还能存活那么多的第三方卖家?因为绝大多数用户搞不清京东自营和第三方卖家的区别。

参与众筹的这3万多名用户,是冲着小米来的,还是冲着那个XX毛巾厂家(不好意思,本来想替那个毛巾厂家宣传下,但页面里没找到,或者是我找东西水平不够,只能用XX代替)?

就单个事件来说,小米卖不卖毛巾不重要,是在小米商城卖,还是小米众筹卖,也不重要。

4

小米成立伊始,愿景是要成为“中国的苹果”(雷军语)。手机大获成功之后,开始效仿苹果,欲通过一个个的明星单品来扩张。

2012年11月14日 小米盒子发布;

2013年9月5日,小米电视发布;

2013年11月20日,小米路由器发布;

2014年5月15日 ,小米平板发布……

这些都是小米的明星单品,都寄托着小米自己以及外界对于小米能够变成苹果的希望。但是实话实说,现在看,这些希望还仅仅是希望而已。

后来,小米又有了移动电源、插线板、耳机等等产品,不管是自己做的,还是生态链企业做的,这些都OK,因为都是和手机强相关的周边产品。

再后来,小米又有了手环、音响、摄像机、智能灯、儿童电话手表、体重秤等等,这些也还OK,毕竟还都是智能硬件和智能家庭的概念。

但是智能家庭的泡泡越吹越大,电饭煲来了,净水器来了,空气净化器来了,平衡车也来了,现在,无人机也晃晃悠悠的来了。这些,马马虎虎也还OK啦。

BUT,小米智能家庭里竟然出现了毛巾,毛巾也和智能家庭有关系?难道接下来我们在小米智能家庭的商城里,还能看到牙膏、牙刷,乃至卫生巾、手纸?

5

手机之外的所有产品,没有一样是成功的,准确的说,没有达到大家想象中的成功。尤其是被寄予厚望,希望能够成为明星单品的那些产品,比如电视,比如路由器,比如平板。

下面来简单说说这些希望中的明星单品为何没有成功。至于其它的那一堆产品,真是说也懒得说了。

先说电视。

说到智能家庭,刚需中排名第一的一定是电视,这是兵家必争之地。小米学习的苹果,也是如此。

乔布斯在世时,就对电视寄予厚望。显然,从产品布局的角度来看,苹果已经拥有了移动接口(iPhone、iPad),计算机接口(iMac和各种MacBook),流媒体电视盒(Apple TV),以及HomeKit这个极有成长空间的家庭自动化软件平台,如果再加上一台作为客厅娱乐中心的平板电视,那么市场布局显然是完美的。

据我了解,苹果电视研发了也有10年左右的时间了,而且最近几年苹果电视的绯闻不断,每年都有分析师信誓旦旦的说来年苹果一定推出电视。但是为什么直到今天苹果还是没有推出电视呢?

个中原因,有人认为是核心显示技术,也就是面板的原因;也有人认为是智能系统的原因;更有人认为是电视达不到手机那么高的利润……

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苹果迟迟没有推出电视,核心问题还是内容。如果没有好的内容,再精美的硬件也是没用的。iPhone的成功,首要功臣不是硬件团队,而是App构筑的生态体系。

苹果电视的内容问题可能有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内容的丰富性,一方面是内容的展示性。如果只是简单的就像目前市面上的智能电视一样,把各家视频网站的内容直接播放给消费者,那就不是苹果了。

一旦没有革命性的创新,苹果是不会推出新产品的。同样的道理,也是苹果为什么迟迟没有推出音响的原因,音响产品,苹果也一直在研发,但是发现不能超越Sonos时,就一直推向市场。Apple Music发布,竟然破例选择了和Sonos合作。

没有准备好的苹果电视迟迟没有推出,迅速推出的小米电视,不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准备好。

6

再说路由器。路由器也是一个典型案例。

和小米电视相比,小米路由器就像两家公司做出的产品。前者虽然有些操之过急,但本质和小米手机是同样思路,做减法,将重点突出、降低成本。而路由器,则人工赋予了太多东西——这是创业公司能犯的很典型的错误,它臆想了一个需求。

小米内部曾有过争论,智能家居的中心到底是路由器还是手机?在早期,小米将路由器定义为“战略级的核心产品”。但是产品定义出现了问题。第一代小米路由器以内置硬盘为卖点,定义得过沉、过重,成本也过高,硬盘竟然最大的成本。

这些道理,我们都懂,王川不懂,雷军不懂?

不是不懂,应该他们也是被逼的。

谁在逼小米?谁在逼雷军?

7

我们再来看看凡客,看看陈年。

曾经有媒体透露过,2011年凡客之所以暂停IPO,是听了索罗斯的话,原因是当时资本市场的情况并非最佳。而我还听过另外一个版本,索罗斯当时除了资本市场,还列了一个原因是,凡客当时的体量还不够大,如果一年内能把体量做的更大,对于凡客IPO才更值。

我不清楚当时索罗斯与陈年谈话的背景是什么,其体量的说法是否是在暗示凡客进行战略上的扩张,但此后凡客的一系列动作,确实印证了战略扩张的说法,从品类到业务线,凡客一两年内就膨胀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遗憾的是,剧情并未按照陈年和索罗斯的期望发展。过重的发展策略几乎压垮的年轻的凡客,也让陈年不得不闭关思考凡客的下一步。

凡客的扩张与膨胀,你可以理解为是被资本诱惑的,也可以理解为是被资本逼的。

资本的诱惑与逼迫,只是外因而已。更可怕的是,自我的膨胀。

“自我膨胀是最可怕的。别人给你说不通,根本刹不住车。”陈年后来反思说。

8

苹果的成功,在于这是一家很好的产品驱动型的公司。苹果的产品,大多是以颠覆者的面目出现的。

iPod+iTunes,对于苹果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苹果即将“腐烂”之季,是iPod+iTunes模式拯救了其生命,iPod革了Sony等便携CD、带式随身听的命,iTunes革了传统磁带、CD唱片物理销售的命,iPod+iTunes则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音乐消费潮流:便携+时尚+保真+大容量+在线售买。

正是iPod+iTunes,给苹果树立了根深蒂固的颠覆者的形象,而音乐行业,也是苹果颠覆的第一个行业。

iPod加上通信模块,顺理成章的有了iPhone手机。iPhone+APP生态,接着又颠覆了手机行业。

后来的iPad也是同样的故事。在苹果的战略里,苹果电视、苹果汽车都是这样的使命。

苹果是小米学习的对象,也想走这条路,也想成为一家产品驱动型公司。也和苹果一样,在一个又一个的推出产品。

但二者有个显著的区别。从iPod到iPhone,苹果用了6年;从iPhone到iPad,苹果用了3年。小米的节奏呢?每个明星单品之间的时间间隔,只有区区几个月。

小米的节奏为什么这么快?因为小米手机的成功,是雷军厚积薄发的结果。成立区区四五年的一家公司,市值冲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450亿美元,当时一跃成为了全球未上市公司里最大的独角兽。

那些给了小米大钱,让小米迅速冲向450亿美元颠覆的资本家们,催促小米快马扬鞭,继续向1000亿猛冲,向2000亿猛冲,向全球最大企业猛冲……

9

小米成功后,雷军就不再是雷军了,就成为了雷布斯。雷布斯是要有语录的,很快,2012年,七字诀就面世了。

雷军的七字决是:专注、极致、口碑、快。

前6个字都没问题,第7个字值得商榷。在互联网公司,是对的;在硬件主导的公司,有问题。

互联网产品可以快,因为可以快速迭代,你可以每周迭代一次,问题产品不需要召回,没有成本。而硬件产品则不然。成功的硬件公司几乎都是相似的:每一步都稳健,每款产品都是精品。

在这个喧嚣的年代、互联网主导的快节奏的世界,能够以一种”慢”节奏,理智坚定地做“有品质”的产品不仅仅关乎情怀,而且是实实在在的立身之道。

小米并非不能成为一家纯粹的产品驱动型公司,它只要需要放慢节奏,用时间来积累,有朝一日它会成为苹果模式的公司。

毛巾事件是个很小的事儿,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小东西也可以有大价值。拖把让陈年警醒了,希望毛巾也能让雷军警醒。

小米会不会成为凡客,雷军会不会成为陈年,毛巾能不能成为“小米这个年轻人”的一块好毛巾,一切,都要看造化。

2016-05-03

苹果发布的2016财年第二财季财报显示,苹果第二财季营收50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580亿美元下滑13%,比第一财季的758.72亿美元环比减少33%;净利润105亿美元,比上年同 期的136亿美元下滑23%,苹果第一财季净利润183.61亿美元。这是苹果营收自2003年以来同比首次出现下滑。

受财报业绩不佳影响,苹果股价在当日盘后交易中一度暴跌8%,跌破96美元关口,刷新3月15日以来低点至95.88 美元,市值蒸发逾486 亿美元。过去52 周,苹果最低股价为92.00 美元,最高股价为134.54 美元。

486亿美元是个什么概念?以最新汇率计算约合人民币3153亿元,超过贵州茅台,而贵州茅台是A股总市值排第14的股票。3153亿的市值放在A股市场,相当于两个平安银行,三个五粮液,六个青岛海尔,恩,同样是高科技公司,苹果也太任性了,要知道这才是一天的跌幅。

苹果业绩十三年来最差,怪谁?

2

近一年来,虽然国产手机很热闹,但整体创新乏力,同质化严重,亮点寥寥。不管是华为小米,还是联想酷派,抑或魅族OPPO,大抵如此。

搞笑的是,一家家嘴上喊的震天响要以对标苹果为愿景的手机厂商,却在千元机市场进行着惨烈的竞争。众多手机厂商频繁发布新品,一度还出现了各大“友商”发布会撞车的现象。同一天发布和同一地点发布,对于中国手机业来说,都不是值得惊诧的事情。

创新乏力,是国产手机业公认的困境,那么问题来了,怪谁呢?

答案是:怪苹果。

都是因为苹果无创新,才害的国产手机抄无可抄。

3

这得从苹果的6S说起。苹果6S的发布除了增加一个玫瑰金配色之外,其它的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这就引来了果粉的质疑。就拿我这个苹果的铁粉来说,入手6S替换了原来的6,引来一片嘲笑声。嘲笑声是如此的一致,我竟无力反驳。

再后来就是苹果SE的发布。那天早上醒来匆匆浏览了下苹果的发布会后,我更新了微博和朋友圈,内容如下:

苹果SE竟然用起了三年前苹果5S的版本,也就苹果有这么大的胆量敢拿三年前的外观再出来发布一次,放在其他品牌早被骂死了。苹果7也即将发布,就目前的外观曝光图来看其实也没什么亮点可言。

这些年,苹果一直是智能手机界的风向标,所有的手机品牌基本上都在苹果的引领下发展,苹果有什么他们借鉴什么,苹果发明什么他们跟上什么。

所以,一旦苹果无创新,整个国产手机就都六神无主了。

国产手机无创新,不怪苹果怪谁?

4

“经济这么不好,可能是这届人民不行!!”看到这句牛逼的话,当时我就震惊了。然后细思极恐,原来是人民一届不如一届了。

这句话真的是太有意思了,整整一个月的饭局,我就几乎靠着这一句话刷存在感了。

这句话点到为止,否则会影响我这篇文章的存活期,我们还是回到苹果的话题上来。

苹果财报显示,其中,苹果来自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大中华区的营业为124.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68.23亿美元下滑26%。而去年同期,苹果来自大中华区的营收同比增长71%。

在与金融分析师的电话会议上,苹果CEO蒂姆•库克将此次在大中华区的“失利”归咎于各种各样的因素。他认为香港是罪魁祸首,因其货币汇率紧盯美元走势。实际上,苹果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销售额仅下降了11%。

库克还指出,由于苹果公司在中国的营收在去年飙升了81%,所以比较起来才“不太好看”。但无论库克如何解释,不得不承认这个曾经对于苹果来说红极一时的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冷却。

对于苹果来说,成也中国败也中国?

看来,苹果业绩十三年来最差,只能怪中国人民了。准确点说,要怪这一届的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