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7-04-26

文/刘兴亮

1

众所周知,生活于十五世纪中期(1400年代)的约翰内斯·古腾堡在斯特拉斯堡发明了现代意义上的「铅字活字印刷术」,迅速燃起了一次媒介革命,欧洲在50年中用这种新方法印刷了三万种印刷物,共记上千万份印刷品。

4

神权乃至王权专制时代对知识的垄断忽然遭遇了滑铁卢,知识的迅速普及导致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

倒退三百多年的宋朝,毕昇发明了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泥字活字印刷」,随着书籍的增多普及,北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大跃进。

沈括的《梦溪笔谈》随即出现,儒家学术从社会伦理层面一跃而进入对宇宙、人生、知识论的整体探讨,智识阶层对社会国家的全面关照成为此后中国历史的基本形态。

当然,书籍的普及与东汉的蔡伦也有莫大关系。

纸与印刷术的结合,缔造了人类的「阅读史」。

试想在汗牛充栋的竹简时代,在欧洲的羊皮书时代,一万头牛拉的书,居然抵不上如今一个拇指大的U盘。

当我在深夜凝视着眼前闪烁的屏幕,不免在历史沉浮跌宕的想象里喟叹科技的力量。

2

曾几何时,整个社会族群中「读书人」的强力崛起,智识的开放状态带来了「个体最大可能的自我实现」,历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加速期。

如今我们甚至于恐惧于「科学的力量」——它的无限制的发展,它的造福与毁灭的力量。当科学随着「读书人」的离散性而带来了对宇宙的探索和微观世界的呈现之际,人们并未意识到它同时带来了一种「新的无法描述的反智倾向」。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美国的社会学家已经发现,社会大众的阅读趣味已经被媒体分割。

约瑟夫·塔洛所著的《分割美国Breaking upAmerican》中说:「美国社会的生活方式正发生革命性的改变,人们塑造媒介的方式同样发生了革命性改变。这种改变与家庭具有的视听选择的重大变化相互影响。」作者注意到美国「正在经历社会塑成型媒介和阶层塑成型媒介之间的重大平衡转换」,而这种转换所鼓励的生活形态的分割对社会结构是不健康的。

3

在中国,个体所具有的视听选择的重大变化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

第一是电脑的大量普及和互联网媒介的爆炸,把大众从电视模式吸引到了电脑模式中;

第二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将人们从电脑模式吸引到了手机模式中。

第一次变化导致了传统巨型电子产品企业面临联想、戴尔、IBM的强力冲击,第二次变化塑造了苹果、小米、华为、三星对PC机市场的再一次颠覆。

随着技术革新与硬件产品的洪水涌来的,是人们的视听模式的无形转换。这种转换伴随着的是人们在辨识力匮乏状态下对「内容」的被动接受,而电子传媒的幕后黑手极力地迎合与引导人们走向「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中。

这种习惯又有如下几个显著特征:

第一是阅读内容的新闻化;

第二是阅读内容的简短化;

第三是阅读时间的碎片化;

第四是阅读行为的业余化;

第五是内容生产的娱乐化。

4

作为一个有着三十年阅读史的「读书人」,哪怕我自己一直是一个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仍然无法想象自己从一个「读书人」到「读屏人」以如此迅急的速度体现在自身的行为中。

「低头族」的出现与人们对抗无聊的手段,均受制于手机硬件与软件提供商。这些商家具备的技术力量和无限的复制能力,并没有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累积的力量」。

仓促的内容制造和恐怖的竞争形态与新媒介造神运动的有机结合,带来了传统阅读模式的毁灭。

在智能手机尚未在中国大面积普及之前的互联网时代,人们从传统阅读物到电子阅读物经历了相对缓慢的转换期,十五年前甚至十年前,欣欣向荣的青年一代还乐于去西单图书大厦徜徉,感受纸质书籍的馨香,穿插于书墙与人流之间流连忘返。

那时的书城不打折,最多也就九五折。那时的女孩还看得进去铅字,公园的长椅和雨后的池塘边常有读书的身影——假如打一把伞就更好了。

5

媒介的力量还不足以分割人群。然而,互联网早期的论坛模式与后来的社交网络导致的「人们只与相似的人为伍」的那种碎片化的「肖像部落」,不仅仅导致了人的阅读模式和社交模式的改变,也深刻影响了媒介产业。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还乐于在网络论坛与博客上展示自己的影响力,大到政客与明星,小至贩夫走卒,均可以在同一个巨大的平面上相互交织,这种心理狂欢拉近了所有人对虚拟世界的真实期许,并在游戏中忘我的游弋。

微博时代则第一次打乱了人们对「陌生人」的狂乱的好感,选择性与相似性将人们分割开。人们谈论的只是自己喜欢的,接受的只是自己理解的,最重要的,阅读的只是「彻底碎片的」。

至于微信时代,受众已经退回到社交相关性很强的以自我为圆心的半径内,人们的阅读更加具有「肖像部落」的特征,我甚至怀疑有这样的微信公众号存在——它只为一个读者服务。

一个作者同且仅同一个读者定期在手机上通过文字交流,有什么不好吗?没有。假如这个作者是莎士比亚或雨果,那这个读者完全有理由蔑视一座盛满了课外学习资料的图书馆。

电子媒介已经从传统的书籍阅读,横跨到了图片、视频乃至虚拟情境的领域,这种无限性与便捷性,到底利弊如何,我不敢说,但是回想自己多年的阅读史,看着马路上、楼道里、地铁车厢中那些旁若无人的「读屏人」,看着那些挂在车厢扶手套环上的年轻一代,面对所有人都凝视着屏幕的面孔,我怎么就感觉忧心忡忡呢?

2017-04-19

文/刘兴亮

1

贾跃亭做事的派头和气概大得很,做事都不说产品说生态,挖人甩出的股票薪酬大手笔,开个发布会都请上千家媒体,动不动搞个大场面大故事。这时的贾跃亭豪气冲天,那样子就是一句话:钱不是问题!

贾跃亭一个人的时候或许会喃喃自语:问题是没有钱。

我创业艰难时腆着脸到处跟人借钱,几万几百万都借过。我的一个好友说他们创业过程中借过四十七次钱,最少的一笔八千。也看到过报道说很多创业者靠信用卡撑过来。无论是否创业,很多男人被逼到角落时也许都会孤独地跟自己说:

问题是没有钱。这一刻,也许上帝看得见泪光。

是的,钱不是问题,只要事情有价值,钱自然会来,比如硬件赔钱卖服务,比如新能源汽车,但是反过来,没有钱有支撑不了,有钱支持才能做出规模做出价值。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钱,这真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哲学问题。鸡疼,蛋疼。

2

贾跃亭和乐视有两个大问题。

首先,当前问题也是瓶颈问题:管理粗放。业务滚雪球,短时间砸钱迅速做大规模,高管比一般公司实习生还多,明星团队,谁名头吓人请谁。那就是开个你拒绝不了的价钱挖挖挖!团队快速扩大,业务大量延展,组织管理效率堪忧,我猜想财务也难免处理得复杂。这是组织管理粗放。

还有就是运营管理粗放,反正看上去就是哪个业务都是拿钱砸简单粗暴上规模,内容、体育,易到,哪个不是钱烧出来的。就是敢花钱,仿佛央行就揣在自己屁兜的皮夹子里。

贾跃亭必须豪迈地说,钱不是问题!

第二,更重要的制约问题,乐视自诞生起一直都有,而又从未解决过:现金流紧张!寅吃卯粮到麻木,反正要做他妈的大事。是啊,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这事儿贾跃亭是玩到轰隆隆了。兜里有一块钱,要干两块钱,不,十块钱的事。一亿十亿百亿千亿,无论在哪个量级混,多少钱在手里都不够乐视花,日子过得都紧巴巴,这也算是有钱人里的一朵奇葩。

花钱时是“开放生态”,拿去花!筹钱时是“化学反应”,烧得慌。贾跃亭土豪穷大方到什么地步呢?孙宏斌翻乐视账大吃一惊:没想到这么少的钱做了这么大的事。

贾跃亭必须害羞地说,问题是没有钱。

3

所以贾跃亭很容易被骂大忽悠,大骗子。说是到处骗钱。

骗了谁呢?一个个看吧。

先看用户。

电视带来了更便宜的产品,更丰富的内容,冲击了一下传统电视产品形态,被这个“忽悠”起码用户谈不上损失吧?

手机虽说智者见智,但是也是让用户多了选择,并且打通乐视内容倒也不坏,有益没害人吧?

汽车还没做出来还没来得及“骗”用户钱暂且没有受害者,反而娱乐很多吃瓜群众,任人喷还要坚持砸钱做,有贡献的。

砸钱把易到用户提升了几个量级让更多用户受益。当然,可怜的是付了首付按揭吃力,大概描述是将易到便利性从3分提到9分然后跌落到7分,大家心理落差接受不了,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参加了充返活动存了钱,最近一个阶段没有了期待的便利,还要为易到前途担心,怕余额没有保障。当然,其实从法律和商业规则上这些预存款都会有保障,乐视只要想活下去,这些钱他黑不了,这么简单的道理贾跃亭即便不够骗子的智商都能想清楚。

乐视并非把易到赚到的钱拿去补贴自己,反而是掏钱来提高用户规模,补贴用户,号称投入了40亿,不管这个数目是否吹牛逼,不可否认,不投入用户规模是起不来的,这是乐视收购以前易到自己做不到的。虽然对于用户谈不上骗钱,但是用户体验受到影响是不争事实,粗放运营带来的问题,贾老板,管你真有钱假有钱,易到都补贴了用户还不落好,你可长点心吧。建议砸锅卖铁迅速建立用户可快速退款机制,让大家放心。或者把乐视转给有资金和运营能力的下家,认怂退场。

看投资者。

投资者的专业就是价值判断,需要自己承担风险。乐视在不断增值,投资者目前应该是在增值路上。

二级市场,很多股民赔了钱,也有很多在乐视赚了钱,一个事实是,尽管经历股灾乐视股票依然比上市初期还是涨了百分之几百,绝不是最坑人的票吧?在股票投资上损失的可以骂贾跃亭骗子,他理所当然承受这个情绪宣泄,这种“骗子老板”在各个股票股吧里多得去。

乐视确实花了很多投资人的钱,那些投了大钱的,好像没怎么出来骂乐视和贾跃亭骗子,他们在等将来的回报。我想,大约这个过程安静点更体面。

再来看合作者。

一度乐视被拖欠账款的供应商骂:乐视骗子要完了。

贾老板你穷大方各种猛烈粗暴花钱,生态盎然,这给不上账了财务是不是得装孙子说,兄弟,最近手头不宽绰,再容我几天。化反了不是。

易到的司机其实也是供应商,这个拖欠问题也是如此。账期问题是双向平衡的问题,法律是最后解决方案。

如果延缓一点那是经营能力问题,如果死赖不还钱,贾跃亭就是骗子,供应商去起诉,告他,死去吧乐视。我想贾跃亭还是想乐视好好活的,用脚想的。

乐视和供应商反馈是,正在解决中,老乡孙老板的150亿到账了。你看你看,贾跃亭说,钱不是问题!

其实,不管是乐视还是其他企业,一个道理很简单,供应商是获取利润的,以前现在和未来。甲方是获取帮助的,为了更好发展。两者是相互支持相互收益,谁都盼谁好。谁也不用骗谁也没法儿长期骗谁。

乐视的一个伙伴,也是他自己的一部分,易到,被骗了吗?易到原来价值被窃取?贷款抵押的是易到的资产?易到给乐视注入资金还是乐视给易到注入资金扩大规模?我的判断还是,还是运营水平有问题。上升不到骗子这个响亮的定位。

员工?

员工被骗了?就不多说了,除了被优待的老员工,很多员工都是搭脖吹脖从其他大公司挖来的——这也是乐视招黑体质的一个原因之一——很多老员工股票百万千万兑现了。

如果这都算骗,那就,排号吧。

4

乐视追求的生态是骗人的?

投资人,加盟乐视的各路牛人,包括离职了的,都有了他们的判断。

我只有资格和能力说自己的判断:生态是未来趋势,不管它的定语里有没有乐视,或者乐视是否能达成目标。

硬件成本会越来越低,服务成本会越来越高,这很显然。以人和社群为基础的服务入口的建立,服务的打通互融,是必然的,一个开车的人也是很大可能是一个用手机用电视的人,是一个有金融需求的人,有娱乐需求的,这个生态里面,价值流动是可以动态调整均衡然后重新分配的。

就拿产品而言,互联网电视给传统带来了冲击,价格和服务的冲击,提供了内容服务而不仅仅是播放功能。总有一天电视会有条件地免费,如同机顶盒。汽车也将是走向环保,走向智慧终端。

不管如何,乐视选择了做越来越好的东西。剩下就是能力问题。

初期乐视就是去购买能力,零售不行就批发,买买买。贾跃亭心急地说,钱不是问题。

后来买不动了,或者,买来不动了。无法再不停试错,但是药又不能停。

管理运营问题,是钱的问题,也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反正不是骗子问题,也许是被骗的问题。

5

没毛病啊。

何来的骗子色彩?怎么这么多人骂乐视和贾跃亭骗子呢?

一是招黑体质,谁让你动不动吹牛逼颠覆人家,别人做什么你去颠覆去冲击,还要生态化反。人家生个屁态,生气!从主观上别人不认同你的理念,骂你是骗子,虽然从法律和道德上不严谨,但是也能理解,我就不信你没骂过别人。不管什么原因,如果乐视做失败了,贾跃亭就坐实了骗子这个角色。这个时代不以成败论英雄以成败论骗子。

二来,大家越来越喜欢全民抓骗子的游戏,那个藏秘不排油那个道长出事了那个医院有问题那个明星道貌岸然实际出轨,周三见吧!天天315正义常在心。参与性强观赏性好谈资大酬宾还附赠道德感,我给一百分。抓商业上的骗子就更有专业色彩,有见地,加分!

三是,大家确实用户维权意识强了。社会大环境有时把我们这些普罗大众弱势群体欺负坏了,有时单纯是自己立场,有时大家又会有意识无意识地自己代表全体用户去批评讨伐去质疑,不得不说又是错有时对,尤其在没有了解到情况的基础上,在抓骗子高端游戏氛围里,大家更容易被感染。两者容易下意识混淆。

切,谁还不知道一两个骗子的精彩故事啊!我还知道细节呢,想听吗?

我们看到的事实是,骂乐视的,用嘴就可以。支持乐视的用钱和能力:小的比如购买会员,买股票,大的,如孙宏斌,咣叽,150亿。我相信,那些拿出代价和巨大代价支持的,不是所有人都没有基础的社会道德和责任判断的,不是没有商业判断的。

当然,每个人表达自己好恶和判断,不用企图扭转改变别人,不同意见者也许看到每一句话都是:骗子。不用判断不用信息用情绪就够了。欣赏、厌恶和表达,这是每个人的权利。

6

我知道有人会说我为乐视站台,这都算客气说法了,我自己抢答吧。我就问,你欣赏认同喜欢某一个品牌,比如,像班尼路这种大牌服装,你就是为他站台吗?不是所有人或事儿都是利益驱使。

我是从乐视黑转路,路转粉的。

先说明,我是在乐视股票上亏了几百万。也不讳言我有家公司是乐视供应商,乐视已经拖欠了我一年账款。但是我之前很少在朋友圈或微博去表达我对乐视的赞赏,我认为对我来说没必要告诉大家,我个人人轻言微也替贾跃亭做不了什么宣传。

说一说我作为旁观者看到的乐视,和贾跃亭的商业玩儿法。只是说我看到的我理解的。

多年前觉得乐视是大忽悠。大约是09年年底,乐视L委托其跟我相熟的同事问我愿不愿谈谈去乐视做副总裁,也许只是个随意问询,我当时玩笑说,你们公司虚头巴脑大忽悠,我才不去。你帮我婉转一点回绝吧。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贾跃亭是个骗子,乐视没什么有价值的业务。

乐视做电视机我第一反应是,想什么呢,这样的成熟产业你说颠覆就颠覆?!互联网电视本身我是认同的,但是乐视在内容建设上的寅吃卯粮风格当时就显现出来了,我觉得这公司会死在资金链。

很快我反应过来,做电视在资金上有便利,上游制造商合伙,账期可以拖长,用户付现金,有了周转资金。空手套白狼啊简直。

嗯,钱不是问题。这个大忽悠。

后来,贾跃亭吹的牛逼慢慢兑现,大规模用户得到了不错的产品和服务。我开始重新看待贾跃亭和乐视。

我越来越多看到这个野心勃勃的“大忽悠”的实干和推进,听说他工作狂,看到他孤注一掷。

贾跃亭在国外时,我当时判断,如果乐视确实能无事,就很难垮掉。

彼时我已经对乐视大有好感。

乐视后面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大胆,但是越来越着急。收购易到就是冒进,正确的思路,不正确的时间。

步子大了扯着蛋了。创业到蛋疼吧。

乐视要做汽车一点也不意外,汽车当然盘子更大,更有利于建立用户入口,做服务打通,买个车送个手机送个电视算什么,不行就租就共享,两个轮子的共享商业都大得吓人,何况四个轮子。金融、娱乐各种服务就可以流通起来。真是大手笔。

钱呢?

贾跃亭说自己资本运作差真不是谦虚。

他筹钱大概几招:

寅吃卯粮,账期账期。

抵押借贷,以私济公。

讲大故事,拆分故事融资,裸奔给你看。我脑补画面是这样的:指着一小堆火说,我给你讲个故事,我们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话音未落,自己脱光把衣服扔进火堆,全部。听故事的人——我靠,那我也添把柴火吧。

好在他没有把股票抵押来的钱自己挥霍,不然真有骗子嫌疑,虽然是他的钱。

有人说他在骗股民的钱,那么资本市场不是用来融资的吗,拿出贷款是机构,平仓了倾家荡产的是他自己,用钱的是乐视。

就这样,在孙宏斌之前还真没什么太大的融资。

我判断,不太像骗子吧。

7

贾跃亭和马云有很像的地方,眼光长远,格局大。都想改变世界。马云从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到新商业文明。贾跃亭的生态化反,属于一大追求方向。如果我是上帝就让他俩拜把子,这个安排符合哲学和经济学。

但是某些能力,比如资本,贾比马简直差了几个档次,好比令狐冲和郭靖。马云天赋一身,飘逸潇洒。贾跃亭腼腆简单。马云走到哪里头上都飘着几个字:钱不是问题。贾跃亭升级了多年头上还是飘着那几个字:问题是没有钱。

另外,据闻阿里在某个阶段也是管理运营很粗放,据说合并初期雅虎中国的财务说这活儿我们干不了。只是据说。同样的粗放为什么乐视困难重重?应该是节奏和目标问题吧。反正旁观者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我且指手划脚痛快痛快。在这个水平上,或许贾跃亭应该借点钱去上湖畔大学,跟马云学学。当然也许困难艰辛是必须的过程,在实践中自学成才也有好处,如同马云这般没有师傅,也不用担心有人要拿掉他名字里的云字。

不解决基础管理运营问题,不解决资金问题,贾跃亭一旦迈大步就会艰难,就好比飞机上那个你不会飞的笑话(不知道的自行百度),马云笑眯眯说,你又不会飞,你牛逼什么。贾跃亭腼腆地说,问题是没有钱。

如果你有耐心看到这里,我都想给你抽奖了亲爱的看官。

无论如何,一些男人们,让我们在清晨刷牙时,对着镜子说,钱不是问题。

来,贾老板,打个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