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7-06-16

文/刘兴亮

01 O没了

一大早的,就有几个记者来采访我,是关于Uber CEO卡兰尼克无限期休假的事。

虽然没有正式下课,但是,所谓“无限期休假”,你我都懂的。还记得“休假式治疗”吗?

掐指一算,这已经是Uber公司离开的第四个O,之前分别是:COO、CTO和CFO。

有人考我,玩脑筋急转弯:“你知道Uber啥没了吗?”我有些短路,后来才明白——

Uber,O没了。

更有人玩起了黑色幽默:Uber率先实现了“无人驾驶”。

02 共享经济

创立于2009年的Uber,开启了“共享经济”的先河,在硅谷刮起一阵共享的旋风。一时风生水起,引来各路资本的竞相追逐。

共享这种模式,原来一直被人们认为太理想,离现实有着不小的距离。然而,Uber跨越了这段距离。让共享,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都从Uber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从司机的角度,无论是赚个油钱也好,认识更多的人也好,甚至是找人聊天也好,增加生活体验也好,总之,司机属于受益人群。

从乘客的角度,打车更加方便了,那种在寒风瑟瑟或者是狂风暴雨中望眼欲穿的情况少了。所以乘客也乐于使用Uber。

从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的角度讲,汽车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减少了碳排放,有利于环境改善。

Uber成为了共享经济的标杆,让共享这种理想中的乌托邦变成了现实。

03 野蛮生长

作为一个初创公司,Uber在发展中突破了常规,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和传统的出租车公司抢生意,和政府的监管博弈,杀出利益对立方的重重包围,Uber靠的就是两点,靠的就是“突破”和“狠”。

如果没有这两点,恐怕很难看到成为“独角兽”的Uber。

喜欢冯仑的《野蛮生长》。准确点说,是喜欢这个书名,书没怎么读。有的书,有一个好书名就够了。“野蛮生长”这四个字对于初创公司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初创公司就如同石缝中的种子,一边是风雨飘摇,天寒地冻;一边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天地搏斗。胜者,就成为大公司。

如果按照大公司的做法,很多初创公司都活不长。由于小,所以注定要突破常规。

Uber也不例外。

04 裂缝

当Uber成为了“独角兽”,情况就变了。

记得第一次看《冰河世纪》,一只小松鼠讲一颗榛子嵌入到冰上,接着冰出现了一条小小的裂缝。没想到的是,裂缝迅速的变长,扩大,直至冰川坍塌。

那番场景,虽然有些夸张,但是着实让人震惊。

一道看起来不甚起眼的裂痕,往往就是坍塌的开始。

Uber的裂痕是被前女性员工苏珊.福勒撕开的。她在博客上表示,在Uber工作期间遭到了主管的性骚扰,但是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却因为这位主管的能力出众而袒护主管,不积极的解决问题。

紧接着,在检察官霍尔德对Uber的检查中,员工的投诉超出了福勒抱怨的范围,内容涉及到该公司在2014年曾组织一场赴韩国首尔的三陪KTV旅行;滥用“Greyball”工具帮助司机躲避政府监管;以及一宗发生在2014年的印度强奸案处理不当的问题等等。

裂缝在扩大。可怕的裂缝,正侵蚀着Uber这只“独角兽”。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Uber四个O的出局,绝非偶然。当很多的真相被揭穿的时候,自然需要有人为此负责。

古今如此,中外如此。

05 救赎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一直在观众历史评分的前列。我也很喜欢这部电影。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如果一帆风顺,那是上帝的垂青。否则,如果遇到挫折、危机,就要自我救赎。这适用于当前的Uber。

Uber让四个O出局,已经是救赎的开始。

然而,我以为,光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Uber其实很清楚自己出了什么问题,但是他欠缺的是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Uber成为了“独角兽”,自然应该顺势而为,而不是依然和从前一样我行我素。大公司的生存法则和小公司是不一样的。公司大了以后,需要追求平衡。

这种平衡需要考虑各方的利益,包括以下且不限于:股东、司机、乘客、监管、法规、社会基本准则、道德法律底线……

Uber的危机,触犯了社会的基本底线和基本准则,故而被口诛笔伐。

Uber能不能从这一点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拿出真正的行动,决定了他的危机处理是否有效。

纯粹的业绩增长,能换来估值的上升,但是并不能保证估值的持久。

我一直有个理论——有效价值,应该是价格与时间的乘积。价格再高,如果时间很短,那有效价值也是低的。相反,即使价值不太高,如果基业长青,那有效价值也是高的。

如果Uber单纯考虑业绩,而不考虑生存期,那么,充其量只是一只短命的“独角兽”。

06 启示

我们看Uber的危机,绝不应该只是充当一个看热闹的吃瓜群众。

Uber的危机,给正在初创期的企业,和正在发展期的企业,提了醒。或者说得文雅些,就是提供了些启示。

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在生长和发展过程中,切不可不顾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而任意妄为。

俗话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今天可以任性,明日的灭亡可能也是任性造成的。

尊重雇员的基本权利,消除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给雇员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不作恶……

这些基本的原则,虽然不能带来业绩的增长,但是,可以给企业增加一道护城河。

07 未来

今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是“预测”。这个题目很好,也很难。

借着一壶酒的酒胆来预测一下Uber的未来。

在迎来新的四个O之后,Uber如果解决好面临的危机,将会继续让他们OUT,然后又会来四个O。

都是套路,你懂的。

Whatever,我还是希望Uber能化解危机。O没了,可以换,U要是没了,如同Yahoo的Y那样的命运,恐怕是很多如同我一样看好“共享经济”的人所不愿看到的。

毕竟,Uber是旗帜,是标杆。

你觉得呢?

2017-06-07

文/刘兴亮

1

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巨头们的标配是做手机。自乔布斯重新定义了手机,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做手机,仿佛就成为了最有前途的事情。

美国的巨头们一个接着一个都有了自己的手机。谷歌有了,微软有了,亚马逊有了……中国更是热闹,要么是直接推出自有品牌的手机,要么投资入股手机公司。除了BAT之后,还有长长的名单,小米、乐视、360……到了智能时代,什么又会是互联网巨头们的标配呢?

我已经撰写过多篇文章,也在多次公开演讲中提到过,这个标配就是——智能音箱。

我应该是中国最早提出「智能音箱会成为巨头标配」这一概念的人,谦虚点说,应该是之一。

2

第一个配上智能音箱的巨头,是亚马逊。亚马逊的智能音箱,叫做Echo。

智能家居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亚马逊的 Echo 智能音箱已经在美国成为了智能家居的入口,人们通过 Echo 可以用语音控制家电、购买商品、查询资讯。

从 2014年 11 月正式发布到现在,亚马逊的 Echo 智能音箱超过两岁半了。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它从一开始随时可能夭折的“新生儿”,发展成如今市场上最为火热的智能家居产品之一。

据统计,Echo在2016年卖出了超过650万台,2015年则是170万台,预计2017年超过1000万台。

在 2016 年 5 月举行的Google I/O 大会上,Google 发布了一款名为Google Home 的设备,从产品的功能和用途来看,Google Home 可以说是 Amazon Echo 的直接竞争对手。

在中国,京东联合科大讯飞推出了一款与 Echo颇为类似的产品。再加上三星、英特尔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亚马逊 Echo 的致敬和挑战。

3

这个领域,还缺了一个重量级选手,而且也是最不应该缺少的一位选手。

这位选手,就是苹果。这位选手,我们一直在期待着。

就在昨晚,我还更新了这样一条微博和朋友圈:

「明天凌晨 1 点,苹果要召开每年一次的开发者大会(WWDC)。照理说这是苹果更新 iOS、macOS等等操作系统的时候,但我更期待的是苹果能够发布一款硬件产品——Siri 智能音响,实现类似亚马逊 Echo 和 Google Home 音响一样的功能,充当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 」

4

来了,终于来了。苹果终于来了。

备受期待的内置Siri智能音箱HomePod终于亮相,以一种「小矮胖子」的面貌。

为了配合语音控制功能,HomePod搭载6个麦克风阵列,4英寸低音炮,底部配有7个扬声器阵列,内置Apple A8处理器。

功能方面,用户可以利用“Hey Siri”唤醒HomePod,获取天气、新闻和交通等热点信息,也可以利用语音指令控制连接到HomePod上的其它HomeKit智能家居产品,当然你也可以像其它智能音箱一样,搜索查询需要的内容。

根据官方公布的信息,HomePod售价349美元,今年12月正式开卖,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率先开卖。

5

为什么说苹果最不应该缺席这场盛宴呢?首当其冲的原因是,音乐本来就是苹果的DNA。

时光闪回到20年前,苹果是一个濒死的巨人。许多人认为它不过是又一个被时代潮流淘汰的公司。一度被排挤离开的乔布斯重新回到了掌舵的位置,“我们到底怎样才能促进Mac的销量呢?”公司的中高层都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

软件工程师们想到了音乐。当时,Napster正在掀起数字音乐的风潮,它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年轻人接收音乐的方式。苹果决定开发一款新的Mac专用数字音乐管理软件,跟上新的潮流。

于是他们从一间小公司买来一个叫SoundJam MP的程序,并挖来他们的主程序员杰夫·罗宾。最后,SoundJam MP改装升级成了iTunes。

于是,2001年发布了iPod,2003年上线了iTunes。

iPod+iTunes,对于苹果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苹果即将“腐烂”之季,是iPod+iTunes模式拯救了其生命,iPod革了Sony等便携CD、带式随身听的命,iTunes革了传统磁带、CD唱片物理销售的命,iPod+iTunes则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音乐消费潮流:便携+时尚+保真+大容量+在线售买。

正是iPod+iTunes,给苹果树立了根深蒂固的颠覆者的形象,而音乐行业,也是苹果颠覆的第一个行业。从此,音乐也就成了苹果重要的DNA。

既然是智能音箱,怎么能少了智能硬件和音乐左右开花的苹果呢?

6

几年前,我曾经根据UI(人机交互)这个维度,来划分了几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Click时代(点击时代)

这个时代,也可以称为鼠标键盘时代。早年间,网虫的另类定义就是“看到下划线就忍不住想去点击的人”。网虫的这个定义可谓是Click时代的最好注脚。

第二个时代:Touch时代(触摸时代)

Touch时代开始的标志,就是2007年乔老爷发布的iPhone。触摸屏幕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用户交互的体验,容易上手。因此现在不少便携设备都采用触摸作为首选交互方式。

第三个时代:Voice时代(声音时代)

这个时代,还得感谢苹果公司,是苹果用Siri拉开了语音交互的序幕。从技术层面讲,语音核心技术不断进步,已经达到了大规模应用要求。同时,智能终端、无线网络的广泛普及,人们对语音交互的需求不断增长。

简单地说,世界是由懒人创造的,人机交互的演进也可以认为是人们越来越懒的演进过程。俗话说得好,“能动口的绝不动手”,就是这个道理。语音最大的优势是,它是人类最自然的交互方式。

语音时代的最大意义在于,真正做到了解放双手。尤其在汽车里、家里这样的场景,意义非凡。解放了双手之后,人类与世界的交互,才第一次实现了随时随地,随心所欲。

用Siri拉开了Voice时代的序幕的苹果,又怎么能缺席在目前看来是这个时代最佳入口的智能音箱的盛宴呢?

7

昨晚,我去问一位行业老前辈:亚马逊、谷歌、苹果三大巨头都已经把智能音箱标配齐了,您更看好哪家?

前辈答:永远不要低估水果家的。